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4051
大小:36.1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5-02-12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调考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2023年元月高三调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更加经典。B.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C.从唐诗宋词抒写的内容来看,唐宋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D.唐宋词为贮存丰厚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使之“固定”了下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因而要了解前人的心态,读他们的诗作是最佳途径。B.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C.读词需要读者澄思渺虑,学会倾听和思考词人的心声,与词人达成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D.读者在读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主动地讲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原作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原作思想意蕴更有广度和深度。3.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A.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切已体察”。B.王国维读李璟《浣溪沙》,选择词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进行鉴赏。C.《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向黛玉讲解读王维《塞上》的体会。D.张溥读书“七录”“七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渴望健康的人[意大利]布扎蒂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麻风病院,一道坚固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四周,兵士们在围墙上放哨巡逻。薄暮时分,麻风病人照例聚集在围城跟前,向态度温和的那些兵士打听消息。“喂,加斯帕尔,”他们问道,“今儿晚上你可瞧见什么?大街上有人吗?你说有一辆马车,噢,那是什么样式的马车?……王宫掌灯了吗?灯塔的火炬点亮了吧?……公爵可已回来?”他们一连几个钟点站在那里喋喋不休地闲扯,丝毫不觉困惫。惟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才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是个骑士,他叫姆塞利东。“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打他病房前经过,问道,“加斯帕尔答应今天晚上给我们讲焰火晚会的盛况,想必十分有趣呢!”“朋友们,”他走近门槛,用一块白亚麻布遮掩着狮子般的丑脸,温柔地说,“我明白,哨兵讲述的趣事逸闻使你们痛楚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这是把你们跟外面那个大千世界,跟健康者的城市联系起来的惟一纽带。是这样吗?”“是的,确实是这样。” “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摆布,永远不再希求离开这里,而我……”“你怎样?……”“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我确信会重获健康,明白吗?我渴望像往常一样健康地离开这里,重返家园。”熙攘的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贾柯莫的老头儿,他是麻风病院资格最老的病人,年纪至少一百一十岁,麻风病折磨他几乎已有一个世纪。他早已没有像样的四肢,脑袋、胳膊、大腿溃烂模糊,身躯就像一根细竹竿,一绺白发粘在脑门上。他和蔼慈爱,聪明睿智,博得所有病人的尊敬。听到姆塞利东的谈话,贾柯莫老头止住脚步,对他说:“姆塞利东,可怜的孩子,我到这儿将近一百年了,走进这个大门的人,从来不曾有谁能活着走出去的。这是麻风病人的命运。不过你将亲眼看到,我们在这里一样能够生活,甚至可以生活得十分快活。”老头儿说完,摇晃了一下那长着美妙白发的脑袋。“不过,”姆塞利东替自己辩护,“我需要恢复健康。我是百万富翁,你倘若登上围墙,就能瞧见我的府邸和它的两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白银圆顶,我的骏马、狼犬、猎人、仆人在等待我。你应该明白,智慧的长者,我需要健康。”“倘若仅仅凭主观的意愿便足以驱逐病魔,事情自然十分简单。”贾柯莫慈祥地微笑。“不,我无须借助于药物,我只是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施恩治愈你的病?我们每个人都在祈求,没有一个夜晚不向上帝表示我们的虔诚,可是谁……”“是的,人人都在祈祷,但跟我的情况完全不同。你们每个晚上去跟哨兵山南海北地胡扯,而我却向上帝千百次祈祷。你们干活,读小说,玩纸牌,几乎跟健康的人一般逍遥自在,而我除去吃饭,喝水和睡觉绝对必需的时间之外,始终心敛意宁地祷告,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贾柯莫,你是富于智慧的长者,会明白这些事儿。”贾柯莫听着这一席话,身躯不停地颤栗,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淌在死灰色的脸皮上。“是的,是的,”老头儿呜咽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也曾专心致志于祈祷上帝……谁晓得我的意念稍一松弛,中断了祈祷,全部心血换得的成果竟然统统毁于一旦……你瞧,我现在被疾病糟蹋成什么模样……”“那么说,”姆塞利东问,“你不相信我……”“我只能说愿上帝保佑你。”老头儿嗫嚅着踉踉跄跄地朝着聚集在围墙前面的人群走去。姆塞利东独自在厢房里打坐,全神贯注地祷告,毫不理会病友们的召唤。两年过去了…… 一天,姆塞利东走出病室,灿烂的阳光迎面照来,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来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他恢复健康了,健康了!”病友们欢欣雀跃,把他当做凯旋的英雄高高举起来。他获得了自由,在守卫的哨兵跟前举行了欢送仪式。随后,贾柯莫老头颠踬着陪送他出院。哨兵检验了证件,用钥匙开启大锁,打开了大门。晨光灿烂,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清新温柔,充满着希望。葱郁茂盛的树林,青翠如茵的草地,鸟儿清脆甜润的啁啾声。远处显现出城市、莹白的塔楼、花园凉台、招展的旗帜,外面有着纷纭扰攘的人群和变幻莫测的世界,有着女人、奢靡、宫殿、阴谋、权势、武力。这是人的王国!贾柯莫惊羡地看到青年人喜形于色,容光焕发。姆塞利东瞧着大好世界的美景,露出欣慰的笑容。但这只是一刹那!骤然间,年轻骑士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你怎么啦?”老头儿觉得姆塞利东是由于过度兴奋而晕眩。哨兵在一旁催促:“快一点儿,青年人,迈开步子走出去,我要关闭大门了。”姆塞利东相反地倒退了一步,用双手捂住面孔:“天哪,多么可怕呀!”“你怎么啦?”贾柯莫重复地问,“觉得不舒服吗?”“简直无法忍受,”姆塞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老头儿问:“告诉我,姆塞利东,你瞧见什么啦?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辉煌的宫殿。对吗,姆塞利东?”“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令人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智慧的老头儿回答,“这是我们的命运,一切全得付出昂贵的代价。你获得了胜利,恢复了健康,现在该你偿付代价了。“偿付代价?为什么?”“你战胜了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使人超凡脱俗。这就是偿付的代价!你最终成了我们的人,姆塞利东!留下来吧,留在我们这些麻风病人中间……喂,哨兵,把大门关上吧,我们回去了。”砰的一声响,哨兵关上了城堡的大门。(有删改)[注]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严重者肢端残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姆塞利东进入麻风病院后,意志坚定,一心希望恢复健康,重返富裕的贵族生活。 B.麻风病人与看守士兵的闲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命运妥协,精神生活的空虚无聊。C.姆塞利东辛苦虔诚的祈祷,一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与其他的麻风病人形成对比。D.姆塞利东最终回到病人们中间,是因为他的目标没有实现,遭到了命运的捉弄与唾弃。7.关于文中贾柯莫老人的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柯莫老人在病人中年纪最长,和蔼慈爱,聪明睿智,是麻风病院的实际领导者。B.姆塞利东的话让老人热泪盈眶,是因为他的话让老人想起昔年与病魔苦斗的惨痛经历。C.贾柯莫老人在小说中既是一个线索人物,也是众多麻风病人中的典型人物。D.文末贾柯莫老人的分析,揭开了事情的真相,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有利于主旨的表达。8.“砰的一声响,哨兵关上了城堡的大门。”结合小说,合理想象姆塞利东接下去在麻风病院的所作所为,并指出这样想象的理由。9.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其寓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庄王喟然叹曰:“吾闻之:其君贤者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毅,恐亡。且世不绝圣,国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忱,恐圣知不在乎身。自惜不肖,思得贤佐,日中忘饭,可谓明君矣。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 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揸,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B.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C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D.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有“不才、不贤”的意思,与“不孝”含义不同,而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的“不肖”含义相同。B.九夷,古代称东方的部族,后成为泛称。在“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中,“九夷”与“五狄”都泛指少数民族。C.太牢,即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它是最高的祭祀等级,高于“少牢”。D.东面,文中表示“在东面”的意思,与《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东向”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晋平公的提问,师旷从致力于博爱、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不被世俗和身边的人束缚、要有远见卓识等方面,高屋建瓴地对人君之道做了回答。B.楚庄王求贤若渴,认为若有贤明的臣子作为老师辅佐自己,就可以称王,而自己没有贤才辅佐,担心走向灭亡,因此忧心不已并发出了感叹。C.越王勾践打败吴王之后,并未骄傲自得、自以为是,而是要求群臣见到自己的过失必须告知,否则将予以处罚,这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位明主。D.齐景公外出狩猎,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水中见到蛇,认为这是不样之兆。而贤臣晏子借机劝谏他要知人、用人、任人,并认为山中见虎、水中见蛇并非不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忧,恐圣知不在乎身。 ②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14.文中列举了许多君王任用人才的故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和任用人才的方法上,这些君王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微之三首(其三)①白居易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B.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D.“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16.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多姿多彩的云,营造了诗意的天空。古人赋予“云”不同的内涵,有时云被染上各种颜色,如《登泰山记》中的“___”,《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有时云具有不同的姿态,如《李凭箜篌引》“___”中云是静态的,《春江花月夜》“___”中云是动态的;有时云又被赋予了比喻义,如《阿房宫赋》用“___”来形容宫女的秀发,《过秦论》用“___”来比喻陈涉起义的形势。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照亮艺术,人民滋养创作。人民是文艺的土壤,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培育,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①的丰沛源泉。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对人民情感的深度决定艺术创作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实践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尊重人民意愿,文艺工作者才能大有作为,文艺创作才能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艺术与人民从来都③,文艺不仅反映着人民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人民。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真心诚意地向人民学习,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A.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B.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C.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D.一部好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存了5256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485G内存的网盘……盘点存下的数据资料时,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①?在学术上,它被称为“数字囤积症”,指的是“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的症状”。相较于日常生活的“囤积癖”,电子囤物似乎更为“无害”——毕竟电子囤物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压缩生活空间,在信息的汪洋里,“电子水滴”永远不嫌多。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有人说,舍不得删除的电子物件,有时候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相册里和爸妈报备回家的微信截图、出地铁站撞见的粉紫色晚霞、甚至同一角度的N张自拍……“虽然多是些无聊的照片,但回看时会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时间大盗,在按下拍摄键的瞬间,窃取了世界的一块碎片,留住了旧时光。”②,电子囤物也是一种为获得安全感的“工具性存储”。“不敢删,删了就怕到时候会用到。”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电子囤物”的原因。 有时,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容易被“吃灰收藏夹”带来的无力感淹没,从而为“数字”所掌控。因此,我们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各句中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退的,四凤也要回家。C.两个穿灰大衫的——宋思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说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D.“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了阿Q对现实的穷困很无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