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2781
大小:67.6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5-02-12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兴文二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部分1.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A.小农经济趋于鼎盛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儒家学说成正统D.节俭恭顺蔚然成风2.秦统一前后,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在大兴建设同时,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C.秦劳动力资源丰富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3.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B.“无为而治”主张C.“知足常乐”观念D.“以德治国”理念4.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B.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D.统治者“封建化”的结果5.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但此时蕃将的政治地位较低;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唐朝前期()A.国家实力日渐增强B.民族政策包容开放C.重武轻文风气浓厚D.民族交融步伐加快6.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A.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D.政事堂权力膨胀7.河南嵩岳之下的嵩阳书院可谓风水宝地,佛、道、儒纷纷看中了这个地方,名称从北魏嵩阳寺也变成隋唐嵩阳观、奉天宫,及至宋代以来的嵩阳书院,禅宗的少林、道教的中岳庙以及二程讲学书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反映出A.儒佛道相融相合B.儒学成为了主流C.隋唐文化开放性D.佛教渐趋本土化8.如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A.中央集权大大加强B.分权制衡保证了中央决策科学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台谏制度有利于维护皇权专制9.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为原则的行政体制。该体制是A.行省制B.“四等人制”C.南北面官制D.猛安谋克制10.“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符合宋代“商业革命”特征的是A.城市中东市西市商业区出现B.白银成为最主要的货币C.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的商帮D.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11.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文天祥12.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状况从本质上说明了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间疏远B.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差别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13.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在五口“市廛”“自择地基”。耆英等认为口岸界址“断难任其自择”“随意混指”,经多次交涉,终于争取到英国人同意“议定界址”并写入《虎门条约》。这表明,清廷()A.外交从传统向近代转型B.反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C.固守传统朝贡体系思维D.善于利用近代条约外交体系14.战争既起,张之洞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威海失守后,他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保卫烟台。鉴于“海警日甚”,张之洞派六营军队到江北黄海一线,充实沿江沿海的防务。张之洞的行动是为了应对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义和团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15.191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的一个朋友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的朋友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和很多朋友一直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报纸上说孙中山已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四人表述的情况,不可能的是()A.张义B.李辛C.王平D.赵洋二、非选择题部分16.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据《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时期文献主要内容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1937年8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减租减怠,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10月《中国十地法大纲》“废除一切鲍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够人口统—平均分配.....”——据减平《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等材料整理材料三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细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据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土地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土地政策变化并分析变的共同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2年的苏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异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赋的主要内容即铺陈事物,赋者,铺也。赋的内容决定了它文风的绮丽。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解释了赋为什么要绮丽的问题:“原夫登记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等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充分显示其宏阔瑰丽的想象力。汉赋在形式上还讲求对偶和声韵,“丽”本身即为偶对之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选韵俱发。”而四、六言的句式和灵活的用韵则使汉赋易于诵读、抑扬谐调。——摘编自唐燕飞《论汉赋的特点》材料二明代时期,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作品适应了百姓生活文化娱乐的需要。进入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入到高潮时期。这一时期小说形式种类呈现多样化,有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明清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百态,有的是对明清两代的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有的则是对历史故事和现有社会的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最明显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该书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文化、制度进行了批判,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民主社会的愿望。除此之外,明清小说中也描写出一些自由快乐的生活景象,表现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摘编自韩亮《浅析明清小说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赋和明清小说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赋和明清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其共同的价值。19.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