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

ID:83143385

大小:160.0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8-11

上传者:老李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统编版通用)13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解密13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2年湖南衡阳市一中模拟预测)下表反映了唐朝玄宗至宪宗时期中央、地方官员数量的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官员类别历史时期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唐玄宗时期2620人16185人唐宪宗时期5718人260023人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政府吏治逐渐腐败【答案】A【解析】中央官员上升幅度远远不及地方官员上升幅度,这说明唐代地方势力在膨胀,A项正确;官员数量变化无法得出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官员数量增加会造成财政支出增加,但是并不一定会导致中央财政紧张,因此中央官员增加人数有限,排除C项;D项与材料数据无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年广东惠州二模)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发文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国王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于是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并授意政府将其逮捕。这说明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专制制度已恢复C.内阁应对国王负责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并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可知,国王依然拥有较大的权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制约,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乔治三世时期,虽然王权曾一度强化,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恢复,排除B项;内阁应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年陕西千阳县中学一模)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在城市里统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居委会的法定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在当时主要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旨在A.保障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C.提高国家的城市治理水平D.健全国家的基层法律制度【答案】C【解析

1】本题考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市设立基层政权机关和民众自治机构,其本质是对1954年宪法的精神的落实,旨在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改进国家城市治理水平,C项正确;A、B两项并不是这一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条例,不足以健全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年山西吕梁二模)如表是1907-1909年国内专门学堂、实业学堂师资构成表(人数:个),如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时间在本国学堂毕业者在外国学堂毕业者未毕业未入学堂者外国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523228427122光绪三十四年(1908)968469624214宣统元年(1909)1127613742230A.西学东渐下的启蒙B.传统教育的艰难转型C.新式学堂分布范围D.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1907-1909年国内专门学堂、实业学堂师资构成情况,分析数据可知,不同类型的师资均有所增长,但总人数依然有限,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废除科举后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的情况,B项正确;西学东渐下的启蒙主要是指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表格中未提供学堂的地域分布特征,排除C项;表格中未涉及教育教学的授课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年北京延庆一模)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垄断的局面,要求参政。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两宋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事”,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明朝时,科举考试分南北卷,南北方录取有一定比例规定。这些现象可以看出①南北朝时科举制度已经出现②宋朝选官制度最为规范科学③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④选官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出现于隋朝时期,①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宋朝的选官制度最为规范科学,②说法有误;根据“明朝时,科举考试分南北卷,南北方录取有一定比例规定”可知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教育水平不同,因而录取比例不同,③说法正确;据题意可知,从南北朝时期到明代,选官制度不断发生变化和完善,④说法正确。综上所述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6.(2022年辽宁丹东一模)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这些规定A.反映了内阁有凌驾法律的权力B.保证了公共行政事业的稳定C.体现了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D.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答案】C【解析

2】根据“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可得出,当时的文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规定不够严格,说明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权力,排除A项;“保证”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引起规定与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7.(2022年辽宁大连一模)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    )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强调中华民国的官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得任用,这为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官员的选拔问题,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令,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8.(2022年山东胜利一中模拟预测)《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A.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B.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C.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D.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答案】C【解析】从唐朝开始,封建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交易奴婢、马牛、田宅的双方,领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为相关争讼的证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封建政府规范商业契约对社会成员身份的影响,排除A项;商业契约不能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自由,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契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9.(2022年山东潍坊三模)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B项正确;二战后,欧同体的成立开创了联合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排除A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2年河南开封三模)

3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这说明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全面崩溃B.美国放弃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C.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缺陷D.欧共体成立后对美国经济威胁很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并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强调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一旦美国出现经济衰退,各会员国为了保值会争着兑换黄金,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缺陷,C项正确;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全面崩溃,排除A项;50年代美国并没有放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排除B项;欧共体是1967年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B组提升练1.(2022年陕西渭南一模)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叙述了密折制导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这说明密折制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体现出密折制在皇权强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作用,B项正确;清朝时期已经没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军机处的权力受到威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年江苏江苏三模)1793年,南卡罗来纳州人奇泽姆为追讨欠款,向最高法院起诉佐治亚州。佐治亚州政府官员以主权豁免为由拒绝出庭,并严词谴责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们没有选择退让,作出判决,要求佐治亚州出庭受审,并偿还债务。这一案例表明美国A.司法权在事实上高于行政权B.联邦政府侵夺了州的自治权C.地方各州在政治地位上不平等D.司法实践中落实联邦至上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最高法院的法官们没有选择退让,作出判决,要求佐治亚州出庭受审,并偿还债务”可知,联邦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地方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情况下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材料体现了美国联邦至上原则,D项正确,排除B项;美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排除A项;地方各州在政治地位上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年山东济南二模)下图为1949年定稿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设计者张仃、周令钊的图稿说明为: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齿轮、嘉禾表示工农联盟为基础;四面红旗表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地图表示新中国,背景光芒四射。这一设计鲜明的反映出(    )

4A.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B.中国各民主阶级大团结的精神C.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D.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告胜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设计充分反映了中国各民主阶级大团结的精神,各民主阶级联合建立新中国,B项正确;1954年宪法体现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排除A项;1949年,香港、澳门、台湾等问题没有解决,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年江苏淮安模拟预测)陈云在中共八大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这表明中国A.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B.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D.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答案】C【解析】据“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等信息可知,中共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中都体现了个体和市场的作用,说明中国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C项正确;“全面突破”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此时我国尚未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主要是强调以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并不是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年山东德州三模)如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官员的任职及学术方向状况。这反映出当时姓名官职学术方向公孙弘丞相学《春秋》杂说主父偃丞相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张欧御史大夫治刑名韩安国御史大夫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汲黯主爵都尉学黄老言……然好游侠郑当时大农令以任侠自喜……好黄老言A.百家争鸣局面延续B.选官方式走向多元C.儒生成为官僚主体D.用人标准灵活务实

5【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的部分高级官员的学术方向并不统一,方向多样。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标准灵活务实,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百家争鸣已经不在延续,排除A项;表格信息不能体现选官方式的多样化,排除B项;这些官员并不都是出身于儒生,并不能说明儒生称为官僚的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年山东临沭第一中学模拟预测)1883年后,美国政府的官职通过公开考试向社会所有人敞开,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而不考虑他们来自什么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什么宗教背景与地域背景以及什么家庭背景与种族背景等。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文官制度改革(   )A.完善了美国的两党政治体制B.彰显了官员选拔标准的公正性C.推动了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D.确立了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则【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在选拔文官时候“不考虑他们来自什么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什么宗教背景与地域背景以及什么家庭背景与种族背景等”,体现了美国文官制度改革中的公正性,B项正确;文官保持中立,不参与政党政治,排除A项;选拔官员时不考虑其文化背景,因此与文化认同不符,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政治中立”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7.(2022年江苏南京二模)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秦律规定,制诏的传达要由专人负责,并且对他们严格考核,“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这表明,秦(    )A.注重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律法较为严苛轻罪重罚C.王朝官僚体系公正廉洁D.建立完备信息传递体系【答案】A【解析】秦律中明确规定传达“制诏”(即国家命令)人员的任职条件、考核和管理办法等,强调制诏传递须保证时间等,表明秦朝注重提高政府行政效率,A项正确;仅此一条规定不能说明秦朝律法较为严苛,排除B项;王朝官僚体系公正廉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仅通过秦律对传达制诏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具体规定,不能说明秦朝建立了完备的信息传递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8.(2022年山东日照三模)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补和调整。据此可知,清廷此举旨在顺治二年(1645年),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顺治十七年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罢祀康熙帝即位之初,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凡曾在位,除无道、被裁、亡国之外,应书庙崇祀”,各代帝王计143人雍正帝认为祭祀不仅要知“创业之维艰”,也要知“守成之不易”,入祀帝王增至164位

6乾隆元年(1736年)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四十九年谕令增祀两晋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时期有为之君;至五十年,正式确定增祀晋元帝等二十五帝,撤出原祀汉桓、灵二帝,总计奉祀历代帝王共188帝。至此,历代帝王庙入祀标准及规模得以最终定型A.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B.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C.促进对传统治理体系的继承D.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等内容可得出,清代增加祭祀的内容,为了是说明清代是继承前朝的大统,是合理合法的,试图构建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是客观影响,并不是主观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治理体制的继承,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家政权的认同,而不是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9.(2022年四川绵阳一模)厘金制度一直被视为晚清地方政府剥削商户,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恶税。但据雍前等人最新研究发现,内陆地区的厘金扩大了本土棉布市场,并非恶税;沿海地区的厘金却成为洋布竞销的帮凶。对厘金认识的变化说明史学研究(   )A.受学者主观感受影响较大B.已有的结论被新史料推翻C.取决于区域研究发展水平D.随着视野拓宽而更趋全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对厘金制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被看做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恶税”逐渐变为肯定内陆地区的厘金制度,否定沿海地区的厘金制度,看法更加辩证,这说明史学研究随着视野拓宽而更趋全面,D项正确;对厘金认识的变化是学者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不能说是受学者主观感受影响较大,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完全推翻已有的结论,排除B项;“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区域研究发展水平如何,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2年天津河西三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B.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C.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各朝各代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制度,结合唯物史观相关知识,得出历朝政府是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D项正确;水利设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抵御匈奴是外部原因,排除B项;防止人口流动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2年四川树德中学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朝代录取数据资料  来源状元人数(据载)唐朝开科268次,秀才29人,进士6427有姓氏可考状元155

7人(统计不完备,应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1580人,据史实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唐代共有369名宰相,80%出生进士据《文献通考》及《登科记考》统计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据《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及《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元朝开科16次,计1139人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33人;有籍贯可考状元12人,南方2人,北方10人明朝开科92次,计24636人,将近一半是寒门弟子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9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90人,南方80人,北方10人清朝开科114次,计26888人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114人;有籍贯可考状元114人,南方99人,北方15人——据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1:南方科举考试成绩逐渐领先北方,不均衡加重。南方状元开始优于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状元大大领先北方。这是由于自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朝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地区人才辈出;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向南方转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北差距加大。科举制反映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的发达程度,体现出了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力条件,有益于政治体制的稳固与向学风气的形成。示例2:宋朝科举制比唐朝更为发达完善。

8宋朝科举每次录取的数量和录取总数都领先唐朝(每年平均录取人数很多)。这是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朝分散机构权力,也需要大量的官员,导致冗官现象;宋朝根本改变了唐朝仍然流行的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科举制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促进了人才的涌现(如答印刷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可适当给分)。科举制的发展有益于政治体制的稳固与向学风气的形成。【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本题,可以从整体上回答,如科举考试历史悠久;可以选择一个朝代回答,如宋朝科举制与崇文抑武;可以从一个方面回答,如从状元分布看经济重心难移。可以两个朝代进行比较,如唐宋科举制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