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613723

大小:124.9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3.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5.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6.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A.AB.BC.CD.D7.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四民月令》中记录了田庄农事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粜”“籴”等交易的记载,如“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这表明东汉的田庄() A.为豪强地主提供了物质保障B.经营不善导致农产品的短缺C.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营目的D.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9.下表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0.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1.从明代天顺四年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变化C.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2.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相互竞争,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论为难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株”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农业领域出现新经济因素B.重农抑商政策日渐松弛C.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D.自然经济加速走向解体1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14.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15.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16.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B.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17.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D.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18.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学者葛兆光认为“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表明朱熹理学A.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B.有助于儒家伦理的世俗化C.印证了“理”在生活中的道理D.旨在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19.董仲舒通过借“天”行道的报应惩戒思想,驯导封建帝王弃暴政而行仁政;朱熹则通过娓娓论辩使人君领悟克制人欲的意义,从而自觉“正心诚意”。朱熹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对君权制约更有效B.理性趋向更加明显C.蕴含朴素唯物主义D.完全摒弃神秘主义20.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A.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B.丰富与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时代诉求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2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2.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创作的散文《敬姜论劳逸》中指出:“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2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4.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记载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技术,他引用《尚书》的内容写道,“润下作咸,武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强调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在一副《治丝图》中,他所绘的纺织工人戴着指套和绑腿,俨然知识分子装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手工业的社会地位提高B.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观念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瓦解D.宋应星主张打破社会等级第Ⅱ卷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唐制,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只限无官位的平民参与;制科无定期,有官职者也可参与,对后世有影响的主要是常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种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主要考查帖经,覆盖经书若干字,令其填空,重在记诵。进士科主要考时务、帖经、杂文,难度大,录取不易。唐代应试者主要是中央官学的学生和地方投牒自考者。正式考试每年十月在礼部举行,科举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入仕资格,真正获得官职还需要参加礼部的专门铨试。与均田制、征兵制等不同,科举制在隋和唐前期初步形成,唐后期及以后朝代又获得长足进步。——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宋代建国以后,充分吸收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誊录(设誊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据统计,宋代科举每年取士360多人,是唐朝的4.5倍。“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甚至“狞干黥吏之子”“以屠杀为业”之人也可以参考。南宋宝祐4年(1256年),录取了601名进士中,其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人。——摘编自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艺和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及其他科学一样,同属意识形态之一种,是生活和现实的反映。文艺和其他意识形态不同的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不是通过概念去说明,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据张振金《文学要反映时代生活》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学艺术与时代特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9年张之洞调任潮广总督,认定强国必在教育。1890他在武昌创办了两湖书院,设置有地理、测绘、无机化学、数学.鲣学等,改为编班授课。1893年成主的自强学堂是两湖地区兴办的第一所新学堂,分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1897年,武备学堂在式昌创立,聘请德国教官授课,遵外国军校之法,将学生派往军营见习。自1891年后的近十年间,张之洞在湖北创建了矿业学堂、工程学堂.师范学堂等,还选送学生出国留学。张之洞率先在湖北设立学务处,总理全省教育事务。1904年张之洞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葵卵学制")在全国颁行,断学制实来源于他在湖广总督任上的教育实践。1910年湖北留日学生有5000余人,居全国首位。张之洞办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社离经畔道之弊”,但有的学生秘密参加了同盟会等组织,孙中山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摘编自王雪华《晚清雨湖地区的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张之洞湖北教育改革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来张之洞的湖北教育改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