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0—2021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这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这位学者是( )A.韩非子B.孟子C.墨子D.庄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主张性善论,因此B正确;韩非子主张变革,A排除;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排除;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D排除。故选B。2.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中阐述的观点是A.以法治国B.君舟民水C.无为而治D.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3.儒家思想通过与不同特色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下列就其演变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西周时儒家思想形成B.秦朝时儒家思想获得大发展C.汉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明清时儒家思想遭到全面排斥【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正确;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A排除;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B排除;明清时期的儒学获得新发展,D排除。故选C。4.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在此董仲舒宣扬A.君权神授B.春秋大一统-12-
1C.三纲五常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5.“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一言以蔽之。”这一观点出自A.董仲舒B.程颐C.朱熹D.王阳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可得出其强调“心”的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D项正确;ABC项都与题意不符合。6.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作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这些思想家的主张A.摒弃了程朱理学的思辨精神B.动摇了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D.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作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的先进思想家们主张摒弃程朱理学中僵化的内容,强调儒家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不遗余力地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使儒学重新活跃,故D项正确;思想家们只是对理学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批判,并没有“摒弃了程朱理学的思辨精神”,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先进思想家们的主张并没有动摇理学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的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故C项错误。7.他说:“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他是A.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C.西塞罗D.莎士比亚【答案】B【解析】-12-
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相符,B项正确;普罗塔戈拉为首的智者学派主张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展示的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不是“自然法之父”西塞罗的,C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不是莎士比亚提出的,D项错误。8.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D.旨在增强宗教信仰的纯洁性【答案】A【解析】【详解】蒙田的教育主张是注重培养“完整的人”,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优秀品质,体现了对人的重视,结合“16世纪”可知梦田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A正确;蒙田的教育主张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没有体现政治要求,不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排除B;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蒙田的教育主张是从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不能体现摆脱宗教观念的束缚,排除D。9.他将统治看作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契约。在他看来,“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统治权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的这种革命是正当的。“他”是A.康德B.孟德斯鸠C.卢梭D.伏尔泰【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故选C;康德提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A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说,排除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D错误。10.日本学者数内清指出:“如果与欧洲的近代科学的发展相比较来研究的话,可以说在中国的文明中,工匠的传统比较强,而学者的传统比较弱。”这段话实际上解释了古代中国A.科学成就落后的根源B.科学实用性强的原因C.科学人才缺乏的现状D.科学出现近代化趋势【答案】B【解析】-12-
3【详解】材料“可以说在中国的文明中,工匠的传统比较强,而学者的传统比较弱”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是用,缺乏抽象思维,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11.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的,不过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有幸拾到光滑美丽的石子。”“拾到光滑美丽的石子”主要是指牛顿A.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B.否定了绝对时空观C.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D.创立了量子论学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的成果,C正确;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A排除;爱因斯坦“否定了绝对时空观”,B排除;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学说”,D排除。故选C。12.19世纪中叶,生物学领域诞生了一项理论,颠覆了上帝造人的传统观念。该理论是A.经典力学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是19世纪中叶,范围是生物学领域,意义是颠覆了上帝造人的传统观念,可以得出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经典力学是17世纪的物理学的发展成就,A项错误;量子论和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C和D项错误。13.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速发展动力上发生了第二次革命。动力上的“第二次革命”是指A.蒸汽动力已经退出工业领域B.电力代替蒸汽成为重要能源C.石油作为新能源登上了舞台D.交通运输工具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故选B项;A项“已退出”的表述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标志是电气的广泛使用,C项错误;D项与所问“动力”不符。14.胡适评价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12-
4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答案】D【解析】【详解】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其宣传了君主立宪制,主张开设议院,变法图存,D正确;A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排除;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是严复的主张,排除。1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时农民战争更大。”由此可知,洋务运动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C.突破了君主专制制度D.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答案】A【解析】【详解】洋务运动大大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林则徐和魏源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故B、D两项错误;辛亥革命突破了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16.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他们在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A.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维新派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C.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D.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维新派多由封建士大夫转化而来,在学习、宣传西学的同时,留恋传统儒学;既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又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等,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维新派的思想和实践“错位”,A项错误;维新派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与“他们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不符,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而非维新派的宗旨,C项错误。17.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因亡种危机。面对危机,通过吸纳西方近代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为晚清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支持的是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康梁维新派的变革主张C.陈独秀科学思想D.孙中山三民主义-12-
5【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通过吸纳西方近代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为晚清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应该是维新思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没有推动政治变革,所以A项错误;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传播,已经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时间不符,所以C项错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来源多元,主要是吸收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结合了中国传统思想,并非对儒学改造重构,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18.陈独秀指出:“文明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为此,陈独秀提倡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可知,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触动头脑中的旧思想,因此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陈独秀无关,A项错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没有提倡君主立宪,B项错误;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D项错误。19.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他们大多掌握了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思想有效利器——白话国语。有了这种利器,他们能够很方便地与社会各阶层联络,造成中国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成为知识分子连接下层民众的纽带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基础C.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给予了封建礼教和旧势力沉重一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了这种利器,他们能够很方便地与社会各阶层联络,造成中国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方便青年联络,有利于社会动员,推动青年社会运动,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方便青年与社会各阶层联络,未体现新文化运动成为知识分子连接中下层民众的纽带,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故排除C;材料与封建礼教无关,故排除D。20.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的推论是-12-
6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篇)36530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格可以看出,1917-1921年,介绍《新青年》的文章篇数很多,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很大,故B正确;表格只统计了《新青年》一种,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故A错误;表格中涉及了不同的主题,不能得出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故C错误;表格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篇数最多,故不能得出D项推论,排除D。21.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个人与革命指导思想的重大飞跃。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B.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B项正确;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并不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不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C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式、途径,不是新三民主义在内涵上主要的“新”体现,D项错误。22.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著作或文章,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排序是A.《变法通义》——《文学革命论》——《新学伪经考》B.《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敬告青年》C.《四洲志》——《文学改良刍议》——《资政新篇》D.《各国律例》——《天朝田亩制度》——《劝学篇》【答案】B-12-
7【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属于器物层面;《孔子改制考》是维新派康有为的著作,其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属于制度层面;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属于思想层面,排除B;《变法通义》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作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属于制度层面,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的作品,属于思想层面,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朝田亩制度》与学习西方无关,排除D。23.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革命道路的探索时期,你应该借助的历史文献是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发表的,属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期的思想,A正确;《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此时毛泽东已经找打了中国的革命道路,排除B;C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论联合政府》发表之时,毛泽东已经找到了中国的革命道路,排除D。24.毛泽东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历程产生、发展、完善的,而《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这应该是在A.抗日战争时期B.国共对峙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正确;BC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故排除BC;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故D排除。25.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把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12-
8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答案】B【解析】【详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分别体现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被写入党章分别是在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26.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地区上空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它表明中国()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C.“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D.“银河一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64年10月”、“西部地区”、“第一朵‘蘑菇云’”等信息判断可知,表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故选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银河一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排除BCD。27.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形势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一五计划顺利完成C.“文化大革命”期间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时中国的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故A正确;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是1957年,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到1976年,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召开的,故D项错误。故选A。2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④①③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12-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1977年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按其表述出现的先后依次排列,故选C;ABD三项不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29.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情节的离奇和对人物性格人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这一创作风格属于A.现代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魔幻现实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30.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旋律优美动人,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他创作的芭蕾舞曲作品是()A.《天鹅湖》B.《卡门》C.《蓝色多瑙河》D.《茶花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曲作品是《天鹅湖》,故选A;《卡门》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故排除B;《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故排除C;《茶花女》是法国小仲马的代表作,故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本部分共2道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科学革命,通常指欧洲17世纪初期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尤其以天文学和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如新大陆的发现就证明托勒密的地理学是错误的,远洋航行也需要更精确的航海测绘以及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和空气泵等新工具,这些需求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成立,专注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一些城市出现科学研究协会,形成了关注科技进展和实用发明的氛围。——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材料二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12-
10牛顿的经典力学,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国度中一步步解放出来,也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的思维更加科学化。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据王顺义的《西方科技十二讲》及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等改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欧洲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认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的理由。【答案】(1)原因: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国家的重视;教育的发展;浓厚的学术氛围。(2)理由: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使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理性思维的传播,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生;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可归纳出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文艺复兴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可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可归纳出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成立,专注于自然科学”可归纳出国家的重视;根据材料“形成了关注科技进展和实用发明的氛围”可归纳出浓厚的学术氛围。(2)理由:根据材料“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国度中一步步解放出来,也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的思维更加科学化”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使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理性思维的传播,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生;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32.人文主义思想是世界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文池《思想的灵光》-12-
11(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2)条件: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实践活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强调人性,但未摆脱神学观。根据材料“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启蒙运动的经济、阶级、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进行分析。(2)条件:根据材料“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可知,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根据材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可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实践活动: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可知,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有: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