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0984

大小:1.76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淮北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8分)1.如表所示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史料实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可知,考古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其提供了重要证据,B项正确;表格中,并不能得出北京人的用火情况,排除A项;仅从表格,不能推断出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排除C项;仅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北京人的体貌状况,不能得出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2.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认为:(战国时期)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他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根据许倬云先生的观点,“新型国家”的“新”主要表现在()A.确立专制统治B.地方实行县制C.诸侯纷争不断D.各国变法图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 “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体现的分封制,“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体现的是行县制,可见“新”在实行县制取代分封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变化,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没有涉及专制统治,排除A项;虽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但分封制到县制的转变没有体现诸侯纷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到县制,属于“新型国家”的特点,各国变法图强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3.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B.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C.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D.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的商品交易中要求有契约,而且对契约的内容也做了较为规范的规定,说明汉代的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B项正确;材料是说明汉代商品交易较为规范,这是加强对商业限制的体现,而不是放松,排除A项;市场秩序不仅仅包括商品交易,而材料仅涉及商品交易的规范,C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契约的问题,和商业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如图所示为北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北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A.从材质特点看北魏有丰富矿产资源B.该货币能见证北魏的对外贸易C.从形制特点看北魏货币取法于中原D.该货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货币形制为圆形方孔钱,与秦汉以来中原汉族王朝发行的形制类似,C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直观判断货币材质以及矿产资源情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北魏货币是否能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排除B项;北魏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5.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唐朝时期宰相制度这一特点的主要影响是()A.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B.降低了行政效率 C.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D.强化了专制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可知,唐朝时期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体现了宰相权力被分割的特点,这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确保了决策科学合理”的说法夸大了宰相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虽后期随着参与议事之“宰相”增多,但由于在政事堂中集中议事,也可缓解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宰相制度并未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6.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奉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B.边疆形势稳定和谐C.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民间对外贸易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可知,在对外交流中,唐政府以包容的态度灵活处理了不同民族的礼仪问题,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开元初期“边疆形势”是否稳定和谐,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唐朝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而不是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的民间“对外贸易”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7.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可知,北宋与西夏战争,北宋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最终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B项正确;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对北宋在经济方面的依赖,没有体现相互依赖,排除D项。故选B项。8.如图为画家李唐绘于北宋末年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复国”可知,画家借晋文公历经坎坷,终回国即位并带领晋国称霸的历史,寄托宋人希望收复失地、实现国家强大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C项正确;该画作并非再现宋人生活状况,排除A项;该作品为人物画,排除B项;材料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与宫廷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D.个体小家庭生产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B项正确;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故C项错误;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只是题干所反映出的历史表象,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材料中反映出小农数量上升,从根本上来看是因为生产力进步导致的。 10.《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边疆管理()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C.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D.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唐代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在元朝时期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说明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元朝的边疆管理没有沿袭唐代的羁縻管理体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地方管理效率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宋明理学的思维导图,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格物致知属于唯物思想B.理学与心学本质不同C.“理”的实质是儒家伦理D.心学只关注个人内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时期(中国)。由思维导图看,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而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且“心即理”,所以等于二者都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就是“理”,而“理”在本质上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主张的认识论,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思想,排除A项;理学与心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封建统治,排除B项;心学不只是关注个人内心,更关注重建儒家的信仰体系,所以就更关注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2.明朝中后期,松江府等地大量农家以纺织为业,每天清晨将织成的棉纱送往市场售卖,“无顷刻闲”,纺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种地所获。这体现出松江()A.小农经济受到冲击B.已成为新兴工商业市镇C.出现自由雇佣劳动D.手工业市场化程度提高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松江府等地大量农家以纺织为业,每天清晨将织成的棉纱送往市场售卖”“纺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种地所获”可知,当时农家纺织品拿去售卖,冲击了以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为目的的小农经济,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松江已成为新兴工商业市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由雇佣劳动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家的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13.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述,“天津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吾始不信,近韩景伯庄上云,‘用之菜畦,种果不妙’,吾犹未信也。必亲身再三试之,乃可信耳”。这表明徐光启()A.开启近代科学B.主张重农抑商C.注重总结经验D.重视实践验证【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材料中“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的意思是海边及临河的人说:用灰肥上田会勾起土壤中的碱性;材料“吾始不信”“必亲身再三试之,乃可信耳”则强调了徐光启重视实践验证,根据所学可知,徐光启总结出水田、旱田同在一域但施肥之法不同,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科学之门的是牛顿,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B项;“再三试之”与总结经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A.反映了清朝日渐兴盛B.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1741-1840年清朝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已经日渐衰落,排除A项;清朝人口增长并未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排除B项;人口增长不能说明疆域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5. 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棉纺织业的家庭“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这反映江南地区()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B.生产专业化程度高C.妇女地位受到重视D.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可知,无积蓄的家庭和农村妇女穿着华丽的服饰,反映了江南地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人群体实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未体现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妇女地位受到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1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A.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B.对外政策趋向保守C.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科技发展以及新儒家思想,说明此时近代因素萌发趋向,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政策趋向保守,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材料二 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明清时期“帝王权威结构”完善的举措及其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答案】17.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清康熙时设立南书房。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大兴文学狱;实施奏折制度等。影响: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或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禁锢了思想等。18.发展脉络:金朝迁都燕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首都。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答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亦可);前朝开发经营;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推动农牧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本题材料没有体现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清康熙时设立南书房;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大兴文学狱;实施奏折制度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得出影响一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或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据材料“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可以得出影响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得出禁锢了思想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金到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得出发展脉络一金朝迁都燕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据材料“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可以得出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首都。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金到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得出主要原因一地理位置优越(答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亦可);据材料“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可以得出主要原因二前朝的开发经营;据材料“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可以得出原因三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据材料“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可以得出推动农牧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需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明节的开封城是很热闹的,如斗鸡、荡秋千、踢球、赛龙舟等娱乐活动。……张择端在表现北宋后期商业繁荣的背后,还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如惊马闯闹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酗酒成风,占道经营,消防、城防缺失等,总合起来构成了北宋后期的社会危机。——摘编自余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揭秘》材料二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答案】(1)宋朝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市场活跃,坊市时空界限被打破,城市商业(经济)功能增强;宋代社会也出现一些重要变化,比如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北宋中后期出现政治腐败。(2)特点: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地位处于农村与府城之间;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以经济功能为主。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密切周边农村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宋朝时期的商业、社会及政治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宋朝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市场活跃,坊市时空界限被打破,城市的商业(经济)功能增强;宋代社会也出现一些重要变化,比如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北宋中后期出现政治腐败。【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可知,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根据“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可知,地位处于农村与府城之间;根据“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可知,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镇主要是手工业或商业发达,以经济功能为主。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镇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根据““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可知,密切周边农村与市场的关系;根据“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可知,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最终统一了中国的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中诞生的“北魏一隋唐”序列。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这个序列的开创者,保持着足够开放的心态,并乐于接受汉人的文化。这种交融性造成这个王朝序列抛弃了汉人的保守特征,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具有世界精神的大唐王朝。最不幸的王朝更迭来自宋代,宋代本来继承了唐代的开放性,又保留了更多的中华特色,在平等的贸易体系下和海外打交道。然而,由于北宋和南宋的两次灭国过于悲惨,使得传统文化中保守的一面成为了主导。在此后的明清时期,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频发,不幸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西方世界最开放的时期。——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根据材料,着眼于“开放与保守”的视角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唐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具有开放性论证: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民族政策。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唐太宗对东突厥的降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对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朝给予官职。对颉利可汗,唐太宗归还他的家属,赐以良田美宅。这些措施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综上,唐代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具有开放性,这充分体现了唐代国力的强盛,也极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论述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唐宋明清时期。根据题干要求,要围绕“开放与保守”的视角并运用中古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史实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信息,该学者认为中国从唐宋走向明清,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是从开放走向保守的。在答题时,我们可以选择唐宋的开放性或明清保守的保守来进行阐述,也可选择材料中的观点。可以结合的史实较多,例如唐代的“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明清的“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