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0974
大小:783.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4-09-03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淮北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8分)1.如表所示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史料实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2.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认为:(战国时期)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他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根据许倬云先生的观点,“新型国家”的“新”主要表现在()A确立专制统治B.地方实行县制C.诸侯纷争不断D.各国变法图强3.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B.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C.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D.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4.如图所示为北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北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A.从材质特点看北魏有丰富矿产资源B.该货币能见证北魏的对外贸易C.从形制特点看北魏货币取法于中原D.该货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5. 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唐朝时期宰相制度这一特点的主要影响是()A.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B.降低了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D.强化了专制皇权6.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奉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B.边疆形势稳定和谐C.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民间对外贸易繁荣7.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8.如图为画家李唐绘于北宋末年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9.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10.《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边疆管理()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C.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D.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 11.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宋明理学的思维导图,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格物致知属于唯物思想B.理学与心学本质不同C.“理”的实质是儒家伦理D.心学只关注个人内心12.明朝中后期,松江府等地大量农家以纺织为业,每天清晨将织成棉纱送往市场售卖,“无顷刻闲”,纺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种地所获。这体现出松江()A.小农经济受到冲击B.已成为新兴工商业市镇C.出现自由雇佣劳动D.手工业市场化程度提高13.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述,“天津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吾始不信,近韩景伯庄上云,‘用之菜畦,种果不妙’,吾犹未信也。必亲身再三试之,乃可信耳”。这表明徐光启()A.开启近代科学B.主张重农抑商C.注重总结经验D.重视实践验证14.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A.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B.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15.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棉纺织业的家庭“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这反映江南地区()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B.生产专业化程度高C.妇女地位受到重视D.消费观念发生变化1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A.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B.对外政策趋向保守C.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材料二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明清时期“帝王权威结构”完善的举措及其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明节的开封城是很热闹的,如斗鸡、荡秋千、踢球、赛龙舟等娱乐活动。……张择端在表现北宋后期商业繁荣的背后,还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如惊马闯闹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酗酒成风,占道经营,消防、城防缺失等,总合起来构成了北宋后期的社会危机。——摘编自余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揭秘》材料二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最终统一了中国的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中诞生的“北魏一隋唐”序列。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这个序列的开创者,保持着足够开放的心态,并乐于接受汉人的文化。这种交融性造成这个王朝序列抛弃了汉人的保守特征,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具有世界精神的大唐王朝。最不幸的王朝更迭来自宋代,宋代本来继承了唐代的开放性,又保留了更多的中华特色,在平等的贸易体系下和海外打交道。然而,由于北宋和南宋的两次灭国过于悲惨,使得传统文化中保守的一面成为了主导。在此后的明清时期,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频发,不幸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西方世界最开放的时期。——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根据材料,着眼于“开放与保守”的视角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