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1212
大小:25.2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5-02-12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文综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1.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这突出反映了二者A.阶级立场的迥异B.国家治理理念的差异C.学派内部的分歧D.感化民众手段的不同2.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A.道家思想B.法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3.学者许倬云说,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古代城市不宜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皇帝制度,集军国大权于一身,开创了嫡长子继承制,使皇帝世代相传。在中央设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可世袭。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以上评述,不正确的有A.1处B.2处C.3处D.4处 5.唐玄宗在722年、743年两次御注《孝经》,还要求天下百姓每家都必须藏一本《孝经》。735年,又御制《道德经注》,颁行天下,令诸州大道观刻石。同年,还御注了佛教的《金刚经》。这说明唐朝A.官方认可“三教并行”B.儒学正统地位不再C.奉行“三教合一”政策D.程朱理学受到挑战6.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社会现象。这说明()A.商品经济相当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7.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历经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顺序正确的是A.功绩—孝廉—门第—才学B.才学—孝廉—门第—功绩C.才学—门第—功绩—孝廉D.孝廉—功绩—才学—门第8.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可以用于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郑国渠修建②.铁农具使用③.都江堰的修建④.一牛挽犁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9.在明末棉花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清代棉花种植更加盛行。如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下列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农业商品化取得了一定进展B.农本思想受到了冲击C.商品经济取得了进展D.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10.汉朝前期,政府多次颁布“爵”诏令(如下表),民户可用钱买爵以减罪或免除徭役,遇到灾困亦可卖爵自救。这一措施时间内容出处公元前194年“民有罪,得买舟三十级,以免死罪”《汉书·慈帝纪》 公元前189年“夏,大早……令民得卖爵”《汉书·惠帝纪》公元前168年晁错上书汉文命“某天下入粟(给国家缴纳粮食)得以拜爵”《汉书·食货志》公元前158年“天下旱,蝗。帝加惠:……民得卖爵”《汉书·文帝纪》A.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B.造成西汉统治前期吏治腐败C.直接导致国家粮食储备充足D使得民户社会地位大大提高11.苏轼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A.技法高超B.“出鬼入神”C.注重诗意的特点D.逼真摹写的特色12.王阳明提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B.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C.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D.动摇了社会等级观念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为预防和治理腐败,中国古代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我国古代对官员 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在为官、选官、教育、考核方面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中国皇朝的统治是发展得最彻底、最巧妙的官僚体制:在一个人出名之后,派他兼管多职。使他哪个职务都不能完全主持,同时也派许多人去完成同一项任务,使谁也不能完全加以控制。这有点像几十个合伙人组成合伙事业,共负无限责任一样。除此之外,上面还有"都察院”。都察院里选用了56名以忠直著称的御史,分驻在各省的15个道,负责不断向皇帝上奏有关朝廷与人民利益的一切事务。清初诸帝甚至还发明了一种“亲展”型的绝密“宫廷奏折”.钦差以此向皇帝呈送秘密报告.该报告只能由皇帝亲自拆阅,阅后的批示也只送交递呈者本人。——摘编自费正清《美国和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旧中国皇朗的统治是发展得最彻底、最巧妙的官僚体制“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席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席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