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0765
大小:29.8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5-02-12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叙州区二中高2022级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2.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3.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4.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九章,称作《九章律》。这反映了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5.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罗马人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表述正确的是() ①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颁布了《十二铜表法》②部分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与罗马法有传承关系③公民法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④自然法“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7.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B.和谐了民族关系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D.发展了民族经济8.唐朝时期,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条、碗10个、匙箸各10套。其他地方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朝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民生C.对百姓提供必要及时的救助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9.从1951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社会保险法规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A.已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B.基本继承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C.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D.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10.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B.早期城市出现C.私有制得逐渐产生D.国家开始形成1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12. 由于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关心了解和监督政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这体现了A.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B.公民政治生活不会受空间的制约C.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发达13.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这说明A.中国商品主导了欧洲的经济贸易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C.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D.西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14.据统计,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930万,城市化水平为3%;1850年世界城市人口增至8080万,城市化水平上升至6.4%。这反映出当时A.新兴政体全球扩展B.工业革命不断发展C.电气革命成效斐然D.民众生活极大改善15.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初,面对内外交困,清廷终于放弃了“祖宗家法不可更改”的古训,开始构建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国家体制上实行君主立宪;起草门类繁多的部门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创建新的独立的司法机关。晚清的法律借鉴和移植是从学习日本起步的。这些方案大都没来得及真正实施。辛亥革命后,由晚清所开启的法治进程并没有停顿,除君主立宪的政治亻本制被废除外,后继的中华民国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诉法、刑诉法、法院组织法相继颁布,现代司法制度渐次推开。——摘编自侯欣一著《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材料二1997 年中共十五大后,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如合同法使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活动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备。九届全国人大坚持修改原有法律与制定新的法律同等重要,对部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要求的法律及时进行了修订。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各项制度,适应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摘编自李正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法律体系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五大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统编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五十二年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清]吴振械:《养吉斋余录》卷1(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以及东晋后期白籍的变化,结合所学归纳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述清朝赋役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及其原因。19.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年份全国总人口数(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182037724206.518404128127696.718434172428256.818933367127698.219014264541739.8192044715474210.6193146884510610.9193646962528111.2194954167576510.6【注】全国总人口数各家统计不一。笔者截取的原则是,如果某一年有修正后的数字则首取,没有则取最大的估略数字。1820、1840、1843、1893、1901年的全国总人口数取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1920、1931、1936年全国总人口数,参考姜涛前引书,及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以《中国人口史》修订后的数字为准。1949年的数据采自《中国人口年鉴·1985》。——据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演进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