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

ID:83571590

大小:755.1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4-08-31

上传者:老李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练习地理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中练习卷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下图为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当地球运行到右图中③位置时,其在左图中最接近的位置及此时的公转速度快慢为()A.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B.近日点,公转速度较慢C.远日点,公转速度较快D.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2.当桂林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时,地球位于右图中()A.①到②之间B.②到③之间C.③到④之间D.④到①之间【答案】1.D2.A【解析】【分析】【1题详解】读左图可知,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读右图可知,图中①位置为夏至,②位置为秋分,③位置为冬至,④位置为春分。地球1月初到达近日点,冬至日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故选D。【2题详解】桂林昼长夜短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综合两个条件可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应位于夏至到秋分之间,故选A。 【点睛】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读要注意看以下五点:(1)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最右侧为近日点,最左侧为远日点。(2)看地球极点:地球北极点在图中上端,或者俯视北极,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地球南极点在图中下端,或者俯视南极,地球公转方向为顺时针。(3)看自转方向: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若地球逆时针自转,公转方向也是逆时针,相反则皆为顺时针。(4)看地轴倾向: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即若地轴北段朝上且向右倾斜,则地球公转至右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冬季,公转到左侧时为北半球夏季。(5)看直射点纬度:直射地球的太阳光线沿黄道平面穿过地心,将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相连,与地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从而区分冬季与夏季。图为一位游客某日20:55拍摄的敦煌鸣沙山(40°05′N,94°40′E)日落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该游客拍摄照片时朝向()A.西北B.西南C.东北D.东南4.若该日为7月12日,则该游客一年内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可拍到该景观的日期大约为()A.1月12日B.6月2日C.8月2日D.12月2日【答案】3.A4.B【解析】【3题详解】该景观拍摄于北京时间20:55,该地的经度约为95°E,与北京时间所在的经度120°E的经度差为25°,地球自转15°需要1小时,自转1°需要4分钟,因此该地与120°E的时差约为1小时40分,此时当地地方时为20:55-1小时40分=19:15,太阳应位于西北方向,所以该游客拍摄照片时朝向西北,A正确。故选A。 【4题详解】读材料可知,该落日景观拍摄日期为7月12日,该日期在夏至日后的20天,若要拍摄同位置的日落景观,则该日的太阳直射纬度应该与7月12日相同,该日期在夏至日前20天左右,也就是6月2日左右,B正确。故选B。【点睛】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只有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同一纬线时,才能拍摄到相同的日落景象。北京(40°N,116°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下图),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α能够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进行调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是()A.23.5°B.40°C.50°D.66.5°6.一年中,活动支架最高的日期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答案】5.B6.D【解析】【分析】【5题详解】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当地纬度为40°N,所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0°,在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所以h为50°,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太阳能集热板要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也就是说图中的a与h互余,因此a为40°,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为了最大限度接受太阳光照,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时间为夏至日,活动支架最矮,B错误;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候,时间为冬至日,活动支架最高,D正确;春分、秋分日活动支架高度一般,AC错误;故选D。【点睛】要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太阳能集热板要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下图是从不同角度观测的地球光照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关于图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丁B.甲、乙、丙、丁中只有乙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C.甲、乙、丙、丁中只有甲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D.四幅图中只有④图是表示冬至日的光照图8.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晨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D.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9.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②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④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7.D8.D9.C【解析】【分析】【7题详解】图中甲地昼弧在所处纬线圈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甲、乙、丙、丁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甲,A错误;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能被太阳直射两次,因此甲、乙、丙、丁中乙、丁两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B错误;甲、丙位于北半球,且甲、丙图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两图为夏至日,因此甲、丙两地昼长全部达到一年中最大值,C错误;A、B、C中北极圈为极昼,为夏至日,D中北极圈为极夜,为冬至日,D正确。故选D。【8题详解】 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晨线上太阳处于日出状态而昏线上太阳处于日落状态,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晨昏线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只有二分日,晨昏线过极点,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其它日期均不在同一平面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题详解】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部分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①③正确;昼夜更替的产生与是否存在生命无关,②错误;昼夜更替主要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与公转无关,排除④。故选C。【点睛】晨昏线和极圈的位置关系是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解答第二小题是注意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10.如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中的河流运动方向以及河道弯曲的程度,受到侵蚀的凹岸分别为①③。在⑤⑥处河道较为平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运动方向右侧偏转,即⑤易受侵蚀,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自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当物体相对与地球表面运动时会受到一个叫地转偏向力的力的影响而改变方向,但地转偏向力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力,而是一种惯性力。南半球向运动方向左侧偏转,北半球向运动方向右侧偏转。1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甲处岩层断裂,并错位,判断为断层;乙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判断为向斜。选项B。1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B.印度洋板块断裂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D.亚欧板块与天平洋板块相撞【答案】C【解析】【详解】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形成阿尔卑斯山;印度洋板块断裂形成印度洋海岭;亚欧板块与天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形成东亚岛弧链,ABD错误。C正确。故选C。13.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烈,多风沙天气,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导致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B正确;该地降水稀少,雨水侵蚀和喀斯特作用弱(溶蚀作用),AC错误;离海较远,不可能受到海蚀作用,D错误。故选B。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B.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C.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造成的结果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在地震、火山爆发等强烈快速的地质变化中,地表形态短时间会改变,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经地壳运动抬升形成山地,B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会造成海陆的变迁,即沧海桑田的变化,C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活动的发生可能会触发地震,D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点睛】15.小明同学前往泰山游学时捡到一块岩石标本,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是花岗岩。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于地表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意表明,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因此首先应是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体,最初形成的花岗岩位于地下深处,没有出露地表,因此花岗岩层形成后,要经过地壳抬升到高处,再经外力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去掉其表层覆盖岩层,花岗岩出露地表。故该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16.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煤层的是()A.砾石和大理岩B.页岩和石灰岩C.砂岩和玄武岩D.石英岩和花岗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煤炭是古代植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变化逐渐形成,因此煤层应位于沉积岩中。大理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在这些岩石中均不可能找到煤层,排除ACD;页岩和石灰岩均属于沉积岩,在这些岩石中有可能找到煤层,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17.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著称,这里的怪石色泽较浅、矿物结晶颗粒比较粗,其岩石类型属于()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岩石色泽较浅、矿物结晶颗粒比较粗,可推测其来源于地球岩浆中矿物质结晶而形成,属于岩浆在地下充分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B正确。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呈现黑色、多气孔构造,A错误。石灰岩是沉积岩,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晶体颗粒较小,C错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一般具有典型的颗粒状变晶结构,粒度一般为中、细粒,大理岩除纯白色外,有的还具有各种美丽的颜色和花纹,D错误。【点睛】该题考查了三大类岩石中的具有代表性岩石的特点,考查知识点较细,能够掌握这些岩石的特点并对这些岩石进行区分,就不难得出答案。18.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埋藏条件与常规天然气不同,主要沉积在密闭性较好页岩层底部。甲、乙、丙、丁四地可能勘探到页岩气矿产的是()A.AB.BC.C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意表明,页岩气埋藏条件与常规天然气不同,主要沉积在密闭性较好页岩层底部,图A勘探地点页岩上面为风化物,密闭性差,图B和图D勘探地点位于页岩的顶部,因此这三个地点勘探到页岩气矿产的可能性小,排除ABD;图C中勘探地点位于页岩的底部,且上覆岩层为致密的石灰岩,密闭性较好,因此有可能勘探到页岩气矿产,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19.我国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化石最可能存在于()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玄武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显示,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只有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B正确,ACD错误。【点睛】沉积岩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可能含有化石。20.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C.不同时代的地层也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D.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地层及化石保存了生物演化的信息,因此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A正确;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B错误;由于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不会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C错误;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要经经历高温高压环境,因此生物遗体或者遗迹很难保留下来形成化石,D错误。故选A。【点睛】第II卷(非选择题)21.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1)左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____,B____,C____,D____。 (2)右图中甲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判断理由:____。(3)右图中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4)右图中丁地的地质构造是____,分析丁地地形的形成原因____。【答案】(1)①.重熔再生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上升冷却凝固(上升冷凝)(2)①.向斜②.岩层向上弯曲(3)①.冲积扇②.流水沉积或堆积(4)①.背斜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及某地地质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由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岩变为岩浆,是重熔再生,B为岩浆岩变为沉积岩,是外力作用,C为沉积岩变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D为岩浆变为岩浆岩,是上升冷却凝固作用。【小问2详解】由某地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甲地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小问3详解】由某地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丙处地貌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成扇状地貌,是由于河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处地势变平缓,搬运能力下降沉积下来的,属于流水沉积。【小问4详解】由某地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丁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而地貌为谷地,主要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比较发育,抗侵蚀能力差,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点睛】22.读某地地质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地质构造为____,乙处地貌为____。甲、乙两种地质构造中,适合修建隧道的是____。(2)丙处地质构造为____,该地质构造形成于⑥岩之____(前、后)。(3)乙处岩石类型的典型特征是____和____。(4)⑤处岩石为____岩,主要由____岩变质而来。①到⑤岩层岩石中,年龄最新的是____。【答案】(1)①.背斜②.谷地③.甲地(2)①.断层②.前(3)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含有化石(4)①.大理②.石灰③.⑤【解析】【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考查了地质构造及其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分析,甲处岩层向上弯曲,可知为背斜构造;乙处地势中间低,两侧高,为谷地。甲为背斜构造,乙为向斜构造,隧道适合在背斜构造修建,因为背斜是天然拱形,结构稳定,而且不易透水。【小问2详解】丙处岩层发生了断裂,而且沿断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可知为断层构造;⑥为侵入型岩浆岩,断层没有切断⑥,可知断层形成于⑥之前。【小问3详解】乙岩石为页岩,属于沉积岩,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小问4详解】 ⑤处岩石为石灰岩和岩浆岩接触的部位,应为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该区域①到④岩层形成之后,岩层受挤压形成了褶皱,之后形成了断层丙,再之后岩浆侵入形成了⑥,最后形成了⑤,因此年龄最新的是⑤。【点睛】23.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各题。(1)此图节气为____。(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3)D点的经度为____。(4)图中晨线是____。(5)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6)此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时,D的地方时为____时,E的地方时为____时,F的地方时为____时。【答案】(1)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冬至)(2)①.23.5°S②.90°W(3)135°W(4)AB(5)A>D>E(6)①.18②.9③.12④.9【解析】【分析】本题以光照图为背景,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且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判断为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冬至。【小问2详解】由图示信息可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图中90°E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0时,所以90°w地方时12时,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5°S,90°W)。【小问3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D点正对的经线是45°E,两者度数之和是180°,所以D点所在的经线是135°W。【小问4详解】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故图中AB是晨线;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故图中BC是昏线。【小问5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A点位于赤道,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E点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所以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A>D>E。【小问6详解】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E点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上,地方时为12时;图中每相邻的经线经度差45°相差3小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可知,D的地方时为9时,C点位于昏线与赤道交点上,地方时是18时;D与F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为9时。24.读某天太阳光照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____,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2)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____点,北京时间为____点;(3)该日,上海(约3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4)图中A、B、C三点中。太阳高度角为0的点是____;(填字母)(5)图中C点当地____时日出,____时日落;(6)该日,A、B、C三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7)该日,A、B、C三点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为____。【答案】(1)①.夏至②.150°E,23.5°N(2)①.12②.10(3)83.5°(4)BC(5)①.4②.20 (6)BCA(7)AC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图中北极圈极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示节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图中B点所在经线为晨赤点为6点,0度经线为2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为东经150度,所以直射点所在的地理坐标为(23.5°N,150°E)。【小问2详解】图中A点所在经线就是昼半球的中间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即150°E经线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为120°经线的地方时为10时。【小问3详解】该日,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H=90°-(30°-23.5°)=83.5°。【小问4详解】图中ABC三点中,BC两点在晨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小问5详解】图中C点所在经线与晨线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4点,因此4点日出,根据对称性的特点,上下午时间是以正午12点对称的,因此日落时间为20点。【小问6详解】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ABC三点的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BCA。【小问7详解】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向北白昼越长,ABC三点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为ACB。【点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