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630955

大小:30.1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兴文二中高2023级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原始社会看起来简单,它的变化却是多层的,体现在区域分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管理多方面,每个阶段却有不同,从姜寨聚落遗址到良渚文化遗址反映了()①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变化②从事采集和渔猎到刀耕火种的转变③从氏族成员平等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转变④从氏族组织到部落或部落联盟的转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位)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同一件事有两种不同记述说明A.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B.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前后两种史料记载都有道理D.对启取得最高统治权都认同3.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基层政权实行自治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C.保留原始民主传统D.监督机制较为健全4.《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5.睡虎地秦简《语书》对“良吏”的界定标准是“凡良吏明法令,事无不能殿(也)。”汉代良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这说明()A.两朝非常重视对官吏的考核B.秦汉选拔官吏的途径有所不同C.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D.汉代治国理念较秦朝有所调整6.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个人享乐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隋朝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B.商业贸易不断发展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D.南方经济地位提升7. 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8.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9.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A.呈现出多元性文化特征B.历史发展进程动荡多变C.凸显了大一统恢弘局面D.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10.下面是某高一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朝代主要措施西汉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元朝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对吐蕃进行管理明朝设立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清朝在新疆设总领军政事务A.西域都护府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伊犁将军B.安西都护府宣政院驻藏大臣奴儿干都司C西域都护府宣政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D.北庭都护府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驻藏大臣1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C.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12.1921年11月,毛泽东在《劳工周刊》上撰文提出:“劳动组合 目的,不仅在于团结劳动者以罢工的手段取得优益的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尤其在于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这说明当时的毛泽东()A.号召工人联合打破旧世界B.看到工农联合革命的必要性C.对苏俄革命道路深信不疑D.强调城市武装暴动的重要性13.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的原因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B.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D.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4.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内建设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它既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只要是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的资格。这一理论()A.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有利于推进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C.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15.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号召是:A.“武装自卫”B.“向敌后发展”C.“救亡图存”D.“解放全中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廉“重行谊,择德行”,为孝子廉吏的简称,对文墨技艺不太重视。西汉“孝廉”分为:“孝以选民,廉以察吏”,以后趋于统一。东汉逐渐成为常年设立的科目。贤良属于特科,由皇帝不定时下诏举荐,多举“习先圣之术”“明当世之务”“通于人事之始终”“敦厚有行,义能直言极谏”之士。西汉“茂才”属特科,光武中兴后成为常设科目,寻求“可为将相及使绝国”之奇才、“异能”者。异科专门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如勇猛知兵法者、有“道术”者、明经典法令法规者、擅长民政理财治水者。——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材料二 《新唐书·选举志》载:“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贡荐)者曰生徒,由州县(贡荐)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生徒”和“乡贡”两类考试,经常举行,谓之“常科”;“制举”考试,谓之“特科”。最初“生徒”“乡贡”并行,后来“乡贡”亦多由学校取解(选送),渐合“生徒”“乡贡”为一、自由竞试,无须觅举(贡荐),“荐举考试”过渡到“自由考试”。“常科”的主管机关属于尚书省的礼部。其最常选的科类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盛。——摘编自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科举制的影响。17.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56条,主要内容如下:(1)总纲: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2)关于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身体、言论、著作、集会等自由;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3)关于参议院:中华民国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参议院由各地方选派参议员组织……(4)关于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命令……(5)关于国务员: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6)关于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1)阅读材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理念。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潮”。据统计,30年代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或组织有600多个,试验区有1000多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 。运动者企图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达到“复兴农村,振兴民族”的目标。运动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批评也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自此之后,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停息过。——摘编自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材料二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但有调查表明,在有些地区只有40%的农民加入了农会。1950年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关于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力量的报告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新方案的重大步骤是确定全村农民的阶级成分,然后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产性财产。土改工作组还从贫农和中农中吸收大量的新领导,通过诸如“诉苦会”和公审等方式,动员全村反对地主。土地改革将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决定性的事实是,农村旧秩序已经证明毫无力量,农民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支持新制度。——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次数时间意义第一次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开始走向“黄昏”,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第二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彻底走向“黄昏”,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第三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注重对“质料”的改造,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质料”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形式”第四次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由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