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一期末检测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古埃及王国时期,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缀上“拉”的名字。这反映了古埃及()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B.宣扬君主至上权威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D.王权进一步被神化【答案】D【解析】【详解】古埃及国王被说成是太阳神的儿子,这是对王权进行神化的表现,D项正确;“开始”的说法无法体现,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是从此时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王权被神化,但无法体现君主至上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的特点,没有涉及官僚机构是否庞大,排除C项。故选D项。2.10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罗马教皇和罗马皇帝出现矛盾,皇帝去向教皇忏悔,这时教权强于皇权,可知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1世纪罗马存在罗马皇帝,世俗权力并没有被取代,排除A项;材料同时存在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但实质并不是两者的长期并存,排除B项;材料与神权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C.宣告了工人阶级历史使命
1D.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武器”指的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从而推翻了封建制度。但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故D选项正确;材料“置自身于死地”,可推知材料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C选项错误。4.“牛顿是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可以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由此….这么科学已无数次地为牛顿自己和他以后的人所证实”。爱因斯坦赞赏经典力学体系,是因为它A.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B.启迪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批判运动C.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和思考方式D.系统合理完成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大综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牛顿是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可以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这么科学已无数次地为牛顿自己和他以后的人所证实”来看,爱因斯坦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系统的完成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大综合。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排除;B项材料与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批判运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牛顿经典力学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和思考方式,排除。5.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A.两类国家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
2根据材料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国际贸易额增加,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表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选项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市场中,各国之间联系的密切而非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讯工具的推广,排除D。6.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项;《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项。故选D项。7.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言称,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如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女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看作“社会民主的基本价值”之一。但是,到了70、80年代,法国工人失业人数一度高得惊人。这一变化说明了A.单纯的社会救助无法适应新形势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常动荡不定C.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亟待调整D.福利国家制度没有缓和劳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后法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国有化,完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法国私有化浪潮兴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显现,需要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主题并非阐述社会救助的影响,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38.下表为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出时间1928年1930年1932年纳粹党党员10.8万35万85万国会议席12107230国会名次921A.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B.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C.纳粹党使德国摆脱困境D德国民主制度日益健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德国纳粹党的人数从1928年的10.8万人到1932年的85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粹党的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主要宣扬民族主义、纳粹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因此在大萧条时期赢得了很多狂热分子的支持,A选项符合题意。国会长期受到纳粹党控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纳粹党使德国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C选项排除。纳粹党上台是德国民主政治不健全的产物,D选项排除。9.如图是某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被红海隔开。人居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它能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该图可知,绕过非洲也能到达东方,该地图
4A.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B.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C.是地圆学说在世界盛行的体现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答案】A【解析】【详解】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地圆学说”就开始盛行,并且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之一,因此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A选项正确,故选择A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中的世界地图是平面的,不是“地圆说”,故排除C选项;地图中并没有画出美洲、澳洲等地,并不能全面描述世界面貌,故排除D选项。10.由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平均经济增长率(%)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韩国5.656.447.439.6新加坡1.611.571.312.046.6中国香港6.015.795.935.986.9中国台湾6.306.65.87.67.9
5A.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C.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D.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当时的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相对较少,说明民众分享经济成果有限,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A正确;B与材料所述相反;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福利的覆盖面问题,C不正确;D说法不准确,以偏概全,比较片面。11.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份材料有倾向性地将经济学家划为四类,说明当时决策层尚未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亟待突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经济学家对于计划与市场存在不同看法,说明照搬西方市场经济并未成为共识;C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各种贸易壁垒,形成一种“无国界经济”和全球化的贸易,这就使得主权国家的“经济国界”弹性越来越大,“行政国界”的作用越来越模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向全球性市场开放其经济的压力和发展机遇,越来越难以依靠关税和配额限制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这说明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主权面临严重挑战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6D.市场力量的全球扩张制约国家权力边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越来越难以依靠关税和配额限制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进行推理得出,发展中国家面对“无国界经济”和全球化贸易,不能依靠“关税和配额限制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那么需要依靠什么?显然还是需要依靠市场,“无国界经济”和全球化贸易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故答案为D项。A项,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的表述与材料中“要求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各种贸易壁垒”不符,排除;B项,“无国界经济”的渐趋形成并不能说明“国家主权面临严重挑战”,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向全球性市场开放其经济的压力和发展机遇,越来越难以依靠关税和配额限制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13.下图为《笨拙》画报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漫画。这反映了造成当地局势紧张的主要因素是A.巴尔干本地区的民族和领土纷争B.欧洲大国企图压制地区冲突矛盾C.欧洲大国的插手干预D.此地优越的地理位置【答案】C【解析】【详解】
7本题考查一战的背景。漫画反映了欧洲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体现了欧洲大国的插手干预,故C正确;漫画主旨并不是说明巴尔干本地区的民族和领土纷争,故A排除;漫画反映的是欧洲大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插手,而不是压制地区冲突矛盾,故B排除;漫画没有涉及此地优越的地理位置,故D排除。14.周恩来1920年赴欧留学之初,便在撰写的第一篇旅欧通信中写道:“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他因此质问:“然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材料反映了一战带给人类社会的哪些影响?①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一战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③反战运动、和平主义思潮高涨④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可以得出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他因此质问:‘然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可以看出一战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一战后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故①②④正确,答案为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出现反战运动、和平主义思潮高涨,故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A、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5.以战胜者姿态入主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将其扈从制度带进了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系中。所谓扈从制起源于原始社会,部落头领带领亲兵征战,亲兵对部落头领具有相应的义务。以此为基础,西欧古代社会出现了封君封臣制度,这说明了A.历史具有延续性B.封君封臣制度是落后社会生产力产物C.扈从制度直接转化为封君封臣制度D.日耳曼人的高度适应性【答案】A【解析】【详解】
8题干反映了以战胜者姿态入主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将其扈从制度带进了欧洲文明体系,推动西欧古代社会出现了封君封臣制度,这说明西欧古代的封君封臣制度延续和发展了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日耳曼人扈从制,表明历史具有延续性,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与日耳曼人扈从制度之间的关联,并没有说明封君封臣制度是落后生产力的产物,B排除;题干说明以日耳曼人扈从制度为基础出现了封君封臣制度,并没有说扈从制度直接转化为封君封臣制度,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日耳曼人将其扈从制度带进了欧洲文明体系,而不是反映日耳曼人对欧洲传统文明的传承。因此也不能说明日耳曼人的高度适应性,D排除。故选A。16.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态度,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肯定和拥护到80年代越来越多人的否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急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反映,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修改宪法,故A错误;材料没有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但他们所崇尚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的来自于神的天赋的理性,而在于更多地接近感官和经验现象。他们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再沉迷于思想的领域,而是纯粹现实和世俗化了。——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9(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解析】【详解】(1)特点:从材料“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可知持续时间长;从材料“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可知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从材料“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2)原因:从材料“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可得出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经济,科学等方面对启蒙的影响。即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相对于文艺复兴方面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1873年),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德国:1834年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加入该同盟的有18个邦,2300万人口。英法:1860年签订《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进口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则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产品的进口关税。英普: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经济风暴的另一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期确立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并分析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1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措施”“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的依据。【答案】(1)准则: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步取消关税保护。影响: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依据: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政治上,为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民主国家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据材料“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得出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据材料“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得出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步取消关税保护。影响:从对世界经济交流的影响分析,得出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分析,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从经济角度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从政治层面分析,得出为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民主国家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材料二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1(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分析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学者指责苏联挑起冷战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变化:从同盟走向对抗。原因:美国领导人对苏联的猜疑和误解。(2)依据:苏联在东欧扩张领土。措施: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推行杜鲁门主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苏)。据材料“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得出从同盟走向对抗。原因:据材料“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得出美国领导人对苏联的猜疑和误解。【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苏)。据材料“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得出苏联在东欧扩张领土。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成立北约;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这个时髦的字眼风靡一时,所到之处无坚不摧,几乎任何一件事都与其休戚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渗透和加强,在全球范围内正掀起一股强大的文化冲击波,一个国家,只要不是闭关锁国,她就不可能不受异文化的影响。全球化与其说是用同一代替差异,还不如说是为空间和地域的新型互动、全球与本地的崭新联系提供了机会。世界各地的人们之所以吃肯德基、麦当劳,是由于这种卫生、便捷的快餐方式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便有了市场。人类文化的演变,不是一时“西化”一时“东化”,而是取人之长,补我之短,较低的文化进步到较高的文化是单元文化发展到多元文化的聚合和汇流。——摘编自袁铭《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现象》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答案】看法: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2评析: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使任何国家不得不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下的异域文化影响,并非是文化的同化,而是本土文化在与异域文化空间互动上的多元化发展;如材料中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在传入世界其他国家后,无不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多元化。总之,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本土文化对异域新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促进了本土从单元文化向多元文化的发展。(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详解】此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作为开放型试题,首先从材料信息中提取出个能够详细说明的看法如“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结合所学进行说明,最后加上总结性的评论。说明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说理充分,使答案完整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