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期末复习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1.下表为1929年以来中、日、苏间国际关系的史实简表。这一变化的相关背景是()史实时间因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中苏断交1929年7月10日苏联力主与日本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1931年12月中苏两国外交人员经过秘密谈判,24小时内恢复邦交1932年12月12日A.中日民族矛盾升为主要矛盾B.中国东北地区局势的演变C.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国民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2.1931年11月,北京《妇女界》日刊发表《妇女救国方略》,提出经济绝交和武力准备两种抗日救国策略,认为抗日救国“是中国人的唯一天职,女子占人民的半数,所以我们中国的女子,应该同男子一样负起责任,做撑起半壁山河的救国军”。这反映了()A.团结抗战成为社会各界共识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中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3.1937年清明节,中共与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其撰写的祭文中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分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语。这表明()A.全面抗战爆发加快国共合作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C.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D.文化认同是抗战胜利的保障4.下图为1931年的一幅漫画,内容为:“耗子不会生蛋,赶来和母鸡寻衅,妄想攫夺此蛋以为己有。”此漫画反映了()
1A.抗战初期的国民心态及日本野心B.中国民众抗日意识的逐渐觉醒C.全国性爱国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5.卢沟桥事变后的8个月内,日军四次追加临时军费共74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和侵占中国东北四次战费总和的1.6倍。1938年直接军费为59.6亿日元,占国家总支出的76.8%。据此,可从一个侧面推知()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蓄谋已久B.侵华战争促使日本国民经济畸形发展C.甲午战争后日本是侵华的主要敌人D.日本全面侵华遭到中国人民顽强抵抗6.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上表反映出当时边区()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7.据统计,日本在沦陷区成立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1941年年初的发行量为1370万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发行量增至初发时的34万倍。“中储券”的面值也一再扩大,致使物价上涨了12700多倍。这一现象折射了()A.中国人民拒绝使用“中储券”B.日本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C.社会环境混乱造成货币贬值D.日本向中国转嫁经济困难
28.淞沪会战开始后,沿海众多工厂内迁。但内迁后如未按时复工,国民政府可“强制移用”其设备。许多工厂设备在途中损耗过大,又无补充,无法复工,干脆向政府廉价甩卖机器、停业破产了事。工厂的这一做法()A.缓解了民族工业面临的严重危机B.是官僚资本压榨下的无奈选择C.体现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D.为全面抗战爆发奠定物质基础9.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等的电报中说:“保卫武汉重在发动民众,军事则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迟滞敌进,争取时间,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在抗战过程中巩固蒋之地位,坚持抗战,坚决打击投降派,应是我们的总方针。”这说明()A.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B.中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C.蒋介石有较强的欺骗性D.正面战场成为合作典范10.创作于1943年的木版画《减租会》,描绘了农民与地主激烈争论的场景。该木版画反映的历史事件()A.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C.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11.下表为抗战时期不同地区参议会的情况。材料表明()福建省临时参议会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基本由国民党推选。要求候选人曾受中等学校教育,或曾在公私机关、重要团体服务两年以上。当选者绝大多数为国民党党员,且“多属社会名流”。参议会是咨询机构,政府不对参议会负责。参议员大部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员构成基本遵循“三三制”原则,且没有职业、文化程度等限制。边区政府由参议会选举产生,对参议会负责,受参议会监督。A.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国统区选举更符合国情C.国共合作出现了严重分歧D.边区选举更为真实广泛12.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3%。日本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这反映出()A.日本倾巢出动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B.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C.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D.国民政府一直没有获得国际的支持13.1917年4月,英、法、美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1942年10月9日,美国与英国政府却分别通知中国政府,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列强的综合国力遭到削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D.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14.某一历史文件中写道:“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A.促进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兴起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表明国共谋求实现第三次合作D.在形式上奠定了和平建国的基础15.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16.1947年某日,毛泽东曾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及陈赓:“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但陈先瑞、韩东山所率五师部队三千余人有被敌歼灭之危险。故无论如何应派队救援”,“以一个旅渡(黄)河接护五师,主力四个旅即刻占领同浦线”。此时战争的主要态势是()A.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B.国民党军队展开重点进攻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即将打响17.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两周内打通。”这一判断()A.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B.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C.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D.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18.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
4委下达了《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决定把西北野战军改称为第一野战军,把中原野战军改称为第二野战军,把华东野战军改称为第三野战军,把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一决定()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C.落实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D.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做了一定的军事准备19.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与政党政治的状况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民党虽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体制,但它本质上是一个脆弱的政治体系。从以党治国体制看,中央和地方走向了两个极端。在中央,国民党中央对国民政府的控制过严,国民政府难以发挥自主性。在地方,国民党缺乏社会基础,地方党部只能在部分地区建立,组织涣散,组织活动不健全,缺乏工作效能,缺乏实际权威,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指导。由于其闭塞性和垄断性,国民党无法提供吸纳各种政治力量进入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渠道,从而促进现有政治体制的稳定,相反却因其对权力的垄断造成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对,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与动荡。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缔造者,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和高度的整合能力,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党的领导方式。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保证了党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政权的有力领导,又保证了党的政权建设理论、方案与措施能够充分得以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兆刚《近代中国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统治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20.南京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今天著名的旅游胜地。请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图片和资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从下列展示的一组图片可以看出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所经受的屈辱和不屈不挠的抗争与探索。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由它见证。
5材料二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现已建设成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这是我国目前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历史遗址博物馆,有学者说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来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故宫。2004年到2007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博物馆)馆长迈克·迪万、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先后到“总统府”参观。(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提示,指出南京见证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任写三个)(2)面对日本的侵略暴行,国共合作,共赴国难。请各举一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或会战的名称。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建设中国近代历史遗址博物馆有什么现实意义?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潮头,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材料二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需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
6,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三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材料一中的“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什么事件?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2)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推动者及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所提及重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7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背景。中东铁路位于东北地区,“苏联力主与日本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是为了保存其在远东的利益,中苏两国恢复邦交是为了抵抗东北地区日军的侵略,三个事件都是东北地区局势的变化而引起的,故选B项;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排除C项;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排除D项。2.答案:C解析:《妇女界》刊文认为妇女也应该是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这说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C;材料只反映了妇女救国的表现和思想,“成为各界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6年以后,排除D。3.答案:C解析: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在西安事变的促进下,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祭文中倡导国共双方携起手来共赴国难,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表明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故选C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夬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文化认同并非是抗战胜利的保障,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初期的国民心态和日本野心。根据材料“1931年”“妄想攫夺此蛋以为己有”以及漫画中母鸡毛发竖起的斗争状态,可知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抗争,这反映了日本侵略下的国民心态,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明当时国民的心态,无法说明中国民众抗日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排除B项;全国性爱国救亡运动新高潮出现在一二·九运动时期,排除C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之后,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的8个月内和1938
8年期间,军费猛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大举侵华遭到了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迫使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军费开支,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全面侵华后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日本经济的畸形发展,故B项错误;C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统一战线。根据材料“1937年,陕甘宁边区……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得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团结各个阶层参与政权建设,侧面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故D项正确。材料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关系不大,且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工人、农民所占比例是绝对多数,故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37年,此时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中共承认国民党政权是全国性合法政权,陕甘宁边区是地方性政权,不是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故C项错误。7.答案:B解析:日军侵华期间在沦陷区滥发“中储券”,以此大量兑换民众手中的法币,在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变相地从民众手中夺取了财富,故选B项。沦陷区以强制手段推行“中储券”,且民众的态度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货币贬值是滥发货币的结果,未涉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排除C项。这一时期日本发行“中储券”的目的在于“以战养战”,而非转嫁经济困难,排除D项。8.答案:B解析: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即使是抗战时期,“四大家族”仍不忘盘剥民族エ业“发国难财”。工厂内迁、限时复工的本来目的是加强抗战经济基础,但“强制移用”却给了官僚资本吞并民族工业的便利。“廉价甩卖”是民族工业的无奈之举。著名爱国实业家李烛尘称之为“抗战时代一页伤心惨史”,B项正确。“强制移用”使许多民族工业走向停业破产,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爆发,此时全面抗战已经开始,D项错误。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在抗战过程中巩固蒋之地位,坚持抗战……应是我们的总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叫知,中共积极维护国共合作继续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武汉会战后,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10.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题干可知,木版画反映的是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减租减息运动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保证抗战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故选D项;减租减息运动只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未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排除A项;1943年处于抗战期间,广大农村实行的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1943年处于抗战期间,当时国共合作抗日,“革命根据地”已改为边区政府,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福建省临时参议会与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的比较可知,晋察冀边区的参议员大部分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员构成基本遵循“三三制”原则,边区政府对参议会负责,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选举更真实、广泛,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福建省临时参议会只是咨询机构,不是权力机关,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选举更符合当时国情,排除B项;材料只是比较了两个地区参议会的选举情况,没有涉及国共合作,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中国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材料“日军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表明日军在太平洋东南亚战场亦派兵发动侵略,“倾巢出动”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的信息,故B项错误;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给予相互援助,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3.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1942年……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的贡献得到大家的认可,故选C项;英美自愿放弃在华特权,排除A项;二战时期中国不是世界强国,排除B项;二战时期国际政治新秩序并未形成,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这一文件应为《双十协定》,故D项正确。1924年国民革命兴起,与材料中“在蒋主席领导之下”不符,故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时间是1937年9月,故B项错误;国共谋求实现第三次合作,与材料中“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坚决避免内战”不符,故C项错误。15.答案:D
10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说明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答案为D项。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排除。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47年”“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可知此时正是国民党向解放区展开重点进攻,故B项正确。17.答案:D解析:题干中“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和“任何一线均可于两周内打通”的信息,体现了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对于战争的未来走向估计得过于乐观,反映了速胜的思想,这一判断明显轻视了中共军队的作战能力,故选D项。1945年,抗战就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全面内战在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时就已经爆发,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合史实。18.答案:B解析: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推进,长江以北地区实际已成为共产党的天下,国民党军队退守长江以南,在此背景下,为解放全中国,各野战军的作战范围必将突破地域界限,为便于跨区域作战,中央军委决定改变野战军番号,故B项正确;三大战役已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故A项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故C项错误;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D项排除。19.答案:(1)坚持专制独裁;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缺乏群众基础;管理体制不合理;组织建设松散。(2)关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合;加强党的建设。阐释: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顺利进行;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进;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胜利。通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明确各时期党的任务;探索党的理论建设,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国民党虽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体制”可归纳出坚持专制独裁;根据材料“国民党缺乏社会基础,地方党部只能在部分地区建立”可归纳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缺乏群众基础;根据材料“
11从以党治国体制看,中央和地方走向了两个极端”可归纳出管理体制不合理;根据材料“地方党部只能在部分地区建立,组织涣散,组织活动不健全”可归纳出组织建设松散。(2)关键:根据材料“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和高度的整合能力,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可归纳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合;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保证了党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可归纳出加强党的建设。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民大革命的开展、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任务及加强自身的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0.答案:(1)事件:图1,鸦片战争;图2,太平天国运动;图3,中华民国成立;图4,南京大屠杀。(任写三个即可)(2)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等。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3)现实意义:牢记中国近代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推进和平统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解析:(1)材料一的图片及相关文字内容《南京条约》、天王府、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大屠杀等信息,提示了相关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大屠杀。(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或会战的名称”,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即可;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据所学回答即可。(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历史教育后代、推进和平统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21.答案:(1)事件:秋收起义。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者:中国共产党。作用: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如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亦可得分)(3)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覆灭。(4)经验:坚持武装斗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统一战线。
12解析:(1)据材料一中的“秋收时节暮云愁”并结合所学可知,“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前往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起义军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围攻,损失严重。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2)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可知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小问,由材料“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可知推动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三小问,由材料“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可知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了。(3)由材料“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可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由材料“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可知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覆灭。(4)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方面归纳即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