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3年统编版选必上中册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五(新高考卷)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撵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材料三:①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半截子话”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应该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半截话”现象。可惜的是,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作者总要对生活中的口语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话”现象在书面语中不见了踪影。金圣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胆地运用到《水浒传》的评点中去,并把这种“半截话”现象称之为“不完句法”。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但“半截话”现象在《红楼梦》中不仅常见,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不论是“岔断”式的“半截话”,还是“急收”式的“半截话”,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话”,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曹雪芹在创作中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了带有特殊意味的残缺语句,在看似语义未尽、表意含糊的辞面上细致地传达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具有了极高的语用价值和美学价值。②“半截话”能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③“半截话”具有含蓄蕴藉之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摘编自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写之写”体现了文本理解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B.描述宝钗的“好处”时所用的“不写之写”,巧妙引导了读者对宝钗联想的随意生发。C.“不写之写”中“写”的权力在作家手中,而对“不写”的感知权却在读者手中。D.“不写之写”包括使用语言省略、情节省略和“半截话”等方式来创设意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都从审美价值的层面上,分析了《红楼梦》中留白写法的艺术效果。B.材料一中提到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对“不写之写”进行机械解读,作者对这种理解持否定态度。C.材料二通过“宝玉醉酒撵李奶妈”的情节,说明利用“矛盾”可以高妙地刻画人物形象。D.材料三中作者引用刘勰等人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是“无言之美”的最佳载体。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A.第十八回,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B.第二十八回,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C.第三十三回,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D.第七十七回,晴雯对宝玉呜咽道:“我虽生的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4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6分)1.A【解析B“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所以不是“随意联想”。】C“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感知不完全在读者手里。D“《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范围错误。2.D【解析】刘勰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3.B【解析】薛蟠的“女儿悲——”只是拖长音,表示自己在思考,而后给出了接对的句子,并不是“不写之写”。4.①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
5.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每条3分,能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异乡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 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8.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9.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C8.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9.(示例)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项,“‘我’感到很伤心”于文无据。原文只说“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并没有说到“我”对这些的感受。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描写“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说明他对未来并不抱有期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是“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抓住关键句子,如“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点明时间季节是深秋,突出环境的寒冷凄凉,萧瑟阴郁。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是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在结合“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烘托人物心情,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表明人们内心的一种痛苦的感受。因为环境描写位于开头的位置,所以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9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的身份,联系题目“在异乡”中“异乡”的含义,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从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故事发生地米兰的角度、与正常人“隔绝”的伤员的角度等。意大利的米兰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我”的希望“在异乡”,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的也是情感上的“异乡”。联系这些内容解答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叩头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庚戌,须陁引兵击让,让向数为须陁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陁素轻让,方阵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余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密与让及徐世勤、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陁溃围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陁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B.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C.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D.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曹,汉代指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也可指司法官署或掌司法的官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C.和亲,文中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D.庚戌,“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纪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翟让因犯死罪而被关进监狱,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同寻常,给翟让打开枷锁,把翟让放了出来,于是翟让逃亡到了瓦岗。B.李密往来于义军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这些首领起初并不相信,后来逐渐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开始敬重李密。C.李密通过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翟让逐渐亲近李密,李密趁机劝说他起兵灭隋。D.翟让领兵迎战须陁,李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后面的树林中;翟让兵败,李密命令伏兵袭击须陁,并联兵合围,最终杀死须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2)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14.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0.B11.D12.C13.(1)“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于是眼泪流了下来。(2)所以才不考虑生死来让您脱身,你怎么却学儿女子弟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14.①主昏民怨,穷兵黩武,断绝外援;②隋炀帝四处巡游,不理朝政;③翟让雄才大略,义军兵强马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闻”“惧”的主语应是“翟让”,“惧”的对象也是“须陁”,“将”应是副词,修饰动词“避”,因此应在“将”前停顿,故排除CD两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分析可知,“密”是指李密,人名,“公”是李密对翟让的尊称,因此可确定“为公破之”的主语应是“密”,应在“密”前断开,故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说法有误,“庚”是十天干之一,“戌”是十二地支之一。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错误,原文是“往说诸小盗”,即劝说诸小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中,“幸”,幸免;“奈……何”,怎么办;“泣”,眼泪。(2)中,“顾”,考虑;“效”,仿效,学;“谢”,感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解答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应找到文中相关内容,“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这是李密劝翟让的一段话,其中包含三个信息,一是“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二是“巡游扬、越,委弃东都”,三是“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这里正是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所在,作答时翻译后总结出三点即可。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韦城人翟让是东都的法曹,因为犯罪应当被处死。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寻常,在夜里悄悄对翟让说:“翟法司,天时人事,也许是可以预料的,哪能在监狱里等死呢!”翟让又惊又喜,叩头感谢说:“我翟让,是关在圈里的猪,生死只能听从黄曹主的吩咐了!”黄君汉当即给翟让打开枷锁把他放出。翟让再次拜谢说:“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于是眼泪流了下来。黄君汉发怒道:“我本把你当成大丈夫,可以拯救黎民百姓,所以才不考虑生死来让您脱身,你怎么却学儿女子弟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你就努力设法逃脱吧,不要管我了!”于是翟让逃亡到瓦岗为盗,与他同郡的单雄信,骁勇矫健,擅长骑马使矛,他召集年轻人去投奔翟让。当时还有外黄人王当仁、济阳人王伯当、韦城人周文举、雍丘人李公逸等人都率领众人做盗匪。李密从雍州逃出后,往来于各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开始他们都不信任他,时间久了,逐渐觉得他的话很对,相互告诉说:“这个人是朝廷公卿的子孙,才有像这样的志气。现在人人都说杨氏将要灭亡,李氏即将兴起。我听说称王的人命大不会死。这个人能再三得以解脱逃命,难道不就是这种要为王的人吗?”从此逐渐对李密尊敬起来。李密观察各首领,只有翟让的实力最强大,于是靠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并去游说其他的小股盗匪,使他们都归顺了翟让。翟让很高兴,逐渐亲近李密,和他谋划军事。李密便劝翟让说:“刘邦、项羽都从平民起家做了帝王。现在上有昏庸的君主,下有怨愤的百姓,精锐官兵都战死在辽东,与突厥的和亲关系也已断绝,在这个时候,皇帝还到扬州、越州一带巡游,抛弃东都不顾,这也正与刘邦、项羽当年奋起的大好时机相似。以您的雄才大略,兵士和战马又如此精锐,横扫长安、洛阳二京,消灭暴虐的国君,灭亡隋朝是不困难的。”庚戌日,须陁领兵攻打翟让,翟让过去有好几次都败在须陁的手下,听到他来了,非常害怕,准备逃避。李密说:“须陁有勇无谋,军队刚打了几次胜仗,既骄傲又凶狠,可以一战就把他捉住。您只需要摆好阵势等待,我保证替您打败他。”翟让不得已,领兵准备作战,李密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背面的树林中。须陁一向看不起翟让,排成方阵前进,翟让与他交战,没有取胜,须陁乘机追击了十余里;李密派出伏兵袭击须胞,须陁的部队被打得大败。李密和翟让以及徐世鼓、王伯当联兵合围,须陁突围而出;见左右的人没有全出来,又跃马冲进阵去救援,往返了四五次,于是战死。他的士兵们昼夜号哭,好几天都没有停止,河南各郡县因此大伤元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浪淘沙令王安石①伊吕②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注】①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②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因辅佐汤王灭夏而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字子牙,晚年辅佐武王灭商,封侯于齐。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词人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B.此词上阕以“穷”“通”两字开篇,表达词人对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受到重用的赞美,并暗含了词人对更多士人不被发现、不被赏识、不被任用的命运的同情惋惜之情。C.“风虎云龙”化用《易经》中“云从龙,风从虎”的典故,四字巧用比喻,以“风云”喻贤君,“龙虎”喻贤才,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园。D.整首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16.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兴王只在谈笑中”一句的作用。【答案】15.C16.①承接上句写商汤王、周武王起用贤臣,贤臣与君主合作无间,为后句写诗人对其的赞美做铺垫。②突出了词人对圣明君主的渴求,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③词人看到了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兴王”是词人“以史托今”的理性思考,既强调了君主开创基业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臣子辅佐君王的重要性,振聋发聩。【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以‘风云’喻贤君,‘龙虎’喻贤才”错误,应该是“以‘风云’喻贤才,‘龙虎’喻贤君”。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诗句作用的能力。“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承接上句写商汤王、周武王起用贤臣,贤臣与君主合作无间,为后句写诗人对其的赞美做铺垫。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现,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突出了词人对圣明君主的渴求,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词人看到了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他们与成汤和周武王偶然相遇,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没有谁能与他们一争高下。“兴王”是词人“以史托今”的理性思考,既强调了君主开创基业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臣子辅佐君王的重要性,振聋发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2)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常吃素,好养肚”其实有着科学的道理。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热衷“吃素”的现代人更多地将素食锁定为蔬菜与水果,他们相信,①。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的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②。尽管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都要优于水果,但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等含量和比蔬菜丰富;并且水果中的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是蔬菜无可比拟的,而它们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再者,大多数水果是可以直接吃的,一般不需要加熟,所以它的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营养素损失也少;因此,③。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9.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答案】18.①两者营养又健康。(或:蔬菜与水果既营养又健康。)②二者存在差异。③水果更受素食者青睐。(或:水果常常为素食者首选。)19.①果蔬成为素食首选。②果蔬营养及作用有差异。③水果更营养且健康。【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吃素有科学道理,然后说“现代人更多地将素食锁定为蔬菜与水果”,说明他们相信,蔬菜和水果对身体很好,因此可以写“两者营养又健康”;第二空,前面先肯定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的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接着转折“但……”,说明它们有区别,联系后文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说明这里应当写“二者存在差异”;第三空,前面分析水果的种种好处,最后总结,应当是水果比蔬菜更有营养,因此可以写“水果更营养且健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关键句是“热衷‘吃素”的现代人更多地将素食锁定为蔬菜与水果”,可概括为“果蔬成为素食首选”;第二段,关键点是“在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的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存在差异”,说明“果蔬营养及作用有差异”;第三段关键句是最后的总结,通过分析发现水果比蔬菜更营养和健康,因此可以概括为“水果更营养且健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入夏后气温明显升高,大汗淋漓成了日常。不过夏季出汗别不当回事,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健身一族、儿童、佩戴饰品者等人群,更要①_____________。健身一族夏季运动出汗量大,会带走大量的钠和钾。②_____________,就会四肢酸软,严重的还会感觉心悸、胸闷、恶心。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含有丰富的钾的食物,如瘦猪肉、海产品、牛肉、小白莱、油莱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③_____________,尤其与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密切相连。大量出汗会使锌丢失过多。儿童在正常饮食和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锌基本能达到标准。但多汗儿童,须增加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肉、鱼虾及动物内脏等,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锌剂。佩戴饰品的人们也要留心:耳环、项链等金属首饰中常含有镍、铬等成分,尤其是质量不好的合成金属饰品,添加成分更加复杂,一旦出汗,汗水便会和金属成分发生反应,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如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这时应及时摘去首饰,否则过敏症状加重,形成血疹、水肿甚至出现溃疡。20.下列句子中的“接触”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接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电灯不亮、电脑起动不了,往往是线路接触不良,电流受阻的缘故。B.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多接触群众,干部才能增长才干、增长见识。C.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接触到惊艳的中国画后,都称赞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D.走进奇妙旅程“云上博物馆”,让你足不出户就接触到文明之光和艺术之美。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案】20.A 21.①留心出汗带来的身体不适②一旦发生低血钾症③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接触”,意思是挨着,碰着;A.“接触”,意思是挨着,碰着;B.“接触”,意思是接近并交往;C.“接触”,意思是了解;D.“接触”,意思是了解;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前文指出夏季出汗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在此处是“尤其”的意思,强调“健身一族、儿童、佩戴饰品者等人群”要注意出汗对身体的影响,故可填写“留心出汗带来的身体不适”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后文“……就会四肢酸软,严重的还会感觉心悸、胸闷、恶心。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含有丰富的钾的食物……”可知,此处强调钾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故可填写“一旦发生低血钾症”之类的句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第③空,根据后文“尤其与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密切相连。大量出汗会使锌丢失过多。儿童在正常饮食和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锌基本能达到标准”可知,此处强调锌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故可填写“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的心得:“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这句话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说,从外打破就会被人吃掉;从内打破就会发展、成长。有人说,人生也是这样,从外打破源于压力,从内打破源于动力。有人说,如果是个臭鸡蛋呢?从内怎么打破?从外打破也没用啊!有人说,就算是个好鸡蛋,母鸡不去孵,也于事无补啊!还有人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打破”才最关键……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鸡蛋从里还是从外打破而引发的关于人生的思考。“鸡蛋”比喻人(或集体、国家),那么“蛋壳”比喻的是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家庭出身、缺陷、限制、固有观念、困扰、磨难、逆境等。“从外打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攻即破;或被动承受外界压力,不思反击,不堪重负以致破碎毁灭。“从内打破”则指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突破;或完善自我,增强实力(抗压力),获得新生(成长)。网友的热议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鸡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别人打破蛋壳之前,主动出击,自己打破蛋壳,脱离束缚,获得新的生命。二、自身要积极主动地成长、进步,要有不断求真求美的心,否则自己没有突破的动力和想法。从内没有打破的动力,从外打破也没有任何意义。就正如现在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自身没有想要突破、追求进步的想法,无论家长学校怎么努力,都没有意义。还有网友用需要母鸡孵蛋来强调抓住机遇、借助外力的重要性。三、要善于借助外力,这个外力来自他人、环境,或者时代。四、强调“打破”的重要性,不管是借助外力还是自身努力,首先“突破”才是最重要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综合以上的信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者国家,想要得到发展,首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自我的障碍。其次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品性,再次要善于抓住机遇,借助外力。就正如高考作文题中关于“可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恰逢“可为”大好时代,要积极主动“有为”。行为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对待“蛋壳”的正确态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突破、自发自主突破。接下来分析其原因,从反面进行论述,限制阻碍成长,受困意味毁灭,“从外打破”贻害无穷,再论述正确做法:要敢于直面“蛋壳”的存在、积蓄力量、完善自我、抓住突破机遇。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立意:1.内外兼修,打破“蛋壳”。2.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3.自助者天助。4.主动出击,涅槃重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