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479742
大小:32.9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7-06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春广安二中高2022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次、智学网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C.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D.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2.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3.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③元朝设宣政院④清朝设伊犁将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有学者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A.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冲击5.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交子的出现B.城市中出现了“瓦子”C.高产作物的引进D.制瓷业发达6.
1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7.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8.明清时期,商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包括()①大批工商业市镇涌现②纸币开始出现③民间对外贸易被禁止④大商人群体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通商口岸传教权10.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目的B.使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将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11.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区分了A.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B.半殖民地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C.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D.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2.胡适曾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据此推断,在胡适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文化转型B.学习西方C.弘扬传统D.思想解放
213.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①《建党伟业》②《长征》③《建军大业》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⑤《百团大战》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C.①③②④⑤D.①②③⑤④14.“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15.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将之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8年8月,国民政府为了阻止通货膨胀继续恶化,宣布停用法币,进行金圆券改革,冻结全国物价。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国共双方态势发展变化明显B.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崩溃C.国民党赢得城市居民的支持D.共产党即将取得革命胜利16.毛泽东指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积极的……一时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以下史实能支持这一说法的有()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徐州会战④百团大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7.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有①三大改造②土地改革③稳定物价④抗美援朝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宣言。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都郑重地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外交活动()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环境②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实践④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的体现
3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C.扫除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最大障碍D.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B.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D.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21.以下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阶段性事件,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社会分工出现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③阶级和国家产生④私有制产生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22.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持枪的战士》、《刮汗污的运动家》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据此可知,古希腊()A.注重提升公民艺术素养B.开创人类体育竞技的先河C.雕塑水平领先世界D.追求完美的体格和人格23.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状况。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A.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B.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C.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D.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24.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其特点包括①政治分裂割据②经济为庄园制③教会地位显赫④王权至高无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5.《金融的逻辑》一书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以上现象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A.海上贸易频繁
4B.商品价格上涨C.经营方式变革D.商路中心转移26.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A.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B.扩大资本原始积累C.推动世界联系加强D.提升本国国际地位27.“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法国,率先开花结果在美洲。”这句话描述的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28.尽管欧美国家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其中符合“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是A.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B.议会掌握立法权C.通过革命和改革制定宪法D.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主要包括①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国普遍建立③马、恩长期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④欧洲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0.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影响来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1.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深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和鼓舞,因为它们在运动的目的上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A.反抗英国B.反抗殖民压迫C.反对封建统治D.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32.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有助于形成全面、客观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个体系①促进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②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③推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④改变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状态
5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33题20分,34题20分,35题12分。共52分)33.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出现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34.材料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成果时间发明人国家飞梭1733凯伊(织工)英国珍妮纺纱机1765哈格里夫斯(织工)
6英国水力纺纱机1769阿克莱特(理发师)英国骡机1779克隆普顿(纺纱工)美国复式蒸汽机1782瓦特(工程师)英国水力织布机1785卡特莱特(工程师)英国蒸汽机轮船(汽船)1807富尔顿(工程师)美国蒸汽机车1814史蒂芬孙(矿工)英国发电机1866西门子(工程师)德国电动机1870格拉姆(发明家)比利时电话1876贝尔(发明家)美国汽车1885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家)德国柴油机1887狄塞尔(工程师)德国飞机1903莱特兄弟(科学家)美国
7材料二 1821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开始运行;铁路线的扩建使工业获得了新的动力。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开始了,英国走上了世界第一工业国的道路。很多小农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卖掉,和奴仆和使女一样涌入城市。例如曼彻斯特,1760~1830年,居民从17000人增加到了180000人,变成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很多人很难或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情况,从而产生了失业和社会灾难。法国学者亚历克西托克维尔访问曼彻斯特后写道:“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野兽。”——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著《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1)从成果看,你觉得工业革命该如何分期?分期的依据是什么?(2)依据上表及所学知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3)假定举办一次博览会,展示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的重大发明。在博览会上,参观者要投票产生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奖,你会把票投给谁?请说明理由。(4)据材料二及所学,你如何理解“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野兽”?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类文明史开创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类进化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开始就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文明多样性。进一步说,人类正是在多样性的竞争和融合中取得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从现实来说,正是有了文明多样性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摘编自吴兴唐《文明多样性刍议》以“文明多样性”为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