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0级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这些转变有助于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B.王位世袭制的形成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儒学齐家平天下2.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认为“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二人认识不同主要源于各自A阶级立场B.政治思想C.历史视角D.史料选择3.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中国郡县制的史书中,找到了“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赢)政代立为秦王……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邹,置南郡矣”等资料。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B.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统一后采用郡县制度D.商鞍变法普遍推行郡县制4.唐太宗在其所著的《帝范》中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A强调文治武功不可偏废B.告诫后世君主虚心纳谏C.主张君主要量才而用人D.强调要提高官员的素养5.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以行政立法地位而言,是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分析,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B.标志着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异C.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6.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1明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清(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以上材料表明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7.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8.1882年,王韬指出:“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一思想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违背了主权在民原则C.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D.代表了顽固派的利益9.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210.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11.公元前342年,罗马保民官鲁西鸟斯盖努西鸟斯提出了盖努西乌斯法,禁止以钱生利一一禁止高利贷,允许两名执政官均由平民担任。盖努西乌斯法的出台A.增强了万民法的实用性B.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基础C.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12.英国1628年颁布《权利请愿书》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颁布《三年法案》规定:“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两个文件A.体现了以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B.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反映了国王与议会间矛盾尖锐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13.有学者这样总结18世纪前期法国印刷业的发展和书籍的出版情况:神学书籍的数量不断下降,而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书籍数量增加;图书馆阅览室、租书店这些公共机构数量井喷,使得公众能够阅读书籍。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法国A.不断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对印刷业进行革命性改革C.主导欧洲宗教改革进程D.社会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14.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事A.有利于附庸国法治思想的传播B.树立了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的权威C.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D.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文化1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十九世纪开始于维也纳会议的1815年,结束于1913年;二十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冷战结束的1991年。这说明他A.倡导时空观念的思维方式B.反对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C.认可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D.肯定重大事件的历史作用第II卷(共55分)
3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16.人口迁移材料一西晋永康元处(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国内移民现象是闯关东、走西口。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关东之所以叫”闯“,是因为清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准内地人迁入。随着日、俄势力不断蚕食东北,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主要是内蒙古一带)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困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大批难民涌入关内,达数十万之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乱,或匿身附近农村,或迁居租界,许多人扶老携幼逃亡武汉、上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材料三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小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分别画出“闯关东、走西口”的主要路线。清朝疆域图(1820年)(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三条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要求:多角度思考,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7.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
4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历史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周恩来生平年谱(节选)1950年1—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2年4月,做《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8月,主持拟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提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195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主席。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4月,率中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会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摘编自人民网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评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埃德蒙柏克(1729.112-1797.7.9)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保守主义政治理论家。《法国革命论》是柏克晚年的压卷大作。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他看来,巴黎人精神可嘉,但其凶残也着实惊人他认为法国的表现“并不适合自由”;要建立稳固的宪政,“仅有自由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法国人是否具备,仍然有待观察。《法国革命论》开头很大一部分内容,讨论的并不是国的事态,而是英国体制的特点。柏克写这本书主要是给自己同胞看的,他要让英国人明己的“革命传统”
5究竟是什么。《法国革命论》并非满篇痛批法国人,柏克也讲了许多如革除政治和社会弊病的话。他最关注的不是能不能变革,而是知何变革。他认为,正如“一个疯子逃出神经病院,你是不能祝贺他获得自由的”。现代社会标榜自由的价值,但自由之成立,首先要解决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是同样令人恐怖的。——摘编自冯克利《埃德蒙柏克和他的《法国革命论》围绕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评述柏克的《法国革命论》。(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62020级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历史学科考试题注意事项: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这些转变有助于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B.王位世袭制的形成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儒学的齐家平天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兄终弟及到立子以贤再到立嫡以长,这种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故答案选A项;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已经形成,B项错误;商周时期尚未有君主专制和儒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2.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认为“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二人认识不同主要源于各自A.阶级立场B.政治思想C.历史视角D.史料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和韩非两人认识不同的原因是政治思想不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认为舜崩后将位置让给禹。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刑峻法,认为舜禹通过逼迫手段获得部落首领的位置,B项正确;两者认识不同主要不是由于阶级立场问题,排除A项;历史视角不是导致两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史料选择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3.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中国郡县制的史书中,找到了“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赢)政代立为秦王……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邹,置南郡矣”等资料。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7A.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B.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统一后采用郡县制度D.商鞍变法普遍推行郡县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置汉中郡”“置南郡矣”等信息可知,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A项正确;秦朝时,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秦王都是在秦始皇之前,排除C项;商鞅变法只符合秦孝公之后,与“武公”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唐太宗在其所著的《帝范》中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A.强调文治武功不可偏废B.告诫后世君主虚心纳谏C.主张君主要量才而用人D.强调要提高官员的素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可得出材料强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要善于用其特长,量才而用人,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文治武功,排除A项;材料强调用人,而不是虚心纳谏,也不是官员的素养问题,排除BD项。故选C项。5.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以行政立法地位而言,是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分析,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B.标志着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异C.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存在着地方权力过大的隐患;明朝布政司仅掌地方行政和财政,不掌刑狱和军政,强化了中央的控制力量,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枢体制变化,排除B项;与行省制度相比,明代初期这一制度的建设虽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效率却有所下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
86.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明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清(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以上材料表明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明清时期中外之间既有交流又有对抗,面对西方的殖民扩张,实行海禁,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交流与封闭的特性,D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B项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在19世纪末期,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是材料所体现的其中一个方面,故排除。故选D项。7.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乡饮酒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使民众遵守法令,故选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宣讲内容,无法体现辩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编制法典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与扶贫济困无关,排除C。【点睛】8.1882年,王韬指出:“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一思想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违背了主权在民原则
9C.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D.代表了顽固派的利益【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君民共治”等信息反映了王韬的君主立宪思想,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这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故选C项,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与中体西用无关,排除A、D两项。故选C项。9.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救国思想变化是受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的变化影响的,材料问的是变化的实质,故C项正确。A、B不能对材料所给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解读,故排除;材料是“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的变化,属于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本质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排除D。10.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
10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各项改革措施都被废除,唯独保留保卫局,说明保卫局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保卫局建立后并未在全国推广,所以谈不上确立近代警察制度,A项错误。保卫局是湖南改革的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创意,并非中央意志.且很快就大部被废止,故C、D项错误。故选B项。11.公元前342年,罗马保民官鲁西鸟斯盖努西鸟斯提出了盖努西乌斯法,禁止以钱生利一一禁止高利贷,允许两名执政官均由平民担任。盖努西乌斯法的出台A.增强了万民法的实用性B.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基础C.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禁止以钱生利一一禁止高利贷,允许两名执政官均由平民担任”体现的是该法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进而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此时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材料与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无关,排除C项;D项与《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关,排除。故选B项。12.英国1628年颁布《权利请愿书》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颁布《三年法案》规定:“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两个文件A.体现了以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B.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反映了国王与议会间矛盾尖锐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反映了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A项正确;BD项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相关,排除B、D项;材料体现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而不是反映了国王与议会间矛盾尖锐,排除C项。故选A项。【点睛】13.有学者这样总结18世纪前期法国印刷业的发展和书籍的出版情况:神学书籍的数量不断下降,而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书籍数量增加;图书馆阅览室、租书店这些公共机构数量井喷,使得公众能够阅读书籍。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法国
11A不断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对印刷业进行革命性改革C.主导欧洲宗教改革进程D.社会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书籍出版的变化、图书馆和书店面向大众,这些现象使得公众能够阅读书籍,有利于法国思想文化解放,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的结论,排除A项;印刷业是经济领域的内容,而材料体现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没有主导欧洲宗教改革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14.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事A.有利于附庸国法治思想的传播B.树立了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的权威C.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D.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拿破仑推动下,法国的附庸国都以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为蓝本进行了改革,所以这些改革有利于法治思想的传播,故选A;“整个欧洲”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材料中仅体现了附庸国的改革,没有体现被侵略国的态度,排除C;“重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1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十九世纪开始于维也纳会议的1815年,结束于1913年;二十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冷战结束的1991年。这说明他A.倡导时空观念的思维方式B.反对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C.认可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D.肯定重大事件的历史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史学家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重要划分标志,肯定了历史重大事件在历史分期中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空间,排除A项;材料肯定历史分期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唯物史观的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
1216.人口迁移材料一西晋永康元处(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国内移民现象是闯关东、走西口。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关东之所以叫”闯“,是因为清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准内地人迁入。随着日、俄势力不断蚕食东北,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主要是内蒙古一带)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困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大批难民涌入关内,达数十万之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乱,或匿身附近农村,或迁居租界,许多人扶老携幼逃亡武汉、上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材料三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小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分别画出“闯关东、走西口”的主要路线。清朝疆域图(1820年)(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三条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要求:多角度思考,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
13主要线路方向基本正确,且用箭头标注。,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走西口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2)政府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战争方面因素: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导致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由东北迁往关内,由沦陷区迁往根据地和大后方。自然环境因素:人地矛盾影响人口的迁移。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多地少,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的迁移。20世纪40年代河南发生特大灾荒,导致大量的河南人迁往关中、西北等地区。经济发展因素:清朝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不发达,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形成移民活动;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水平高于农村,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走西口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根据信息要求,在图中描绘即可。(2)根据材料“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小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等信息可知国家政策影响人口的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解除封禁政策,鼓励移民实边,推动了大量山东等地人口迁往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我国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建设兵团,东部与内地一些地区的知识青年和农民迁到此地,加入兵团。
14根据材料“西晋永康元处(公元300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乱……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可知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影响人口的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阐述战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方面作答即可。根据材料“走西口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困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可知经济发展因素影响人口迁移。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围绕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方面展开作答即可。【点睛】17.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原因:挽回利权、抵制侵略的需要(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清末新政的推动;晚清重商思想的影响。(2)意义: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商贸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迁。局限: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解析】
15【详解】(1)根据“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可知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根据“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可知中国自开商埠是为了挽回利权和抵制侵略,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是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和重商思想影响的表现。(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自开商埠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商贸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成长、促进口岸城市近代化的作用。但局限性表现在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周恩来生平年谱(节选)1950年1—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2年4月,做《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8月,主持拟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提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195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主席。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4月,率中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会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摘编自人民网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周恩来生平年谱》是研究周恩来总理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手史料。
16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他的年谱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事件的重要史料。材料内容1950年1—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成果具有重大价值。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2年4月,做《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195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主席;1955年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统一有重大价值。1952年8月,主持拟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提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1955年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和民族政策有重大价值。【解析】【详解】本题为史料研究题,相关史料的价值应该从史料的来源、材料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进行阐述。从材料来源来说,《周恩来生平年谱》属于研究周恩来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手史料,所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材料内容来说,主要涉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以及国家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等内容,所以对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民主政治的建立、国民经济的发展等内容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评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埃德蒙柏克(1729.112-1797.7.9)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保守主义政治理论家。《法国革命论》是柏克晚年的压卷大作。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他看来,巴黎人精神可嘉,但其凶残也着实惊人他认为法国的表现“并不适合自由”;要建立稳固的宪政,“仅有自由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法国人是否具备,仍然有待观察。《法国革命论》开头很大一部分内容,讨论的并不是国的事态,而是英国体制的特点。柏克写这本书主要是给自己同胞看的,他要让英国人明己的“革命传统”究竟是什么。《法国革命论》并非满篇痛批法国人,柏克也讲了许多如革除政治和社会弊病的话。他最关注的不是能不能变革,而是知何变革。他认为,正如“一个疯子逃出神经病院,你是不能祝贺他获得自由的”
17。现代社会标榜自由的价值,但自由之成立,首先要解决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是同样令人恐怖的。——摘编自冯克利《埃德蒙柏克和他的《法国革命论》围绕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评述柏克的《法国革命论》。(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一方面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精神,同时对其破坏性给予了批评。柏克认为“巴黎人精神可嘉”。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对法国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既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也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柏克认为不仅要关注变革,还要关注如何变革,应该正确处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恐怖政策和行为,给法国社会发展造成了破坏性影响。柏克作为英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撰写《法国革命论》,意在汲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为英国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他看来,巴黎人精神可嘉”“柏克也讲了许多如革除政治和社会弊病的话”可拟定论点是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一方面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精神,同时对其破坏性给予了批评。关于阐释可从法国大革命的建设性与破坏性、柏克代表的阶级利益及推动英国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