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0317
大小:1.05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4
《四川省绵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竹中学高2021级高二下3月月考政治试题一、单选题(1.6×30=48分)1.2020年11月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外参观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赞不绝口;来自意大利的55个世界文化遗产被浓缩成5个主题,通过五面氛围大屏展示,给观众带来一场全方位的意式审美体验。中外文化遗产在进博会上的展示说明()①不同文化凝结着各自民族的智慧②文化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③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增进了文明互鉴④文化的内涵因现代科技而不断丰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近年来,中国杂技将“木兰从军”的感人故事、《西游记》的奇妙情节、《梁祝》的经典绝唱等融入表演中,实现从“技”到“剧”的转化,又借助现代舞美音乐,把形象美、动作美、情感美、精神美集于一身,摆脱了“单一技巧表演”的刻板印象,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中国杂技成功的秘诀在于()①继承传统,提高了技巧的难度系数②古为今用,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③锐意创新,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④面向世界,博采各国优秀文化成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酒精油漆和发胶,有害垃圾别乱抛;电池涂料杀虫剂,丢进红色桶子里……”,人们在听这首垃圾分类宣传歌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垃圾分类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某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十百千万”传统工艺人才培育工程以来,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从苗族蜡染手机套到苗绣小书包,各种非遗技艺贴合生活需求,让游客爱不释手。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①推进了民族共同繁荣②传承发展了民族文化③凸显了地域文化差异④实现了民族文化平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 纪录片《奇妙之城》受到了广泛好评。该片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息,不仅探索了不同城市的文化,而且讲述了城市中众多年轻人的故事,描绘出一幅中国青年的奋斗图谱,正式这群积极奋斗的青年,让观众尤其是是年轻人在感受不同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己、思考人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力量。材料表明()①城市文化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优秀文化能给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④文化融合可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不管离开多久,不管走得多远,一提起家乡的传统美食,人们的味觉记忆就会被唤醒,兴奋、自豪、眷恋就会涌上心头。这表明()A.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影响的B.人们对家乡的情怀是不会改变的C.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是在不自觉中完成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远持久的7.古代孟母三迁,当今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重视文化公园、文化走廊、文化橱窗建设。两者相隔千年,背后却蕴含着相同的道理,这就是()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文化建设推动着经济建设C.文化环境对人的素质有重要影响D.人的文化素养在教育活动中养成8.阅读一本好书,能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充沛内心的力量。有的人遇到生活的磨难,却在书籍中获得了勇气;有的人困于琐碎的日常,却在书籍中拓宽了天地;有的人尽管身处贫穷,却在书籍中收获了精神财富。读好书()A.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生B.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C.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D.既能产生精神力量,也能产生物质力量9.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周期性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利用文字、语言图片、影像等媒介形式传播英雄事迹和精神,民众在视觉和听觉的震撼中、真善美的体悟中产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②接受健康文化影响的过程往往是被动的③价值观是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④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春节档电影回归大银幕、博物馆展览持续上新、剧院舞台好戏不断……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文化()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②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③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2021年3月,被誉为“中国画熊猫第一人”的刘中,与关爱熊猫、热爱美术、热心公益的各界人士共同发起设立了“熊猫艺术发展基金”。该基金的用途包括:资助青少年在生态环保美术领域的写生、创作及交流,提高学生美术创作水平;组织熊猫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该基金支持上述活动()①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②实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③有助于增强中国国家形象美誉度④有益于丰富审美教育的形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①“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③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④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3.“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乡约,说的是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吃了没有,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明朝《泰泉乡礼》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成为流行的交往礼仪和习惯,并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①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②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③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中国最早发明了团扇、羽扇,还改良了来自日本的折扇,于方寸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赋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蕴。14世纪,中国的扇子传至欧洲,逐渐风靡欧陆宫廷与市井阶层。材料表明()①商业贸易是扇子文化传播的主渠道②人们的文化审美深受价值观的影响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④文化传播推动扇子艺术价值的共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近期,北京调整了千余处公交车站名称,其中多处恢复了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如“祈年大街北口”站改为“打磨厂”站,“龙潭路西口”站改为“东四块玉”站,“东花市大街”站改为“铁辘轳把”站……老地名的恢复留住了一份念想。公交站“唤回”老地名()A.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表达,说明文化根源于人们的情感需要B.是对城市历史印记的保留,能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C.是对地名文化意义的挖掘,延续并且增强了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D.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融合了城市发展新理念与民族传统精神16.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北京拥有故宫、国家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自然、天文等专门博物馆,钱币、戏曲等内容专精的博物馆以及众多的名人故居。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打造“博物馆之城”()①旨在恢复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的积累②可推动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通,实现文化趋同③能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④有利于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文化中心建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7.徜徉古镇杨柳青,声声古琴音从青砖灰瓦间溢出,沿运河两岸流淌,一幅隽永的文化长卷就此舒展。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声名远扬的木版年画,滋养着吉祥文化。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 )①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是中国传统文化“凝固的艺术”③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④在世代相传中从未改变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8.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①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②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时代的变迁③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④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9.“刀把楼、北京结、天梯、鹰飞倒仰……”箭扣长城因其形如“满弓扣箭”得名,城楼和山崖融合在一起,残垣断壁,雄浑苍凉,别有一种深沉之美,是明代长城最险段之一。箭扣长城的修缮不求结构完整,而是保持其残缺状态,开发方式也将区别于其他传统景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箭扣长城作为长城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②“箭扣之美”具有独特性,修缮和开发方案应量身打造③文化具有继承性,“箭扣之美”来自时间,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④文化需要发展,只有旅游开发才能让长城文化“活”起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2021年11月,“中华风韵”交响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奏响,女高音歌唱家凯莉和弗莱克表演了根据中国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咏鹅·咏雪》,小提琴演奏家胡盛华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作表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众多的曲目为观众带来充满东方魅力的音乐盛宴。材料说明()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民族平等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C.文化创新必须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D.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1.云南哈尼族群众用带凹槽的横木当作分配水源的“尺子”,让山间流水经由大小凹槽构成的横木,沿着蜿蜒交错的沟渠分配到一片片梯田。这千年传承的农耕智慧结晶被称为“木刻分水”,体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木刻分水”的强大生命力()①得益于传统艺术的充分运用②孕育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③来自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④源自于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年,东来西往的僧侣、商人和军队在这里歇息、补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这里既有早期印度风格的佛教洞窟,也有带有古希腊爱奥尼柱的建筑绘画。在很多壁画中可以看到鲜卑、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各民族的形象,以及西域传来的各种乐器。由此可见()①文化发展要注重借鉴与融合②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规律③文化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传播④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3.2000多年前,驼队穿越苍茫大漠,走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中欧班列开通十年来,似“钢铁驼队”满载货物横跨东西,实现了“海丝”“陆丝”的无缝连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寒冬”里,中欧班列更化身为“救命通道”,把饱含深情厚谊的紧缺抗疫物资输送到沿线各国,为世界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中欧班列()①创造了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条件②开辟了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新通道③促进不同文化在商贸往来中融为一体④成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范本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4.1961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团队深入江洒采风,把收集到的有关红军的民歌整理马成歌词,以赣离采茶戏等民间曲词为基础,创作了歌曲(十送红军》。半个多世纪来,《十送红军》家喻户晓、传唱不衰,生动诠样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送红军》的创作告诉我们()①革命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③文艺创作应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的差异④社会实践为红色歌曲创作提供了源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5. 杆秤曾是中国的主要度量工具之一。秤杆上标志起算点(重量为零)的星叫做定盘星,是确定其他刻度的基础。定准定盘星是做好杆秤的关键,相当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秤杆上的绳纽叫做秤毫。之所以称其为秤毫,是提醒人们:在交易时,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要正心诚意,不能缺斤少两。下列选项与材料主旨一致的是()①杆秤设计的目的是彰显诚信的价值观念②公平公正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③日用器物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观念④传统文化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6.在吉祥戏院看戏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近日,被拆除的吉祥戏院获得“重生”,新吉祥戏院既传承了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成为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新吉祥戏院()A.历久弥“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了决定性作用B.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C.返本开“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转化D.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了文化形式的创新27.取材于老一辈亲身经历的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该剧让无数在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走入历史场景,见证苦尽甘来的扶贫奋斗史,使许多年少不知“贫”滋味的90后和00后心灵颤动、热泪盈眶。由此可见,该剧的成功在于它()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③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的奋斗经历④深深地触动了年轻人的内心情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8. 新冠疫情在冲击实体文化空间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数字文化空间的发展,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多年积累的文化艺术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说明()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②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了文化创新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9.我国现存古籍数量庞大,岁月痕迹使这些珍贵文物极度脆弱。一把镊子,一个喷壶,一根毛笔,一把排刷,古籍修复师日复一日埋首在故纸堆里,一点一点地修补文化记忆。一张张老化的古纸,一本本虫蛀、受潮、烧灼过的古籍,通过身怀绝技的古籍修复师之手重获新生,延续着中华古老文明。修复古籍()①是基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是基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说明文化为人所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能更好保护传统文化,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0.一个汉字通常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由此可见,汉字()①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对展示中华文化有独特作用③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以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文化产业将重整旗鼓再出发,沿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制的蓝图,重构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将撬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2020年岁末,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11个专栏36个项目,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明确了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优化旅游市场供给等几方面任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专门提到“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2021年乡村旅游将继续发力,融合一二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也在持续升级:第一阶段是看田和吃饭的“农家乐”;第二阶段是游玩和放松的“乡村休闲”;第三阶段是民宿和体验的“乡村度假”;第四阶段是居住和生活的“乡村旅居”,吸引更多年轻人、艺术家走进乡村,让乡村更有活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揭晓。在获奖名单中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有超越伤病和年龄,百折不挠的中国飞人苏炳添;有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有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矢志报国的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有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有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有引领我国核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还有双耳失聪,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药学博士的江梦南;更有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中国航天追梦人……无论是谁,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感动中国人物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传统戏剧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扎根民间土壤最深、绽放最瑰丽的那一朵。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提升,尤其是自媒体全面进入移动端,网络传播为传统戏剧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也为追求传统戏剧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抖音APP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该APP覆盖了98.83%的国家非遗戏剧项目,累计播放视频600亿次,其中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50%。年轻人成听戏主力,一时成为新闻热点。非遗戏剧在抖音受热捧的同时,戏剧跨界也应运而生,戏剧和国风歌曲、变装、漫画、说唱、书法经常混搭。最近广受关注的“上戏416女团”就是其中之一。她们是五名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京剧专业的00后女孩,通过把京剧唱腔融入现代音乐,她们将歌曲演绎得耳目一新,让人听来如沐春风,广受网友欢迎。受疫情防控的影响,传统戏剧的剧场演出遭遇到巨大的冲击。面对网络时代环境变化,传统戏剧的传承既需要坚守来吸引人,同时又要改变以适应人,坚持守正创新之路。 传统戏剧既需要坚守来吸引人,同时又要改变以适应人,坚持守正创新之路。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2月4日,第24届国际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在中国千年古都北京隆重开幕。一处处惊艳的细节、一个个精心的设计不断揭晓,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在冬奥舞台上悄然绽放,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原型是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中国红”的主色调韵味十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竞赛场馆设计灵感取自中国的“如意”,仿佛一朵美丽洁白的祥云;在希腊雅典点燃圣火的火种灯,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尽显中国式典雅和智慧:奥运奖牌的设计也别有深意,其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寓意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出“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同时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团结世界人民。2022年北京冬奥会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尽显中国式浪漫。请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向世界分享中国式浪漫的。35.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自信。请你从文化交流的方式或手段角度,就如何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