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143380
大小:158.2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3-08-11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统编版通用)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2022年河南洛阳三模)1382年,朱元璋罢谏官而设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A.遏制了明朝的吏治腐败B.避免了权臣乱政的出现C.造成六部行政效率低下D.有利于减少政令的失误【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等信息可知六科给事中可以对一些政令进行驳回,有利于减少政令的失误,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避免”说法绝对,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年江西赣州模拟预测)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此图绘出了山脉、海岸、岛屿等地标,并在航线旁标注有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行时间、距离)等数据。《郑和航海图》A.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C.反映出天朝上国实力雄厚D.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航海图》详细记载了航行数据,这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参考资料,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天朝上国实力的雄厚,排除C项;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年辽宁丹东二模)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答案】A【解析】廷推而来的高级官员意味着得到了官僚体系的认可,这种制度较为理性,有助于构建政治领导层,A项正确;廷推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排除B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C项;廷推是在现有官员体系中推选,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年河北张家口三模)明朝的地方高层行政组织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联合组成。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明朝的做法(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是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不是中枢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年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二模)1723年,清朝设金川安抚司,以莎罗奔为土司官。乾隆十二年(1747年),金川与清廷的矛盾激化,清朝派兵征讨,土司莎罗奔投降。1771年其孙再反,至1776年被平定,金川改为流官。这些举措A.激化了满藏民族的利益冲突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C.扩大了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D.促使四川地区纳入中央版图【答案】B【解析】清政府在金川地区改土归流,打击了地方叛乱,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金川的控制,B项正确;改土归流并不一定能激化矛盾,排除A项;改土归流削弱了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排除C项;在清政府以前,四川就纳入了中央版图,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年天津河西三模)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A.AB.BC.CD.D【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并结合图示,可知京师之地为要害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部有女真、蒙古鞑靼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疆。为了加强北方军事防御,在京师附近较多卫所,增强军事实力,B项正确;此时南方相对稳定,排除A项;明代,中朝关系是宗藩关系,排除C项;北部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区域,排除D项。故选B项。7.(2022年河南开封模拟预测)如表为1600~172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年份1600年1661年1685年1724年
2耕地(亿市亩)87.178.239.97人口(亿人)1.51.21.462.86人均耕地(市亩/人)5.5365.644.94人均粮食(市斤/人)1239142213791274A.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B.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D.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考查清朝经济。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600年的明万历中期相比,1661年到1724年,虽然人均土地数量略有下降,但人口和耕地总数出现增长,说明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1712年清康熙帝曾下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略有下降,排除A项;17~18世纪中国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C项。故选D项。8.(2022年天津耀华中学一模)清代学者戴震主张,“一人遂(注:顺心;称意)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仁者能达到“以我之情,絮(注:衡量)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其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C.蕴含着朴素的人文情怀D.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题干“一人遂(注:顺心;称意)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强调要以己推人,体现了人文情怀,C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个人私欲与天下众生的关系,没有提到经世致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人文情怀,没有提及近代民权意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冲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2022年安徽合肥市第六中学模拟预测)宋代,以苏州、湖州、常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还足以保证中央调拨供应外地,《吴郡志》中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记载。到了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湖地区棉花蚕桑种植面积扩大,棉纺、丝织快速发展,粮食反而要从湖广输入。这种变化表明A.产业分工的区域化B.经济重心再次转移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粮食安全难以保障【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产粮区从苏湖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而苏湖地区从事附加值更高的手工业,说明苏湖地区产业升级,湖广地区成为产粮区,这种产业变化表明,产业分工呈现区域化特征,A项正确;经济重心自南宋以来一直在江浙地区,排除B项;从宋到清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湖广的粮食保障了苏湖地区的产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2年江苏南通模拟预测)
3王阳明父亲去世后,他常在灵前痛哭。一次刚哭过,吊丧者来到,侍者提醒他,按礼这时他应该哭。他说:“哭发于心,若以客至而始哭,则以客退而不哭矣。世人饰情行诈,故于父母亦然。”王阳明的做法( )A.获得统治阶级支持B.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C.重建儒家思想体系D.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父亲去世,哭应发于内心,不应以宾客到或不到而决定哭与不哭,王阳明这种不合礼制的做法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王阳明的做法获得统治阶级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建儒家思想体系,且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C项;“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B组提升练1.(2022年广东广东一模)明代不同时期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该表所述可以说明这一时期A.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B.官员选拔日趋公平C.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D.政府实现理性治国【答案】A【解析】从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的数据可得出,翰林出身人数及占比不断增长,反映出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拔的公平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当时属于专制体制,理性治国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年吉林吉林二模)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答案】A【解析】明朝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使得皇帝依靠宦官集团制约文官,助推了宦官集团的膨胀,A项正确;东林党人是文官势力,意在打击阉党,排除B项;清军入关的契机是李自成起义,排除C项;文官和皇权的矛盾不利于国家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年四川盐亭中学一模)
4绍兴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明朝这举措A.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B.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绍兴七年(1137年)为南宋高宗时期,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体现了南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而材料“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则体现了外国在朝贡时附带货物,需要管理,因此明朝设机构进行管理,体现了明朝海外贸易实质上是朝贡贸易,而明朝设置机构的举措,则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即海外贸易服务于朝贡体系,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宋重视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而明朝实质上是朝贡贸易,这种做法并不能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朝贡贸易的原因并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天朝上国”思想导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市舶司功能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年山东济宁二模)明朝初年,政府曾多次实行“徙富民”的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4.5万余家至京师,将其中壮丁发充官府工匠,又命户部统计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等十八府州有田七顷以上富民,皆徒京师。明统治者这样做旨在A.加强南北交流B.促进区域平衡C.活跃京师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多次实行“徙富民”的措施,将富民迁徙至京师,这有利于强化社会控制,巩固统治,D项正确;“加强南北交流”“促进区域平衡”“活跃京师经济”并不属于材料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5.(2022年天津红桥一模)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急递铺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这是为了密切中央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急递铺的建设,不能体现邮驿体系日臻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年湖南永州三模)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结论A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B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内阁”由此出现
5C明朝嘉靖年间,以往仅是中央临时委派至地方巡查安抚的总督和巡抚,已发展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常设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加,行政效率下降D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A.AB.BC.CD.D【答案】D【解析】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使康熙帝时的中枢权力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发生根本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彻底废除,D项正确;朱元璋杀胡惟庸,不能说明宰相制度即告废除,宣布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才宣告废除,排除A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B项;总督、巡抚成为地方的常设机构,有利于克服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导致的行政效率低下弊端,提高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7.(2022年天津和平三模)在明代的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替买卖双方说合并抽取佣金的牙人群体。明代的牙人,上至皇亲贵族,像《明实录》中记载有许多皇亲族属“私开牙行,侵渔民利”,下到市井无赖,甚至士大夫也多参与其中,如《南浔文献》说“近年士人艰于谋生,亦多习丝业”,更不乏豪富巨商。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等级间的界限淡化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传统的义利观被抛弃【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小说中出现了贵族、士人参与商业活动的现象,牙人群体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明代商品经济较快发展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和社会等级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被抛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8.(2022年山东日照模拟预测)中国古代朝廷对地方治理多实行“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而明清时期开始在江南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镇直接委派县丞或主簿进行坐镇管理,“掌粮马、巡捕之事”。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加强B.经济发展影响治理模式C.县级政府权力得到扩大D.市镇开始成为政治中心【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市镇规模扩大,国家对市镇的税收及治理管理都需要加强,进而推动地方设立相应官吏“掌粮马、巡捕之事”,体现了经济发展对治理模式的影响,B项正确;皇权专制指君主将国家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向乡村延伸,而不是县级政府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市镇是经济中心,并不是政治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9.(2022年贵州毕节三模)
6明清小说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贯穿着治国安民的亚念;施耐庵的《水浒传》传递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吴承恩的《西游记》留下了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小说A.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B.弘扬了封建王朝的主流价值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D.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时代追求【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贯穿着治国安民的亚念;施耐庵的《水浒传》传递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吴承恩的《西游记》留下了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团队合作精神”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内容涉及了治国安民的亚念;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以及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些精神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C项正确;《西游记》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小说所体现的精神明显与儒家主流思想相悖,排除B项;材料中小说体现的精神不能体现对民主自由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2年吉林吉林二模)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行是知的目的,行是知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知正确与否的标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的知行观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天理观B.践行了汉代儒学的伦理纲常C.体现出先秦儒学的经世思想D.体现出民主思想的日趋活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因此根据材料“行是知的来源,行是知的目的,行是知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知正确与否的标准”可知王夫之的知行观体现出先秦儒学的经世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宋明理学天理观的否定,排除A项;材料与践行汉代儒学的伦理纲常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2年河南商丘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每个时代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们又是这个历史时代的重大见证。如表为明代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言论人物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何良俊(戏曲理论家)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王来聘(商人)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张居正(致治家)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平视之耳。日中为市…盖与来帮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汪道昆(文学家)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县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王阳明(思想家)
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现象:重视商业成为一股社会思潮。阐述:明中叶以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货物流通数量增大,中小城镇兴起,市民人数大增,商人的社会地位日渐提升,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上从商人员大增,商人们将经商看作是除科举以外的最佳选择;传统重本抑末遭驳斥,“农商并重”、互补互利思想涌现。结论:明朝中后期,社会对商人的传统偏见在逐渐改变。(“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现象:根据明代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为背景材料“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然无成则不若农贾”“以厚商而利农”“四民异业而同道”,可概括出:重视商业成为一股社会思潮。阐述:根据所学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可知明中叶以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货物流通数量增大,中小城镇兴起,市民人数大增,商人的社会地位日渐提升,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上从商人员大增,商人们将经商看作是除科举以外的最佳选择;传统重本抑末遭驳斥,“农商并重”、互补互利思想涌现。总结:通过分析可得出结论:明朝中后期,社会对商人的传统偏见在逐渐改变。(“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