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襄阳市一中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当时这些主张( )A.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B.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C.培育了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D.体现了崇德向善的积极社会风尚2.据文献和西汉墓壁画像等考古资料可知,耦犁的犁铧较大,有犁辕、犁壁等装置,由二牛牵引,三人操作,一人牵牛把握方向,一人掌犁辕调节深浅,一人扶犁。后来经过改进,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这反映出当时( )A.农学知识比较丰富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农耕区域逐渐扩大D.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3.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4.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5.明代为了怀柔外国,多不向外商征税。但到明代中期,来贡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少,入贡各国又不守贡制,往往夹带私物。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怀柔政策,对进口货物,均实行严厉的抽分(一种商税),随着外商来华人数的增加,后来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制——舶税。这说明明朝( )A.外贸政策逐渐趋向正常化B.朝贡贸易开始衰落C.外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D.严格限制贸易规模6.1887年,刘铭传上奏道:“台湾四面皆海,防不胜防……新竹,彰化一带,海口分歧,万难遍布军队……如遇海疆有事,敌船以旱队猝登,隔绝南北声气,内外夹击,危迫将不忍言。若修铁路既成,调兵极便,何处有警,瞬息长驱。”据此可知,刘铭传( )A.敦促清政府在台湾建省B.意识到台湾面临日本窥伺C.呼吁政府加强海军建设D.主张兴办铁路以巩固国防7.晚清《大公报》所刊载的一则西医广告中写到:“
1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宣传拓展医疗业务B.传播西医基础理论C.普及公共卫生知识D.改变人们生活方式8.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表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C.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9.20世纪80年代,学者费孝通总结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兴办家庭工厂生产小商品、供销全国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当时( )A.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原则B.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走出去”战略得以实施10.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这直接反映了( )A.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机11.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于( )A.生产方式B.文化传统C.宗教信仰D.文明交融12.“拜占庭拥有强大的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行掠者,威慑沿海国家……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A.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B.维持了罗马帝国的强大C.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D.削弱了地中海沿岸小国13.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的选项正确的是(单位:百万)( )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1650年10011221003305451750年1401112954797281850年26626332957491171
21900年401816361209371608A.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B.美洲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原因之一C.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D.世界上族群混合的现象成为时代的主流14.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15.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这种现象( )A.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B.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C.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D.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16.下图是创作于1935年的一幅美国漫画《人民的声音》(漫画中间为“特洛伊木马”)该漫画揭示了( )A.罗斯福新政助推总统权力膨胀B.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发生变动C.经济大危机动摇了美国代议制D.民众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满二、非选择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以前人口增长缓慢,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如果说,各类耕地的开垦,例如淤田、沙田、潮田、山田、圩田、围田、湖田等的出现,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那么,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便是更为重要的内涵式发展。——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3虽然宋朝比前代繁荣,但在开国100年后也遇到了历史循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题。……人口增长是造成这种衰退的一个原因。在农业国家里,人口增长可以增加赋税,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与粮食生产失去平衡,结果要养活的人口越多,赋税的盈余也就越少。……人口增多,意味着农庄缩小和土地的过度耕种,结果小农纷纷破产或者沦为地主的雇农。地主虽然在理论上亦和农民交纳同样的赋税,但他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官府的关系免交或少交赋税,这样地主手中的财产越积越多,而国库收入却越来越少。——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人口进入峰值阶段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人口问题的历史启示。(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医学界并无明显的中西医界限,中西医之间表面上相安无事,然而,由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倍感中医地位受到威胁,起而反击。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追随废除汉医、全盘西化的道路,留日归来中国学人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废弃中医的骨干力量。民国伊始,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曾两次掀起巨大的“消灭中医”“废止中医”的巨浪,出现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医之争。——摘编自郝先中《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材料二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医废除之争,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医学界的二元格局。中医界虽然屡屡遭到打压,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西医虽然把持国家卫生行政且拥有中医无法比拟的学术地位,但也无法让中医全军覆没。这次斗争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又为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其留下的影响是永恒的,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其一,抗争与发展是近代中医药界两大主线,抗争中建立了团结,改变了原来中医界的内部关系和职业精神;其二,废止中医之争促发了中医界的紧迫感,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医界不得不谋求自身的革新与改良,自觉进行科学化的尝试,逐渐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或许可以说,废止风波最终为中医药界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的胜利。——摘编自部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西医之争的社会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医之争的影响。(6分)
419.(14分)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美国的工业化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少干预资源配置,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主要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夺和剥削印第安人而完成。在英国的基础上,美国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创立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材料二我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把工业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我国充分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并且也始终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同时注意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教训,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且努力追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将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称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对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可以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称为世界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李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工业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些方面,并概括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8分)
5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文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就性质而言,她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内容而言,她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并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就学术流派而言,她是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杂家等在内的诸子百家分途发展而又相互碰撞交流吸收的结果;就时代性而言,她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彰显时代精神的产物;就价值取向而言,她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导向,蕴涵团结统一、贵和尚中、守成创新、以人为本的一整套价值理念的整合。——摘编自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一个角度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拟定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6襄阳市一中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DCADADC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ABABA1.【答案】B【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虽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都主张重视贤能,进而掀起诸侯重用人才并引发革故鼎新的大变革,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家国情怀主要是指人民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但材料体现的是重视贤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指在困难面前积极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但材料体现的是重视贤能,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崇德向善是指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与人为善的社会风气,但材料体现的是重视贤能,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可知耕作法出现进步,说明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故选D项;材料只有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说明是不是农业知识进行的指导,无法说明农学知识的丰富,排除A项;耕犁变化反映的是农具的进步,说明生产力在进步,而小农经济强调农业生产组织,且在西汉时期,小农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能称为成熟,排除B项;材料只提供了生产技术的变化,并没有说明农耕区域的大小,排除C项。3.【答案】D【解析】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的变化,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D项;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排除A项;汉代没有均田制,排除B项;材料是国内物种交流而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选C项;“制天命”属于利用自然,与道德修养和“理”关系不大,排除A项;“天人感应”强调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并没有激发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排除B项;“致良知”强调人的内心感受,与天地自然无关,排除D项。5.【答案】A【解析】由材料“多不向外商征税”、“后来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制——舶税”可知从最开始怀柔外国,不向外商征税,到制定详备的进口税制,说明在对外交往中,明朝政府逐渐关注经济利益,外贸政策逐渐趋向正常化,故选A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怀柔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后期重视经济利益,排除C项;明中后期外商来华人数增加,说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6.【答案】D【解析】
7据材料“若修铁路既成,调兵极便,何处有警,瞬息长驱”可知刘铭传认为修建铁路可以迅速调兵,有效组织兵力应对外敌对台湾的侵略,故选D项;材料中刘铭传主要从国防建设的需要论证修筑铁路的重要性,而不是台湾的政治意义和战略地位,排除A项;刘铭传所强调的“海疆有事”主要针对欧美列强的侵略,排除B项;“若修铁路既成……”说明刘铭传主要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加强铁路建设,排除C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可知,此广告是宣传牙齿保养的重要性,其意在宣传拓展医疗业务,故选A项;材料仅宣传了牙齿保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西医的其他方面,排除B项;材料广告是宣传牙齿保养的重要性,而非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排除C项;材料仅是广告词,不能说明这一广告带来的效果,排除D项。8.【答案】D【解析】“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可见这种宣传依然是旧的思想体系,希望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找出依据,故选D项;“1919年夏开始”此时中共尚未成立,排除A项;“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种个例无法说明其思想的主流性,排除B项;“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种情况属于用中国传统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故选C项;据材料“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是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走出去”的战略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提升,已高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说明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故选B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包含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且“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机表现在中医药的治疗水平长足进步、众多中医院与中医院校的设立、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于水的认知不同,如洪水会给苏美尔地区带来破坏,因此他们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而古埃及人会在洪水退去后利用肥沃的土壤进行农业活动而获得丰收,因此他们认为洪水之神是带来快乐和善良的神。所以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表达的是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与文化传统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他们各自形成的认知,与“文明交融”无关,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关键信息的提炼把握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迁移调动能力。拜占庭帝国强大的地中海舰队打击海上行掠者,从而有效地维护了传统商路的秩序,保护了商路的畅通,故选A项。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不复存在,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取代拜占庭帝国,对传统商路进行掠夺性抢劫,迫使传统商路中断,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的行为推动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商贸活动,并没有涉及到削弱地中海沿岸小国的信息,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世界人口变化状况的表格信息可知世界总人口处于增长状态,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数量的额增加,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黑奴贸易,非洲1750年比1650年人口减少,排除A项;宗教改革发生在欧洲,但1850年欧洲人口增长较快,并没有减缓,排除C项;近代以来,世界上族群混合的现象在不少地区都有,但不能因此说成为时代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可知工业革命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时间观念和效益理念,故选A项;工业革命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排除B项;工厂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的工业生产,排除C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劳动者对机械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可知,快餐方便快捷,能满足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故选B项;快餐讲究方便快捷,但其高热量、高糖分的特点决定了快餐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排除A项;垄断组织是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控股、协议、持股等方式建立的组织,快餐店不属于垄断组织,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图片信息,在“美国宪法”的门前竖立着“新政暴君”在内的特洛伊木马,实际上暗指罗斯福新政时期强化了总统的行政权,以此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总统的行政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宪法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破坏三权分立体制,排除B项;增强总统行政权也是为了提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并未改变民主选举的方式,不会影响代议制的形式,排除C项;漫画主要表达的是人们对总统行政权扩张的担忧,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恢复经济和稳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4分)(1)原因:澶渊之盟、庆历议和后,社会相对安定;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水稻种植面积﹑种植地区扩大,粮食产量增加;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取得进步。(8分)(2)启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有利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不足均会制约经济发展;社会健全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6分)【解析】(1)据材料一“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可知,水稻种植面积﹑种植地区扩大,粮食产量增加;据材料一“各类耕地的开垦,例如淤田、沙田、潮田、山田、圩田、围田、湖田等的出现”可知,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据材料一“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可知,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取得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庆历议和后,社会相对安定。
9(2)据材料一“到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人口进入峰值阶段.......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可知,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据材料二“人口增长可以增加赋税,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与粮食生产失去平衡......”可知,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不足则会制约经济发展,故社会健全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等。18.【答案】(12分)(1)西学东渐对中医的冲击;民国政府以西医为本的国家卫生政策的影响;留学生的推动。(一点2分,三点6分)(2)影响:加强了中医界的团结;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一点2分,三点6分)解析:(1)根据“由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倍感中医地位受到威胁,起而反击”得出西学东渐对中医的冲击;根据“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得出民国政府以西医为本的国家卫生政策的影响;根据“留日归来中国学人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废弃中医的骨干力量”得出留学生的推动。(2)影响:根据“其一,抗争与发展是近代中医药界两大主线,抗争中建立了团结,改变了原来中医界的内部关系和职业精神;其二,废止中医之争促发了中医界的紧迫感,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医界不得不谋求自身的革新与改良,自觉进行科学化的尝试,逐渐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得出加强了中医界的团结;推动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19.【答案】(14分)(1)特点:美国的工业化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将追求利润作为最终目标,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依靠市场;通过对国内外进行掠夺的方式获取工业化建设的所需资本;进行生产方式创新推动工业化发展;注重开展技术革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先污染、后治理、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使用方式。(任答3点6分)(2)“新”的表现:中国的工业化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尊重他国利益并且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重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2点4分)重大意义:推动现代工业化体系全面建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世界工业化道路发展,为他国提供有益借鉴。(2点4分)20.【答案】(12分)示例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2分)
10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多融入中华文化。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实现本土化,一方面与儒、道融合,促进宋明理学产生,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合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正是因为这些融合,使得中华文化更具生命力。(8分)强大的包容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和凝聚力。(2分)示例二: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2分)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学、墨家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在强调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要肩负起家国责任;理学家张载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儒家家国责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将个人私欲和情感置于国家人民利益之后,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明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8分)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也是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强大力量。(2分)示例三:中华文化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发展。(2分)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随着时代需求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儒学主张仁政、民本,当时未受到重视;汉代董仲舒在吸收法、道、阴阳各派的基础上,创立新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的需求,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魏晋以来,儒学发展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宋明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并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使儒学日益思辨化、世俗化;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批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8分)中华文化根据时代需求内涵不断丰富,在守正创新中得到发展。(2分)【解析】示例一:根据“就内容而言,她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并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可得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多融入中华文化。根据“她是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杂家等在内的诸子百家分途发展而又相互碰撞交流吸收的结果”可得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实现本土化,一方面与儒、道融合,促进宋明理学产生,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最后总结可得,强大的包容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和凝聚力。
11示例二:根据“就价值取向而言,她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导向,蕴涵团结统一、贵和尚中、守成创新、以人为本的一整套价值理念的整合”可得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和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由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学、墨家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归纳为中华文化强调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要肩负起家国责任;如理学家张载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得儒家思想家对家国责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强调将个人私欲和情感置于国家人民利益之后,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明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有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最后总结可得,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也是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强大力量。示例三:根据“就时代性而言,她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彰显时代精神的产物”,可得中华文化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发展。根据所学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得出,孔孟儒学主张仁政、民本,当时未受到重视,而秦时焚书坑儒;到汉代董仲舒在吸收法、道、阴阳各派的基础上,创立新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的需求,可归纳为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由魏晋以来,儒学发展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宋明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并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可归纳为儒学日益思辨化、世俗化;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批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最后总结可得,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随着时代需求不断发展,中华文化根据时代需求内涵不断丰富,在守正创新中得到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