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

ID:82419205

大小:357.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10-24

上传者:156****9768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1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2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3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4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5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6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7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8页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9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教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解析】选C。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三者同时出现的最早朝代应是明朝,故C正确。2.(2021·台州模拟)《耕织图》为清朝皇帝命画家绘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农业生产。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长江下游成为重要粮仓B.经济繁荣,人口增长C.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D.耕犁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解析】选D。牛耕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前后延续几千年,清代仍然使用,说明耕犁技术没有太大突破,故选D。3.(2021·金华模拟)有学者估计,明初全国人口大约6000万,到明末超过1亿,而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则增至3亿。清朝人口急剧增长的因素有(  )

1①人地矛盾的凸显②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③国土的扩展与开发④外来人口大量涌入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选C。人地矛盾的凸显是人口剧增的影响,而不是原因,①错误;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清朝人口急剧增长,②正确;随着国家领土疆域的扩展,山地和荒地的垦殖促进了耕地的开发,为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提供条件,③正确;明清时期没有外来人口大量涌入,④错误;故C符合题意。4.有人测算,晚明从漳州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70年代年均约25万两,80年代年均约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丰富了中国的货币供应,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故选B;新的生产关系明中叶已经在江南地区萌发,排除A;白银的大量流入并不代表政府海禁政策失效,排除C;晚明时期,传统小农经济占压倒优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5.《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

2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解析】选A。据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可知为清代的摊丁入亩,故选A;材料说的是赋役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清代“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不再单独征收人丁税,促进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排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与政府的税收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6.(2021·嘉兴模拟)下列主张体现了陆王心学思想的是(  )A.“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C.“存天理,灭人欲”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解析】选B。据材料“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可知,陆王心学强调“致良知”,即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故选B。7.(2021·温州模拟)《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此材料反映了黄宗羲(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提倡“工商皆本”D.提倡个性自由

3【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称封建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者”,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8.(2021·温州模拟)“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李贽【解析】选B。提出“保国者”及“保天下者”论断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故选B。9.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四大名著中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是(  )A.《水浒传》B.《三国志通俗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是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故选D。10.(2021·台州模拟)中国虽然强调以礼治国,对科学技术较为轻视,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推动下,经验科学还是有长足进步的,主要集中在农学、医学、天文学和四大发明等方面。下列各组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是(  )A.《梦溪笔谈》和《徐霞客游记》B.《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4C.《本草纲目》和《唐本草》D.《齐民要术》和《授时历》【解析】选C。《本草纲目》和《唐本草》属于医学著作,故选C;《梦溪笔谈》属于工艺学著作,《徐霞客游记》属于地理学著作,排除A;《农政全书》属于农学著作,《天工开物》属于工艺学著作,排除B;《齐民要术》属于农学著作,《授时历》属于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排除D。11.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文化处于低谷。不过,在当时较为严峻的社会环境中闪现出的一些文化成就,犹如凌寒独开的梅花,越发显得可贵。下列项中,属于清朝“闪现”的“文化成就”是(  )①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②描摹人情世界的小说有更为成功的表现③徽戏进京,京剧艺术特点已形成④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C。《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后期编成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①正确;清朝的小说名著有《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成功描摹了人情世界,②正确;京剧是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的,③正确;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是明成祖时编成的《永乐大典》,④错误;故C符合题意。12.(2021·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医学历史源远流长,自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请按时间先后为下列医学成就排序(  )

5①《千金方》②《伤寒杂病论》③《黄帝内经》④《本草纲目》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解析】选D。《千金方》在唐朝成书;《伤寒杂病论》在东汉成书;《黄帝内经》在战国至西汉间成书;《本草纲目》在明朝成书;选择D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13.(2021·温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民为侨民,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苏)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徐光启文集》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于慎行《谷山笔麈》(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6分)(2)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优势,获取功名,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4分)

6【解析】第(1)题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流民”一词,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问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2)题,根据材料二“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可知,江南士大夫通过中举(科举)免役致富;根据材料二“与市为贾,骤富焉”“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可知,江南士大夫通过发展工商业致富。答案:(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主要途径:中举(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14.(2021·嘉兴模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材料三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7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明]《明夷待访录》(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照抄材料不得分)。并指出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5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的内涵及获取之途。(5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该作者的主要主张,并简述“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学者们怎样的思想诉求?(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背景,据材料一“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据材料一“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等角度入手。第二问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第(2)题第一问意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二问理的内涵,结合所学可知,理的内涵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第三问获取之途,结合所学可从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格物致知等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据材料三“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这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第二问主张,据材料三“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得出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结合所学得出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第三问思想诉求,

8结合所学可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表达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思想诉求。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2)抗衡佛、道思想的冲击,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内涵: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获取之途: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理”的充分体验;②格物致知,只有深刻的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3)作者:黄宗羲。主张: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诉求: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封建伦理道德标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