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5 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疮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C )A.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C.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D.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945年9月5日”“和平、团结与民主”切入,结合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思考,可知抗战胜利后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时间是“1945年9月5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故A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1949年,故B项错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故D项错误。2.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应是( B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1946年政协会议D.北平和谈解析: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就怎样和平建国,进行的一次谈判,在会议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提出国民党应结束一党独裁的局面,毛泽东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其内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3.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与张澜对话时曾风趣地说:“民主也成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给他来一个假戏真演,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出是非,这场戏也就大有价值了!”从这段话可以判断,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本质目的( B )A.希望蒋介石接受和平民主的要求B.让全国人民认清局势C.与蒋介石一样以民主号召全国人民D.与蒋介石周旋争取备战时间解析:根据“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出是非”可知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本质目的是要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目的,而不是希望蒋介石接受和平民主的要求,故排除A项;毛泽东希望全国人民看清国民党的真面目,认清局势,故选B项;蒋介石的民主不是真民主,所以毛泽东不是像蒋介石一样以民主号召人民,而是希望给全国人民带来真民主,故排除C项;准备争取时间发动内战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故排除D项。4.“1947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 )6
1A.跃进大别山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由题目中信息“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掀起战略反攻序幕,故A项正确。5.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 C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由材料信息“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指的是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淮海战役是在安徽、江苏地区,渡江战役是在长江沿线,故A、B、D错误。6.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A.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1945~1949是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①是十年国共对峙时期的事件,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③错误,②④正确,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7.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C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由材料可以判断出此战役发生的范围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北,符合的应该是淮海战役,C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渡江战役是要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A、B、D三项均不合题意。8.三大战役历时4个多月,共歼敌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这表明( C )A.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基本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D.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解析:6
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基本结束,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B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主力,符合题意,C项正确;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面临严峻的军事斗争任务,如解放长江以南,而我国西北、西南还有大量国民党军队,西藏等地没有和平解放,排除D项。9.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军事行动( A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C.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D.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所指的军事活动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的战略意义在于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B项出现在三大战役之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战略决战开始,C项错误,排除;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D项错误。10.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B )A.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B.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C.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D.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析:据材料“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区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调动了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其原因也在于土地改革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故C项错误;其他战场解放战争胜利也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1.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 )A.战略决战节节胜利B.揭开战略反攻序幕C.彻底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D.顺利渡江占领南京解析: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正在进行,国民党败局已定,所以蒋介石会有这样的心态,A项正确;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B项错误;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C项错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D项错误。6
312.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过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旌旗南指“大江”边等字眼足以证明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就是要强渡长江,然后推翻国民政府,选项A符合题意,正确;材料的时间不适合淮海战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时间不适合和平解放北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时间不适合歼灭残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判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很多顾忌。材料二 有些同志问,为什么要让出八个解放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不损害人民的基本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我们过去和蒋介石交涉,也作过让步,而且比现在还大。——以上材料均摘自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1)材料一中所说的“许多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2)材料二中“我们过去……也作过让步,而且比现在还大”的表现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有哪些?答案:(1)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中共赢得人民信任,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3)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保护人民利益。解析:(1)联系所学从重庆谈判的背景来看,“许多因素”主要包括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中共赢得人民信任,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等因素。(2)联系所学可知,“我们过去……也作过让步,而且比现在还大”是指全面抗战初期,为实现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努力,比如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等。(3)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14.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