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585827

大小:945.8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9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加强官府严格控制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2.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3.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4.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5.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6.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下列义项,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7.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8.“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9.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0.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1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2.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A日本派出遣唐使B.汉字传入朝鲜半岛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1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14.以下对《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等史诗的看法正确的是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C.侧面反映古代社会历史风貌D.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15.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6.下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A.神道和佛教B.幕府和武士C.神灵和天皇D.唐风和西风17.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B.自然C.人D.政治18.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19.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20.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上思想体现在A.《十二铜表法》B.《汉谟拉比法典》C.《法国民法典》D.《钦定宪法大纲》 21.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家认为不宜具体描绘出释迦牟尼的形象而以某种器物来代替。但在公元1世纪,印度北部的犍陀罗艺术不仅描绘出释迦牟尼具体的形象,还让其穿着地中海式的服装,呈现出西方艺术中的常见姿势。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西方文化的传入刺激了佛教的形成B.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传入印度C.罗马帝国的扩张所带来的文化交融D.拜占庭帝国成为亚欧文化沟通桥梁22.下列有关“希腊化时代”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是希腊与亚非文明融合的产物②“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是希腊、罗马文明之间的中介③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明以本土为中心向亚非扩展④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城邦制度在亚非普遍建立起来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3.公元13世纪末,马可·波罗提到中国和波斯地区的蒙古人最初不与他族混居,但后来发生变化:“真正鞑靼(蒙古)之生活及风习,然今日则甚衰微。盖其居留契丹者染有偶像之积习,自弃其信仰。而居留东方者则采用回教徒之风习也”。这说明A.蒙古人强迫被征服的人民改变信仰B.蒙古民族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C.蒙古人自身吸收其他地区文化传统D.“色目人”正与其他民族发生融合24.公元14世纪中叶,一本意大利手册描述道:“从塔那(顿河河口)旅行到中国的这条道路——据走过这条道路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或黑夜都是很安全的。”这是因为A.丝绸之路的开通B.欧洲航海家的远洋探险活动C.蒙古征服与统治D.《马可·波罗行纪》刺激寻金热 25.列宁对“十二月党人”的评价是: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这说明①“十二月党人”的主张不符合俄国的发展方向②“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没有得到广大人民支持③“十二月党人”起义对此后俄国变革有重要影响④“十二月党人”起义是民族独立浪潮的组成部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6.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感激”是因为拿破仑给当地带来进步B.“快乐”是意大利民族感情的自然流露C.拿破仑兼有革命者和压迫者的双重身份D.“法国人离开”恢复了当地的独立与统一27.在历史上,有的印度教徒为宗教许愿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祭品投入恒河;向神祈子的妇女必须将此后所生的一个孩子投入恒河中还愿;中、西部印度还盛行杀害女婴。英印政府两次颁布法令将杀婴定为杀害罪。这些行为逐渐被消灭。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B.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改造印度文化C.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D.英国统治印度说明了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28.1918年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所有民族的正当愿望都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正当愿望”得到满足的民族国家包括①波兰②匈牙利③中国④印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29.“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的话。”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十月革命为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新的出路②一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都与社会主义运动结合③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已经被抛弃④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的革命是上述特点的典型体现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0.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A.华盛顿B.孙中山C.拿破仑D.甘地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32.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资料来源:【1】《罗马法词典》【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问题:(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年至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 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