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21506
大小:33.9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7-13
《浙江省慈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慈溪市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弟”,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1虽然近年来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持续降低,代际同住仍是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居住形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仍有57%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与子女同住,而且大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自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和权威迅速衰落,其在家庭事务决策中逐渐被边缘化,而一味顺从子女意愿、被动接受子女安排却成为老年人的无奈选择。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和老年人参与家庭事务权力的持续衰落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张力。有关于现代化和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论。许多研究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转型,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已日渐式微,父母身份已经“非神圣化”,家庭代际地位已经“失衡”,甚至老年人在家庭中“保姆化”,即老年人承担大多数家务责任而放弃了大部分的决策权。但也有研究认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虽有所削弱,但是社会转型尚未彻底打破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也并不必然导致老年人家庭权力的持续衰落。我们研究发现有半数老年人对除自己开支外的家庭经济决策无权做主。对影响因素的考察进一步发现社会现代化变迁并不必然伴随着老年人家庭权力的持续下降,现代化程度较高地区的老年人在代际同住家庭中的权力反而更有保障。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和东部地区保留了更多传统尊长抑幼的代际家庭规范,而是表明在传统家庭代际规范瓦解之后,现代化程度更高地区的老年人更多受惠于现代化带来的积极因素,如现代化发展在消解传统尊长抑幼规范的同时也引入了尊重个体、平等协商的家庭文化,对于优秀的“尊老”传统家庭文化也在进行创造性转化。(选自张新辉、李建新《现代化变迁与老年人家庭地位演变》,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的有效保证,因为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B.教化权力有一定的强制性,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教化的权力,“出则弟”就是证据。C.教化权力的有效与否和文化是否稳定有关。文化不稳定,社会离乡土性也就远了。D.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是教化权力衰落的根源,老年人很少再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现代化转型时期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相对优势丧失,这是老年人在家庭事务中决策权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B.学者对现代化和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结论,社会转型是否必然导致老年人家庭权力下降,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C.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主要内容是“尊长抑幼”,这与传统的教化权力有密切关系;“尊长抑幼”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受到强烈冲击,但在农村仍然较高程度地保留。D.随着代际同住家庭比例持续降低,主流家庭代际规范会从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父代为主导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夫妻为轴心、子代为主导的模式。3.下列选项中,无法反映乡土社会教化权力的一项是()A.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B.时势造英雄C.不学礼,无以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24.请结合材料二,梳理提高老年人在代际同住家庭中地位的对策。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隔代教养的行列,在含饴弄孙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分析隔代教养的弊端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大家都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地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冻的,收拾碗盖后,就都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温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都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这河边除了停泊有大小船只以外,还有无数形体不一的木筏。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地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3这时节天气太冷,临街那一面铺子里,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军队上的连副、上士、一等兵,商号中的管事,当地的团总、保正、催租吏,以及照例姓滕的船主,洪江的木筏商人,与其他各行各业人物,无所不有。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这些名片却依然将好好地保留下去。除了这些名片,那屋子里是不是还有比它更引人注意的东西呢?提起这些问题时使人心中很激动。我到船头上去眺望了一阵,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像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大约到午夜十二点,水面上却起了另外一种声音。仿佛鼓声,也仿佛汽油船马达转动声,声音慢慢地近了,可是慢慢地又远了。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点声音,以及捕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惑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那点声音使我不得不再从那个业已用被单塞好空蟒的舱门,到船头去搜索它的来源。河面一片红光,古怪声音也就从红光一面掠水面来。原来日里隐藏在大岩下的一些小渔船,在半夜前早已静悄悄地下了拦江网。到了半夜,把一个从船头伸在水面的铁兜,盛上燃着熊熊烈火的油柴,一面用木棒槌有节奏地敲着船舷各处漂去。身在水中见了火光而来与受了柝声吃惊四窜的鱼类,便在这种情形中触了网,成了渔人的俘虏。当地人把这种捕鱼方法叫“赶白”。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作于一九三四年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停船泊岸后看到了临街铺子里烤火的情形和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内心很激动。B.红白名片后面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人感受到相识的不相识的各色湘西人的气息。C.吊脚楼上水手和妇人的画面之所以令‘我’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哀乐是‘我’曾体验过的。D.“我”被这单调的捕鱼声深深吸引的背后,表达的恰恰是作者对历史和被历史单调地复制着的人类生活的一种深刻体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A.文章用一连串流畅的动作描写水手们泊船后烧饭、歇息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作者对水手生活的熟悉,对水手命运际遇的深刻理解。B.文章结尾由渔人捕鱼的画面引发思考,卒章显志,表现了湘西人民与自然抗争的坚韧,从而歌颂了生命之美。C.文中作者怀着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以大量朴素而生动的生活意象来呈现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形象生动,细致饱满。D.文章主要按照空间顺序,以“我”串起各种场面和活动在其中的人物,展现湘西地区特有的生活景象和独异的人生形态。8.如何理解“我”听到小羊的叫声后内心的“忧郁”和“软和”?9.文章对静夜中的声、光进行了反复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社仓。其月二十二日诏曰:“特建农圃,本督耕耘,思俾齐民,既康且富。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开元二年九月,敕:“天下诸州,今年稍熟,谷价全贱,或虑伤农。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籴,不得抑敛。仍交相付领,勿许悬欠。蚕麦时熟,谷米必贵,即令减价出柴。豆谷等堪贮者,熟亦准此。以时出入,务在利人。”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诏:“近年已来,每三年一度,以百姓义仓糙米,远赴京纳,仍勒百姓私出脚钱。自今已后,更不得义仓变造。”(选自《旧唐书》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九,有删减)
5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B.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C.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穡丰羡/则增籴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D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籴/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仓,古代为防灾荒而在州县设置的粮仓,始于唐代;其储备的粮食由百姓和王公交纳,其管理体制、发放形式,历代有所差异。B.《礼经》,古代礼学经典,在汉代是对《礼》的一种别称,常指《仪礼》,为先秦“六经”之一,原经遗失较多,存世有十七篇。C.饥馑,“饥”指五谷收成不好,“馑”指蔬菜缺乏,后来“饥馑”泛指饥荒;“得无饥馑”与“因之以饥馑”两句中“饥馑”意思相同。D.熟,可指谷物的成熟、丰收,与“歉”意思相反;文中“今年稍熟”与“蚕麦时熟”两处的“熟”含义一致,均为“丰收”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德元年设置社仓后又设置了常平监官,是为了调剂天下物资,疏通市场壅滞,平衡市场价格,防止兼并,保障百姓生活。B.置社仓以备凶年,其利明显,因此太宗赞同戴胄和韩仲良关于社仓的建议,但又顾虑不是他所需,易出现横生赋敛的弊病。C.戴胄和韩仲良上奏时都建议,自王公以下及黎民百姓均需按照所垦耕地亩数来交纳粮食,并储存于义仓,以便凶年赈济。D.为不伤农而有利于民,开元年间曾下诏明令,粮食丰收而价贱时应加价收购,且不准拖欠钱款;谷米价格高昂时,应减价出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特建农圃,本督耕耘,思俾齐民,既康且富。(2)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籴,不得抑敛。14.结合文章和现实,简要概括“社仓”意义以及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发定山①
6沈约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②,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③,徘徊望九仙④。【注】①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②兰杜:兰草和杜若。③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④九仙:九类仙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向来就喜欢高山远壑,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跟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达的情感并不完全一致。B.“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对仗工整,幽兰杜若诱人忘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借具有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抒发理想追求。C.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九类仙人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D.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恍如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富有意趣。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山之“奇”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表明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用消极的方式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运用叠词,表现春景的美好和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什么叫作不简单,什么叫作不容易,就是要长时期甚至用几十年的时间①地做好一件事情,这就是不简单,就是不容易。”全国劳动模范周家荣动情地说。要②而不能好高骛远,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周家荣等先进模范们用拼搏奋斗实现人生梦想,以爱岗敬业弘扬劳动精神。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通过劳动实现美好生活难以③,要求广大劳动者们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劳动者素质决定国家、民族的蓬勃发展,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必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广大劳动者应该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成就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论述了劳动的重要意义,鲜明有力,请简要赏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①______,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成立创业园、搭建创业平台到回应返乡创业人员的具体诉求,各地出台了各类支持政策;从在项目落地、资金筹措、精细服务、技术护航等方面提供保障到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各地政府想尽各种办法让农村环境吸引人、留住人……事实证明,②______,才能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也需要看到,③______。从城市来到乡村打拼,广大创业青年们面临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从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到田垄阡陌、鸟语虫鸣的环境变化;不少农业及相关的创业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怎样打开局面、突破瓶颈、打造品牌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量。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机会。在这场乡村与返乡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共同绘就乡村美好图景。21.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加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
8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振兴,关键靠人”。C.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村。D.乡村振兴要在硬件、软件上下功夫,“硬件”即基础设施等,“软件”即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世间的奢侈,并不止于对物质的追求。明人陆绍珩谓: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便是享世间清福者。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