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067025
大小:56.2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6-14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分层练01 第一单元课内知识基础练(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专题01第一单元课内知识基础练【语言基础练】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火势蔓延漫江碧透轻歌慢舞漫无边际B.苍茫大地沧海桑田沧海一粟苍天在上C.意气风发意正词严义形于色义不容辞D.嘻笑怒骂嬉皮笑脸喜笑颜开喜怒无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本题中,A项,“轻歌慢舞”的“慢”应为“曼”,“轻歌曼舞”意思是“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B项正确;C项,“意正词严”的“意”应为“义”,“义正词严”意思是“理由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D项,“嘻笑怒骂”的“嘻”应为“嬉”,“嬉笑怒骂”意思是“比喻不论什么题材或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故选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她五官匀称秀丽,眼稍嫌小,但_________,仍是一张美丽的脸蛋儿。②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不多,大多数人是_________,各有短长。③这件事的真相还不清楚,你先别_________。④心中没有戒律,说话就__________,做事就无法无天。A.瑕瑜互见瑕不掩瑜信口雌黄信口开河B.瑕不掩瑜瑕瑜互见信口雌黄信口开河C.瑕不掩瑜瑕瑜互见信口开河信口雌黄D.瑕瑜互见瑕不掩瑜信口开河信口雌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多于缺点。“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表示客观的评价,比喻优点、缺点都有。第一句指“眼稍嫌小”这一缺点,掩盖不了“仍是一张美丽的脸蛋儿”的有点。故用“瑕不掩瑜”。第二句指“各有短长”,优缺点都有,故用“瑕瑜互见”。故排除AD。“信口开河”指随口乱说一气;“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两者都指随口乱说,都含贬义。“信口雌黄”侧重不顾事实。如:铁证如山,岂容你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侧重缺乏根据。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怎么能信口开河?第三句指“真相还不清楚”,不能不顾事实乱说,故用“信口雌黄”。第四句指“心中没有戒律”而随口乱说,故用“信口开河”。故排除CD。故选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B.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C.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受尊重的导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应为“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B项,不合逻辑,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强加因果。D项,“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生”。故选C。4.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C.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D.涂鸦之作,不值先生一哂,如蒙赐正,不胜感激!【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A项,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小李称自己,使用不当。B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不能用于“我”。C项,敝:谦辞,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可把“敝校”改为“母校”。“躬临”多用于贵宾,用于自己则显得不谦逊。故选D。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长沙”是题目,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地点。B.《百合花》是茹志鹃晚期的代表作,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C.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等。D.《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百合花》是茹志鹃晚期的代表作”错误,应是“早期”代表作。故选B。【课内阅读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2.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1.B2.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B项,“‘碧’与‘流’的动静结合”赏析有误。应是“碧”与“争”的动静结合。故选B。2.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2.“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简要赏析这句诗。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答案】1.一个巨人的形象。分析: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要不断的毁坏旧世界、旧文化、旧事物,不断的创造新世界、新文化、新事物。2.“太平洋”是这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达,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1)丰富而大胆的想象。(2)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明确形象的属性,分析人物的情绪、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然后具体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巨人是一个力量强大的想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句欢呼巨人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1)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巨人的形象,又通过展示巨人站在地球边上见、闻、感的描写,表现出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将太平洋拟人化。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2.“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3.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答案】1.(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2.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3.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意象深刻内涵的能力。本诗“红烛”象征诗人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而“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由此可见,二者不仅有颜色(红色)上的相似点,而且具有精神上的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相似点。另外,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的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同时,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本题:“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这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所以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四、阅读下面《哦,香雪》节选,回答文后问题。①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②对了,今晚台儿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对了,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④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⑤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只听见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鸣叫,松散、柔软的荒草抚弄着她的裤脚。小辫叫风吹散了,她停下来把它们编好。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的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当她们也看清对面的香雪时,忽然都停住了脚步。⑥香雪猜出她们在等待,她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⑦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⑧哦,香雪!香雪!1.第①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只有十七岁的香雪要独自走三十里的夜路,是什么让她不再害怕了?为什么不再害怕了?3.“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和她们共同欢呼着”中“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4.据节选部分,概括主人公香雪的形象。【答案】1.写出了香雪由害怕转为自豪无畏的过程。由于有了自己心爱的铅笔盒,她感到很满足,也自信了不少,所以看到周围的群山、树木、月亮竟是那么美好,一切景物皆随她的心情变得异常美妙起来。她幻想着台儿沟的未来也一定是美好的,将来会是富裕的。2.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和信心使她不再害怕了。因为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香雪拥有了铅笔盒就等于拥有了文化知识,这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和勇气。3.“被感动得战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呼唤文明时代的到来。4.主人公香雪是个纯真善良、自尊自爱、执着追求新生活的美丽少女的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环境描写一般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等。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是: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这段景物描写描绘了月光、大山的风等意象,从“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这些比喻句看出香雪已经不再害怕,情随“景”迁,她的心情也为之欢快起来。而且这段文字寄托了主人公对“台儿沟”未来的美好祝愿。总之,从人物的心情烘托,情感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文章这样写道“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从中可以看出因为香雪有了铅笔盒,这个铅笔盒是知识、文化的象征,有了知识文化就可以改变落后的面貌,所以她内心是雀跃的不再害怕,即便是走三十里山路。是铅笔盒给了信心和勇气,更给了她对未来的希冀和渴望。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妙处),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本题要求回答“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和她们共同欢呼着”中“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做这个题的关键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把握。这些语句的主体是“山谷”“古老的群山”,它们发出人一样的“呐喊”“被感动得战栗”等地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上也有双关。既指声音在山谷回响,更指文明开化、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使古老封闭的大山有了变化,将会拥抱崭新的现代文明。新鲜的时代气息进入大山深处的“台儿沟”,将改变当地的人们的生产、生活。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从“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可以看出她的勇敢坚强,从“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可以看出她对知识的渴望,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从“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等文字可看出她的青春美丽等等。总之,结合文本相关语句概括分析即可。【片段写作练】《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经典语录“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请你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例文】田晓霞是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是一个真正实现自我独立、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代知识女性。她活泼开朗、美丽潇洒、自信热情,遇事有主见,待人平等,却在救助一名灾民时英勇牺牲,也让无数喜欢她、敬佩她的人留下了遗憾。【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建立在熟悉名著内容的基础之上,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晣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的意思,这句话是在告诫我们:遗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就是不尽如人意,往往不会按照我们的愿望进行下去,愿望有时会成为泡影。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