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2507
大小:740.4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5-01-22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新泰一中实验部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距今4300年左右,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A.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史B.食物生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C.物种多样与否左右文明演进D.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2.下表是清朝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种植情况的记载(部分)。这表明清朝()内容“徽州山多地少,棚民(闽浙等地的流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棚民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乾隆年间)“山民、棚民自赣、粤等省到闽北者骤增。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玉蜀黍,一名苞谷,州境初无是种,有山左种薯者于嘉庆中携来数粒,种园圃中,土人始得其种,愈种愈多,居然大田之稼矣”A.洲际物种交流较为频繁B.流民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C.玉米成为主要经济作物D.移民推动了玉米的传播和种植3.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A.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B.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C.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D.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4.据下表内容可以推断,战国时期()文明遗址出土实物(部分)河南辉县战国魏墓铁农具58件,有犁铧、鏳、锄、雨、镰、斧等 河北兴隆县燕国冶铁手工业遗址铁范87件有铁锣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群铁香1件A.铁器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C.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D.劳作方式转变成为可能5.1800年至1860年间,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量在同期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国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尔的棉花进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间增长了近13倍。这一时期棉花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B.新航路开辟影响深远C.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6.如表所示为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著名工业区)结婚青年识字率情况,影响兰开夏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变动的重要原因是()时间1750年1770年1790年1810年1840年1850年男青年识字率63%59%60%46%60%67%女青年识字率25%21%23%19%29%32%A.产业革命逐渐深入B.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C.男女平权意识传播D.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7.如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B.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8.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9.1896年,近代人士盛宣怀在考察西方银行机构后说:“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据此可知,盛宣怀认为()A.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经济侵略B.兴办银行是实现中国经济振兴主要方式C.兴办银行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金融利权D.金融行业的兴盛能够带动实体经济走向繁荣10.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〇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〇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11.《漫长20世纪》中写道: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避免这种历史重演,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A.建立“福利国家”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发展“混合经济”D.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12.盛泽镇在明弘治年间尚为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嘉靖年间始渐成市集,居民增至百家,以绫绸为业。到了清初,因为“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贸咸举”,所以逐渐成为吴江县第一大镇。由此可见,盛泽镇的发展()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集镇内部商业分工日趋繁细C.开启了中国城市化进程D.仰赖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提供市场13.公元前5世纪,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形道路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混住在同一街区,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体育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位于城市中心。这种城市规划()A.体现了希腊城市政治功能的强大B.表明居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C.有利于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D.说明雅典公民生活受到限制14.如表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A.交通技术的改善B.城市工业的发展C.基础设施的完善D.居住条件的优越15.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C.增强了城市经济功能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省份引种年代省份引种年代广西嘉靖十年(一五三一)直隶天启二年(一六二二) 河南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湖北康熙八年(一六六九)江苏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山西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甘肃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0)江西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云南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辽宁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福建十六世纪中叶前后湖南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浙江万历元年(一五七三)四川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广东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台湾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山东隆庆、万历之际贵州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陕西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安徽雍正年间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材料二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19世纪初英国人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人们也开始理性消费茶叶。《女士与绅士的茶桌》(1818年)一书中介绍了饮茶:在晚餐之后喝茶,会帮助消化,并且消除因为肚子饱胀而带来的不舒服。19世纪中期早餐茶习俗开始形成,人们在早饭时开始用红茶取代了酒和咖啡。而英国人最为看重的下午茶习俗也在同期形成。——据雷伍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及其影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材料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美国是13%。在城市化进程中,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摘编自马先标《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的城市功能,并说明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英国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铁路建设的状况,并对其简要评价。 新泰一中实验部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2023.12一、单选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距今4300年左右,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A.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史B.食物生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C.物种多样与否左右文明演进D.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300年左右的中国。材料“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体现的是粮食生产对早期文明维持的重要性,B项正确;AC项错在夸大“自然环境”“物种多样”的重要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对早期文明维持的重要性,非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是清朝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种植情况的记载(部分)。这表明清朝()内容“徽州山多地少,棚民(闽浙等地的流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棚民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乾隆年间)“山民、棚民自赣、粤等省到闽北者骤增。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玉蜀黍,一名苞谷,州境初无是种,有山左种薯者于嘉庆中携来数粒,种园圃中,土人始得其种,愈种愈多,居然大田之稼矣”A.洲际物种交流较为频繁B.流民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C.玉米成为主要经济作物D.移民推动了玉米的传播和种植【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表明闽浙等地的流民在徽州种玉米,山民、棚民自赣、粤等省到闽北种植玉米,有山左种薯者于嘉庆中携来数粒,种园圃中使得州境内很多人种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移民促进了玉米的传播和种植,D项正确;材料重点是玉米传入中国后在国内的传播,和洲际物种交流无关,排除A项;“统治危机”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其他经济作物,仅从材料无法判断玉米成为主要经济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3.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A.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B.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C.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D.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战略眼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隋朝。据材料可知主要结论:隋朝黎阳仓开始了从地下仓库发展到地上仓库的历史,这引发了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重大变化,B项正确;材料提到黎阳仓在隋朝的重要作用,但没有涉及该粮仓是已发现古代的最大粮仓,排除A项;材料反映隋朝粮食储备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强调统治者对粮食储备的认识问题、不是强调隋炀帝的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排除CD项。故选B项。4.据下表内容可以推断,战国时期()文明遗址出土实物(部分)河南辉县战国魏墓铁农具58件,有犁铧、鏳、锄、雨、镰、斧等河北兴隆县燕国冶铁手工业遗址铁范87件有铁锣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群铁香1件A.铁器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C.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D.劳作方式转变成为可能【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铁农具58件”、“铁范87件”、“铁香1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很多铁农具、铁范用于生产铁农具,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铁农具数量的增多,使得农业劳作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D项正确;“普及全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政府提倡革新工具”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5.1800年至1860年间,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量在同期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国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尔的棉花进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间增长了近13倍。这一时期棉花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B.新航路开辟影响深远C.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1800年至1860年间,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量在同期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国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尔的棉花进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间增长了近13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0年至1860年间,工业革命进一步推进,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手工工场被机器化大生产的工厂取代,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得棉花需求量大增,棉花贸易随之增长,C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基础,但不是棉花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与材料中的棉花贸易增长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所示为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著名工业区)结婚青年识字率情况,影响兰开夏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变动的重要原因是()时间1750年1770年1790年1810年1840年1850年男青年识字率63%59%60%46%60%67%女青年识字率25%21%23%19%29%32%A.产业革命逐渐深入B.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C.男女平权意识传播D.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著名工业区)结婚青年识字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产业革命逐渐深入,要求劳动力具备较高的素质,A项正确;材料内容变化主要是由于产业革命逐渐深入,BC项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BC项;材料内容变化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7.如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B.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D.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从进程图来看,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历时时间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更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故B正确;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显示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集中在铁路、钢铁和纺织行业,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看不出重工业发展疲软,故A错误;图示中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中最显著的发明,这些发明与动力革命密切相关,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故C错误;根据所学,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故D错误。故选B。8.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世界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而从事商业活动,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曾使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信贷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排除D项。故选A项。9.1896年,近代人士盛宣怀在考察西方银行机构后说:“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据此可知,盛宣怀认为()A.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经济侵略B.兴办银行是实现中国经济振兴主要方式C.兴办银行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金融利权D.金融行业的兴盛能够带动实体经济走向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96年(中国)。据材料“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可知,盛宣怀认为中国当前应急设银行,以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金融利权,C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排除A项;无对比,无法得出兴办银行是主要方式,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〇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〇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等,可以看出国际贸易逐渐扩大,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贸易的发展,未涉及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1.《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避免这种历史重演,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A.建立“福利国家”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发展“混合经济”D.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为避免这种历史重演”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由于缺乏国际合作协调机制,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打起关税战、货币战等,加剧了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等,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D项正确;“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指的是经济危机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福利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对内措施,而调整国际金融及贸易需要对外措施,A、B项与促进世界金融稳定、自由贸易无直接关系,排除A、B项;“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主要是针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调节国际金融贸易无直接关系,另外混合经济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12.盛泽镇在明弘治年间尚为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嘉靖年间始渐成市集,居民增至百家,以绫绸为业。到了清初,因为“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贸咸举”,所以逐渐成为吴江县第一大镇。由此可见,盛泽镇的发展()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集镇内部商业分工日趋繁细C.开启了中国城市化进程D.仰赖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提供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盛泽镇自明朝弘治年间至清初因为市集贸易由一个小村落发展为吴江县第一大镇,可见盛泽镇发展离不开商品经济的推力,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集镇内部商业分工,排除B项;C项错在开启,据所学,我国很早就有了城市,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提到盛泽镇的发展仰赖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提供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13. 公元前5世纪,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形道路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混住在同一街区,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体育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位于城市中心。这种城市规划()A.体现了希腊城市政治功能的强大B.表明居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C.有利于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D.说明雅典公民生活受到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根据材料可知,古雅典贫富居民混居,且很多设施在城市中心,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促进其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概述了许多希腊城市的布局概况,只是说了市政广场/议事大厅在城市中心,但是功能是否强大并没有提及,排除A项;当时的民主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而不是对居民全部民主,排除B项;材料重点提及贫富混居,以及基础设施的布局,侧面体现出公民的生活较为便捷,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表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A.交通技术的改善B.城市工业的发展C.基础设施的完善D.居住条件的优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前的中国。据材料“寻求就业机会”的移民占比为50.7%,占比最大,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是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的比较早,城市化进程也比较快,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故吸引人口迁入,B项正确;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上海交通技术确实会得到改善,但不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并不完善,也不是题干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近代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相对来说,城里比乡村居住条件方便一些,但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5.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国家的行政效率,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省份引种年代省份引种年代广西嘉靖十年(一五三一)直隶天启二年(一六二二)河南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湖北康熙八年(一六六九)江苏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山西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甘肃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0)江西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云南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辽宁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福建十六世纪中叶前后湖南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浙江万历元年(一五七三)四川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广东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台湾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山东隆庆、万历之际贵州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陕西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安徽雍正年间——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答案】(1)特征: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影响因素:中外交通路线、社会环境、政府政策、耕地面积、人口等。(2)提倡:清朝初年,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玉米用途广泛,玉米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可以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种植玉米,以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禁止: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大量种植玉米导致生态破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禁止种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提倡”与“禁止”,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的总量、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解析】【小问1详解】 (1)特征:根据表格玉米在广西引种的时间是嘉靖十年(一五三一),而在安徽的引种时间是雍正年间,并且从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到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短短十几年间玉米就在六个省引种等信息可知特征是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可知玉米从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与东南的广东、广西,西南的云南,西北的甘肃等,在结合表格各省引种的时间可知这几个省引种的较早,可知特征是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影响因素;根据材料玉米从三个方向引进可知影响因素是中外交通路线;根据所学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可知影响因素是人口;根据所学明清时期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可知影响因素是耕地面积;根据所学封建政府为了解决人地矛盾等问题,也主张引进玉米可知影响因素是政府政策;人口锐增,人地矛盾突出等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小问2详解】(2)态度:提倡的理由,根据材料“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等信息可知提倡是因为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玉米用途广泛,玉米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可以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根据所学清朝由于赋税制度等的调整导致人口增长较快,人地矛盾突出,综和上述两个原因可知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种植玉米,以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禁止的理由根据材料“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可知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根据材料“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可知大量种植玉米导致生态破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加粮食产量。综合上述原因,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禁止种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结合提倡的理由和禁止的理由得出整体态度是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提倡”与“禁止”,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的总量、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19世纪初英国人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人们也开始理性消费茶叶。《女士与绅士的茶桌》(1818年)一书中介绍了饮茶:在晚餐之后喝茶,会帮助消化,并且消除因为肚子饱胀而带来的不舒服。19世纪中期早餐茶习俗开始形成,人们在早饭时开始用红茶取代了酒和咖啡。而英国人最为看重的下午茶习俗也在同期形成。——据雷伍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及其影响》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世界市场影响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阐述:英国茶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程度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17世纪,茶叶进入英国,饮茶风尚先是带入皇家,继而在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18世纪,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及其海外市场的扩大,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这一时期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茶叶更是大量进入英国,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茶叶消费也受到理性看待,并且各种茶风俗开始形成。总之,近代英国茶文化内容不断趋于丰富,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解析】【详解】论题:结合材料时间以及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再结合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可得出世界市场影响近代英国茶文化的发展。阐述:根据“1630年-19世纪中期”可得出英国茶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程度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可得出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17世纪,茶叶进入英国,饮茶风尚先是带入皇家,继而在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18世纪,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及其海外市场的扩大,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这一时期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根据所学,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可得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茶叶更是大量进入英国,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开始流行开来,茶叶消费也受到理性看待,并且各种茶风俗开始形成。再最后总结分析,可得出近代英国茶文化内容不断趋于丰富,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美国是13%。在城市化进程中,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摘编自马先标《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的城市功能,并说明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英国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答案】(1)功能:行政、防御、宗教、商业。影响: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2)特点: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程度)高;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各类城市发展不平衡;通过立法推进城市化进程。启示:注意保护环境;城市化均衡发展;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城市发展等。【解析】【详解】(1)功能:根据材料一即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中,城墙环绕、雅典娜等神庙集中、居民常住区与卫城、法院、市场等有序分开,可知古代雅典的兼具防御、宗教、行政、商业等城市功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城市的产生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可知,城市化速度快;根据“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可知,城市化率(程度)高;根据“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可知,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根据“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可知,各类城市发展不平衡;根据“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可知,通过立法推进城市化进程。启示:综合材料二中英国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可知,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推动城市化均衡发展,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城市发展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铁路建设的状况,并对其简要评价。【答案】近代:20世纪30年代,中国铁路以列强修筑为主,并受列强控制。铁路布局不合理,东部和东北部多,西南和西北部少,由沿海伸入内地。铁路总里程较短,且彼此孤立,没有形成系统的铁路网络。评价:这一时期,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 现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增加,各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纵横交错的路网框架。西南西北铁路的增加铁路干线向边远地区延伸,铁路建设标准和运输效能大大提高。评价: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强劲引擎。【解析】【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一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铁路网示意图,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铁路以列强修筑为主,并受列强控制。根据图中铁路分布可知,铁路布局不合理,东部和东北部多,西南和西北部少,由沿海伸人内地。铁路总里程较短,且彼此孤立,没有形成系统的铁路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的修筑属于资本输出的表现。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图二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铁路网示意图,根据图中铁路分布情况可知,相较于图一的铁路分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增加,各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纵横交错的路网框架。西南西北铁路的增加,铁路干线向边远地区延伸,铁路建设标准和运输效能大大提高。根据材料时间、铁路分布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铁路修建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强劲引擎等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