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142899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3-08-11
《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A级——合格考达标练1.安车是西汉时期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这主要与下列哪一政策的推行有关( )A.与民休息 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郡国并行解析:选A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强盛,故选A项;盐铁官营指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排除B项;均输平准指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排除C项;郡国并行指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排除D项。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此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A.长期维系了西汉王朝的统治B.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据材料可以看出新朝代采取了郡县与封国并存的“斑马式”地方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解决统治区域过大难以全部直接管控的现实问题,据所学可知,这是吸取了秦朝统治出现危机时无地区势力拱卫王室的教训,故选B项。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C.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解析:选B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出现,说明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的影响非常明显,故选B项;豪强地主势力得到发展并不等同于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与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世仕州郡”等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表现,无法据此推知其对皇权的制约程度,排除D项。4.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没落B.君主专制的强化3
1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D.豪强地主的发展解析:选B 据材料内容可知皇帝利用宦官来实现政权的转移,宦官作为内侍受到皇帝的直接控制,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皇帝直接控制宦官,宦官专权即体现皇权专制,排除A项;材料“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说明宦官是皇帝集权的“工具”,排除C项;宦官专权属于中央权力斗争,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D项。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A.《史记》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高祖约三千年历史B.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采集北方民歌修改而成C.《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D.《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的专著解析:选C 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故选C项;《史记》记载的是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而非汉高祖,排除A项;《上林赋》是一篇汉赋,而非北方民歌,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著作,而非汉代,排除D项。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秦汉官制具有如下特点:(1)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2)君权空前提高;(3)由官制简略到机构庞大;(4)宗法制发展;(5)政府插手经济管理;(6)管理民族事务专官的出现;(7)官俸、官服、官印有明确规定,等级森严;(8)官员选拔、考核制度的确立。——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根据材料,任选秦汉官制的三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依据。解析:第一小问,根据题干中的设问可知,在材料中任选三个即可,如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君权空前提高;政府插手经济管理。第二小问,在作答本题目时,史实一定要紧扣上面所列的三个特点;当然除去以上三个特点之外,其余的特点也可以选择,但是在作答历史依据时,一定要紧扣特点,并且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史实即可。答案:特点: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君权空前提高;政府插手经济管理。说明: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改变了过去分封制下诸侯国各自为政的状况,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汉武帝时期,设立了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国家插手经营商业贸易。(历史依据不必面面俱到,能说明特点即可)B级——等级考高分练1.据统计,汉武帝在位的54年间,先后经历了13位丞相辅政。在13位丞相中,有人是皇亲,有人原是布衣,他们中有5位被处死,6位被罢免。这一现象表明( )A.西汉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B.汉武帝力图削夺丞相权力C.皇权与相权完全融为一体3
2D.丞相位高权重局面被颠覆解析:选B “他们中有5位被处死,6位被罢免”说明汉武帝在位时力图削弱丞相权力,故选B项;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完全融为一体”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发生在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排除。2.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改善B.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D.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解析:选D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都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即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故选D项;A、C两项属于现象而非本质,均排除;两汉时期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并未出现南移的趋势,排除B项。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材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材料三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设置中朝的做法和目的。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别从选拔、任用、职责等方面说明汉武帝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第(2)问第一小问,要根据“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等关键信息进行说明;第二小问,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角度分析。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做法: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