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354139
大小:443.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10-22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制度创新和区域开发。【素养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西晋兴衰的过程2.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及意义3.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中所孕育的统一因素【重点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开放;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思维导图】【知识体系】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3)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三国的并立与结束(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史称西晋。(3)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误区警示]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3.西晋(1)建立与统一: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1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羯、氐和羌。(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4)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兴起与六朝出现(1)士族兴起①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六朝出现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3.江南开发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4.南朝衰落(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思考点材料: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yá)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2问题: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其影响是什么?提示:历史现象:士族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影响: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士族专权是导致两晋以来政治腐朽的重要因素。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概况。①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②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③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朝的出现与隋朝的统一(1)北朝的状况。①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②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3(2)隋朝的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的特点。提示:特点: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小统一,大分裂;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材料二: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提示: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问题探究二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
4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梁]沈约《宋书》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赋役负担较轻;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课堂巩固】1.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C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劳动力资源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2.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C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B.标志着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C.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D.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