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

ID:83638470

大小:31.5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5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6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7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8页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_第9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山西英才学校高二2022年12月考语文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0 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深入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今天我们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不可能皆大欢喜。有没有自我革命、壮士断腕的气魄,敢不敢向积存已久的顽瘴痼疾开刀,能不能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仅考验着共产党人的勇气、胆识、担当,更关系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在改革路上,更是需要不断的解放和端正思想,砥砺前行。因此,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就是思想再解放,初心永不忘,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和责任担当,汇聚着全党的智慧和能量,引领着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要鼓足干劲,奋力工作,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努力使党中央有关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地,得到贯彻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节选自陈立先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开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辉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意义就在于改造世界,正确的理论只要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 B.人们的某个认识正确与否,很简单,必须要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如果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如果失败了自然就是错误的了。C.马列主义被认为是真理,不是在马克思等人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是在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D.在改革路上需要不断解放和端正思想,砥砺前行。因此我们必须思想再解放,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则。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B.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C.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D.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深入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途径。3.关于对材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第一则材料首先批驳了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B.前两则材料都以设问开头,引人关注发人深省,还在批驳错误观点中阐述正确观点。C.三则材料观点都遵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阅读以下材料。这一素材可以适应的作文话题是()1977年,南京大学的教师胡福明先生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遍查资料,付出巨大心血,终于完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投寄给了《光明日报》编辑部。《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理论部主任马沛文、哲学组组长王强华以及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等人都加入了对稿件的研究和修改中。胡福明本人也到了北京,参与文章的修改。一篇6000余字的文章,前前后后删改数遍,定稿历时数月。A.责任B.勤奋C.实践D.严谨5.下列诗句被引用在三则材料不违和的一句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请结合材料谈谈你怎样理解当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7.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人总是拿诸如“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说法来劝说我们。你可以根据这些说法做出肯定判断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诗歌赏析题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绿绮”是名琴,峨眉山是名山。首联简短的十个字,把蜀僧浚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B.颔联中“为我”二字表明蜀僧浚对作者的极端崇拜,言听计从,后句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C.“馀响入霜钟”句不但写出了琴声余音袅袅,“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非常巧妙。D.尾联运用侧面描写,以作者听琴沉浸于琴声中达到入神的状态,不觉天色已晚天气已变,衬托出弹琴者技艺高超。9.“客心洗流水”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太史公曰:“余读《离骚 》、《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B.《易》曰/井渫不/食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C.《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D.《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B.《离骚》:屈原的代表作,“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C.齐桓:即齐桓公。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原霸主。D.汨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因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世也以“汨罗”代指屈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具有出色的才华。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工作,政治上曾经是辅佐楚怀王的重要大臣。B.屈原遭谗而去职。他制订法令,触及了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所以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向怀王进谗言,怀王罢免了屈原的官职。C.屈原富于斗争精神。他出于对国家和百姓利益的考虑,先后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奸邪小人进行斗争,最终因国君昏庸而失败。D.屈原品质高洁。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葬身鱼腹,也不会让自己精神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最后自投汨罗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4.到贾谊凭吊屈原,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接纳他呢,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四、默写:(6分)15.请默写《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先生以比喻手法说屈原先生志向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高度评价屈原先生的志向__________。五、作文(40分) 16.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