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ID:82364559

大小:1.79 MB

页数:44页

时间:2023-09-28

上传者:152****3933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6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7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8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9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1目标素养1.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2.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客观评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3.感受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作用及人民对党的热烈支持与拥护

2知识概览

3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②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4(2)概况:1945年8月,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决定接受邀请,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5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1月10日。(2)过程: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3)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是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6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7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8微思考1材料一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3.4∶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材料二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00万人,使其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

9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提示:认识:1946年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备、后备资源、外援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人民解放军。到1948年两军力量发生根本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政策和战略决策的果断与英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10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1微思考2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

12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从上述图片和文字资料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提示:信息:1946年,国统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全国各阶层人民也纷纷起来声援。这场运动与人民解放军反击国民党军队的战争相配合,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3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土地改革

142.战略进攻(1)时间:1947年6月。(2)战况: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53.战略决战(1)战况。

16

17(2)意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8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2)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②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北平谈判

206.渡江战役(1)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2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2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中央日报》(1945年8月16日)

23【材料二】目前与中国共产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待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中国共产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摘编自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24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理由。用材料二相关内容揭穿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提示:理由:避免内战,共商建国大计。真实目的:借谈判拖延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准备;借谈判之机,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25素养阐释材料一表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是进行和平建国的讨论,但是材料二“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说明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借谈判拖延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独裁统治。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

26【材料三】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摘编自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27问题探究:(2)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国共两党失去和解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重庆谈判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提示:主要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

28核心归纳全面内战爆发的必然性(1)主要矛盾: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中国共产党、反人民的本性从未改变。(3)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9(4)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支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

30学以致用1.国民党机关报就国共双方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满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至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该事件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签订“双十协定”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答案:C

31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战之不至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可知内战的爆发有了一定因素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故C项正确。

32二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材料一】

33【材料二】自今年(1947)一月至八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实行减产,苟延残喘,似在忧患煎熬中,坐待油尽灯干。民族资本工业中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共529246锭,尚不足1936年57万锭之数。——摘编自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341946年国统区农业生产较抗战前减产约8%到12%,1947年比1946年又减产33%到40%,到1948年,农业生产继续下降,比战前减产40%以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在国统区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粮荒,而受害最深的是广大农民。——董长贵《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农民问题》问题探究:(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5提示: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农民贫困,民不聊生,国民政府统治处于严重的危机当中。原因: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实行反动政策;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素养阐释材料一图片中大额面值的金圆券说明此时通货膨胀严重;材料二说明当时的工业和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36【材料三】国民党政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已陷入绝境。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完全崩溃,精锐部队全部丧失,士气瓦解。在长江以南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社会经济的崩溃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已成分崩离析之势。(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解放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遵照这个命令,人民解放军向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大进军。4月23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7问题探究:(2)根据材料,分析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提示:原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38素养阐释材料说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已经失去了民心,在军事和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处在危机状态之中,政权分崩离析;人民解放军势力壮大,在战场上处于优势地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39核心归纳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1)官员腐败,不得民心。国民党大多数官员利用抗战发国难财,贪污成风。(2)派系斗争,内部分散。人民解放战争后期蒋桂分裂,大大影响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作战实力。(3)经济崩溃,众叛亲离。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对农民横征暴敛,破坏了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崩溃。

40(4)发动内战,背离民心。抗日战争后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高涨,在此情况下,国民党首先挑起内战,伤害了国民的感情。(5)外交失败,美援断绝。美国虽然支持、帮助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打内战,但又对蒋介石不满,没有直接参战,后期对蒋介石的态度又有所变化,转为支持李宗仁,迫使蒋介石下野,导致国民党内部的混乱和统治危机。

41(6)中国共产党壮大,顺乎民心。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组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工农联盟进一步得到巩固,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

422.下面为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法币数额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C.抗战后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D.此做法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答案:D

43解析:全面内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这一举措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故D项正确;1947年正值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的目的是支持内战而非发展经济,排除A项;国民政府发行大量纸币使得官僚资本膨胀,并不是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排除B项;战争赔款是由他国支付,而非由本国政府发行,排除C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相关文章
更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