资源描述: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五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五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解析】选D。根据题干“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说明当时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了血缘、伦理,故选D。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得到发展【解析】选A。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政策,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教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故选A。B、D材料未反映;居于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学,排除C。
13.(2021·嘉兴模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京剧艺术形成,成为全国最流行剧种B.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重写实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书法融汇南北不同风格,创出新风【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故选C;清朝道光年间,京剧形成,排除A;宋元两朝绘画注重意境,排除B;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排除D。4.《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伎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和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D.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解析】选A。从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伎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出,诗歌在唐代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群众对诗的喜爱,故A正确;
2材料不能反映对等级制度的执行情况,故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C中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故D错误。5.(2021·衢州模拟)他的书法艺术“一扫汉隶沉稳、厚重的呆板笔法……他崇尚老子的自然主义、庄子的达观通脱,使书法艺术解脱了礼法的束缚,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媚矫健的风格,道劲温婉,舒卷自如,可谓得自然之精灵,融巧思之堂奥”。材料中的“他”是( )A.顾恺之B.王羲之C.颜真卿D.柳公权【解析】选B。据材料“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媚矫健的风格,道劲温婉,舒卷自如”可知,玄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受其启发,博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行书把书法艺术推向高峰,故选B;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提出“以形写神”,排除A;颜真卿的颜体气势雄浑,排除C;柳公权的柳体骨力遒劲,排除D。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选C。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反映的都是佛教文化,这些石窟分布在山西、河南、甘肃等地,体现了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故选C;石窟开凿并不能证明儒学正统地位削弱和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排除A、D;石窟属于佛教文化,排除B。
37.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但在社会经济、南方开发、文化领域等层面仍有不少重要成果。下列项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文化成果的有( )①玄学的出现②《禹贡地域图》③建安文学④法显取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①正确;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②正确;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③正确;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8.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选B。《九国志》记载了唐哀帝时郑王番用火药武器攻打城门,这说明唐末已经在军事上使用火药,故选B。材料中说的“飞火”并不是突火枪,A错误;材料与地理大发现无关,C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及火药传入欧洲,D错误。9.(2021·嘉兴模拟)中国古代科技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优秀的科技发明成果。下列科技成果中,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4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③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④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B。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①错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②正确;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③错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④正确;故B符合题意。10.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无关,A错误;唐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技术,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B正确;材料中“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不能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C错误;材料只是说扬州、越州民间印刷技术较高,不能反映是文化中心,D错误。11.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B.泉州口岸的开放C.西域都护的设置D.对外交流的繁荣
5【解析】选D。材料所体现的是外国蔬菜传入唐朝,使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D正确,A与题意无关;西域都护设置于西汉,C错误;泉州在唐朝时还不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B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2.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 )A.兼收并蓄B.领先世界C.源远流长D.影响深远【解析】选A。“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说明民族文化交融,故选A;题干没有将唐朝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比较,排除B;题干并未对唐朝文化追根溯源,排除C;从材料看不出唐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摘编自《中华印刷通史》
6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摘编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题,归纳每句话的含义即可。第(2)题,据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归纳总结。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的记诵能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7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5分)(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5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列举出了三个事例,因此,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第(2)题,根据材料一“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材料二“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等信息归纳。答案:(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说明部分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8(2)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任答三点即可,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