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

ID:82418345

大小:316.4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09-27

上传者:155****1689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_第1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_第2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_第3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_第4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_第5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_第6页
资源描述: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学生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西晋王朝败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C.统治者横征暴敛,赋税、徭役繁重D.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3.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4.魏晋时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1A.士族B.外戚C.皇族D.宦官5.《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和北方相比,社会相对安定7.(2021·宁波模拟)《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C.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28.(2021·绍兴模拟)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不仅要了解汉族人和汉族王朝的历史,也要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和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王朝或政权的历史。下列有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B.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C.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9.(北魏)东阳王拓跋丕,年已七十多岁,他不接受改革的措施,孝文帝“知其如此,亦不逼之,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丕犹常服列在坐隅”。这从侧面说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灵活变通B.缓解了民族矛盾C.果断强硬D.促进了社会繁荣10.马克思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规律的是(  )A.吴起变法B.李悝变法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11.“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A.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3C.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D.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12.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6分)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磨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4——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10分)14.(2021·衢州模拟)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5——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该时期鲜卑族“采借文化”的典型史实。(4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