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1431
大小:237.8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4-09-04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级2021-2022学年10月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A.手工制作先进B.文化双向互动C.经济繁荣发达D.礼乐制度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类似的文物,说明两地之间可能存在文化联系甚至是双向的互动,故选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手工制作的先进,排除A;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经济的繁荣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善,排除CD。2.2011年3月28日,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的重新解读,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B.青铜器纹饰与功能C.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D.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所以鼎更名的原因为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故选D;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从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不能解读更名为“后母戊鼎”的原因,排除B。【点睛】3.《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错误;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学说不符,D项错误。4. 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地方管理制度是分封制,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5.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变法中主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味着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虽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但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A选项符合题意;BC选项属于对地方的控制,体现的是严刑酷法,排除;D选项体现的是沉重的赋税制度,排除。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的,即铁器牛耕的推广,D正确;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是变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B是变法的目的而非原因,排除;百家争鸣思想是意识形态的现象,其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7.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思想控制,焚毁“非秦记”史书,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B正确,ACD排除。故选B。8.战国时,齐国统治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天下有识之士,稷下学宫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策源地,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齐国统治者创办稷下学宫是为了A.实现富国强兵争雄天下B.树立田齐尊贤重士形象C.弘扬“举贤上功”传统D.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它的创办主要是为齐国统治者招揽人才,但是却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9.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以民为本,推行仁政D.恢复周礼,倡导仁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提倡“仁”,由此可知孔子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的手段是恢复周礼,倡导仁义,故D项正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C项错误。10.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作者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始皇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三代至秦》 A.秦国奠定霸业B.始皇个人品行C.秦朝速亡原因D.秦国制度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体现的是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始皇”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处于秦朝,排除A项;材料与始皇的品行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秦朝灭亡的原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出土秦简中管理经济的基层官吏“啬夫”有十几种之多,数量也很庞大。秦国对经济的控制,涉及农业、田猎、道路、仓储、畜牧、建筑工程和手工业等各生产领域。这反映了秦国A.农业经济发达B.经济结构健全C政治机构完善D.经济管理严密【答案】D【解析】【详解】秦简中记载的管理经济的基层官吏种类多、数量大,涉及到农业、手工业等各个生产领域,反映了秦国经济管理严密,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国的农业经济发达,A项错误;只有基层官吏情况不能说明秦国经济结构健全,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秦国的“政治”机构完善,C项错误。12.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答案】B【解析】【详解】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排除A项;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排除C项;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B项。13.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A.秦朝阶级矛盾激化B.六国贵族乘机起义C.关东民众要求复国D.秦郡县制弊端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郑东郡县民众纷纷奋起,官吏也加入其中”可知秦朝阶级矛盾激化,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六国贵族参与其中,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民众起义,没有提复国,故C项错误;农民起义源于秦朝暴政,不属于郡县制弊端,故D错误。1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在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盐官设置遍及28郡国,铁官设置遍及10郡国,严禁私人煮盐铸铁。这一举措有利于A.推广汉初经济政策B.扩充地方郡国实力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在地方设置盐官,禁止私人煮盐这样将盐利收归中央,有助于加强对中央的控制,C正确;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政府对经济较少干预,汉武帝明显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汉武帝的举措有助于打击地方郡国实力,排除B;汉武帝的举措垄断了食盐,遏制了民间经济活力,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D。15.中国的特产,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河西走廊,后辗转到安息,经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条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B.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C.西汉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D.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的描述,这主要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有关,A正确,BCD排除。故选A。16.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曾提出“三年化疫”的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备受重视。《黄帝内经》这部经典A.作者是“医圣”张仲景B.书中提到了麻醉药麻沸散C.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D.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答案】C【解析】【详解】《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切入,其所提出的理论构成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黄帝内经》作者不明,故A项错误;麻沸散相传为东汉末年的华佗所发明,与《黄帝内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现有证据证明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依据材料二,指出孟子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3)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主张:“为政以德”。(2)主张: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3)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影响: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2)主张:根据材料“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强调实行仁政,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重视。(3)主张: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举措,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取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答案】解读:图片一说明秦朝完成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图片二说明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图片三说明西汉中后期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郡县制认识:①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并不断巩固;②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③汉初高祖刘邦错误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既实行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出现郡国并行的情况,后来出现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④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消除了分封的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片一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根据图片二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图片三可知,西汉中后期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郡县制。认识:三幅图反映出我国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并不断巩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结合所学,还可从汉初郡国并行的推行导致王国割据势力和“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等分析说明。【点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商君书·去强篇》材料二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皆勿坐。”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摘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的“春秋决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并指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主张:严刑峻法,慎用赏赐。背景: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思想活跃,百家争鸣。(2)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利于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可知,商鞅主张严刑峻法,慎用赏赐。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正处于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从思想角度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2)特点:根据材料“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可知,春秋决狱具有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决狱用儒家经义解释法律,关照人情,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根据材料“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可知,这体现了法律儒家化,利于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统一。根据材料“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皆勿坐”可知,亲亲相匿原则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