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

ID:83066957

大小:45.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06-20

上传者:老李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2 诗歌鉴赏(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疏影·寻梅不见彭元逊江空不渡,恨蘼芜杜若,零落无数。远道荒寒,婉娩①流年,望望美人迟暮。风烟雨雪阴晴晚,更何须,春风千树。尽孤城、落木萧萧,日夜江声流去。日晏山深闻笛②,恐他年流落,与子同赋。事阔心违,交淡媒劳③,蔓草沾衣多露。汀洲窈窕余醒寐④,遗佩环、浮沉澧浦。有白鸥、淡月微波,寄语逍遥容与。【注】①婉娩:天气温和。此指青春年华悄悄逝去。②笛:指《梅花落》笛曲。③媒劳:有别人的引见也是徒劳。《楚辞·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④余醒寐:带酒而睡。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以花切入,写作者历经千辛万苦,却不能见到梅花,以花喻人,既写了凄清环境,又写了沮丧心情。B.“尽孤城、落木萧萧,日夜江声流去”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异曲同工之妙。C.作者借《离骚》典故,如“美人迟暮”“交淡媒劳”等,抒写自己对梅花的苦苦追寻和心愿难遂的失落。D.全词意境朦胧迷离,作者时而以梅花自喻,时而把梅花比作自己追求的对象,情绪起伏跌宕,曲折婉转。2.作者在寻梅的过程中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结合词作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①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②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试博学宏词而落选,客游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寄居在他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②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缘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C.颈联暗用春秋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表明作者既怀淡泊名利之心,又抱建功立业之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2.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鹓雏”有何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感?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李白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B.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2.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胡笳曲①王昌龄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自有金笳②引,能沾出塞衣。听临关月③苦,清入海风微。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注】①胡笳曲:乐府旧题。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记载,西汉末年,北方匈奴入侵中原,晋军将领刘琨在晋阳被敌军重重围困,无法解脱;最终他利用一支胡笳,退敌五万精兵,传为战争史上的佳话。本诗写的就是比事。②金笳:即胡笳,管乐器。自西域传入中原。③关月:乐府旧题有《关山月》,下句中“海风”所指不详,可能也是乐府旧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着一“已”字表明情况万分危急,“几重围”更是言简意赅地突出事态的严重。B.胡笳一“引”让“出塞衣”上落满思乡泪,这和“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同样的悲壮沧桑。C.颈联虚实结合,着重表现胡笳乐曲,将乐曲中展现之景写得宛如眼前实有之景,写活了胡笳声。D.这首诗以诗歌艺术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胡笳退兵这一载入史册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叙事诗。2.《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认为此诗“结用事佳切”。请结合尾联具体内容简要赏析。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拟行路难·其二[南北朝]鲍照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②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注:①金博山,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一般用铜器制作,称之为“金”。②秦女,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传说与丈夫双双骑凤升天而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拟行路难”中的“拟”为“模仿、模拟”之意,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B.诗歌开头三句,首句总写香炉的产地、制作人、质料及形状,其余两句对香炉进行观察描写,上面刻的是历史人物弄玉和丈夫萧史的故事,意有所指。C.“承君”以下四句,重点刻画香炉的内外之美。回想过去,自己和心上人两情欢洽,精巧的博山炉放置在床帏间,它那龙鳞般的篆纹在烛光照耀下焕发奇彩,一缕缕轻烟随风传送出沁人的香味。D.该诗语言通俗自然,富于变化。采用避虚就实的手法,将凄艳的爱情故事写得惊心动魄,意蕴深长。2.此诗是一首在构思上别出心裁的弃妇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构思之妙。六、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齐山登高①[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携酒登高,见江南初秋之景,希望借此排遣心中郁结。B.诗人自我劝慰,尽管人生忧多乐少,但值此佳节应当尽兴饮酒,及时行乐。C.本诗既是当日登山情事的记录,又不局限当日情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生活经历。D.全诗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意蕴丰厚,抒发了诗人摆脱郁结的豁达洒脱之意。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写登高,两者所写秋景有何不同?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春寻李校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元稹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款款”二字写出了春风缓慢柔和的特点,“淡淡”描绘出云的疏淡的状态,既有视觉美,又具有音韵美。B.二、三、四句,以“翠笼裙”喻柳枝,以“鸡舌”喻梅花,以“琼花”比江水,比喻精妙,生动形象,让人遐思。C.前三联写景,动静结合,交错出现,如梅是静景,江流是动景;山莺是动景,芦笋却是静景,使春景别具生机。D.整首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既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热爱之情,又表现出因寻友不得的失意和怅惘。2.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评价元稹诗歌:“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请分析这首诗中“缀色丝”的体现。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