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全程复习 十四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课时训练(教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十四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中表示:愿立即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导,开赴抗日前线。这一举措表明,当时(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遭受挫折B.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变化C.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革命领导权D.国民党彻底放弃“剿共”政策【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7月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通过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2.“侵华日寇……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日寇( )A.在南京进行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B.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C.进行重庆大轰炸,死者超过一万人D.731部队实施细菌战【解析】选A。据材料“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可知指的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故选A。
13.1937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等在山西雁门关以西的太和岭口与阎锡山进行会晤,商谈八路军入晋后双方的合作问题。这次会议与哪个战役有关(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百团大战D.徐州会战【解析】选B。抓住关键信息“1937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山西”“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后双方的合作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太原会战有关,故选B。4.(2021·绍兴模拟)1938年4月,毛泽东等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 )A.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B.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C.敌后战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抗日武装非常熟悉地理环境【解析】选C。据“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敌后战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故选C。5.“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以下对该战役理解错误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
2B.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等所属地区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解析】选A。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可知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即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而非反攻阶段,故A错误,符合题意;百团大战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河北及山西等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6.陕甘宁边区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这些举措(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B.实现了“新三民主义”的理想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D.沉重地打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解析】选A。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三三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而实行了这些举措,故选A。7.(2021·宁波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抗日战争作用时写道:“1943年开罗会议,是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席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大国地位再次得到确认。”该学者旨在强调抗日战争( )①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3②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④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席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大国地位再次得到确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抗日战争使中国重新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①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故②错误;中国大国地位再次得到确认,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正确;根据材料“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可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8.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抢先摆出要“谈判求和平”的姿态,20日、23日,蒋介石又连续发出两封电报,要求毛泽东到重庆“共定大计”,且“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
4【解析】选C。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但为博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故选C。9.(2021·台州模拟)毛泽东某电文载:“电悉,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电文中“意义极大”是指(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D.基本解放华北全境【解析】选B。据“歼灭七十四师”可知该战役为孟良崮战役,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B。10.(2021·衢州模拟)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军事行动,蒋介石担心地说,“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这一军事行动指的是( )A.孟良崮战役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C.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千里防线D.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解析】选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这与材料所述相吻合,故选B。
511.1948年底,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选C。据“1948年底”“颐和园”可判断发生在北京,应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有关,故选C。12.下列歌谣按出现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摧毁了敌人的据点,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锻炼了八路军。”②“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③“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解析】选C。据“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锻炼了八路军”可知①抗日战争时期;据“九送红军”可知②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据“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③为国民革命时期;据“跨过鸭绿江”可知④为抗美援朝时期;按时序应为③②①④,选择C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13.(2021·温州模拟)日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序号内容
6①“一、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二、与宋哲元为难乎,使华北独立乎?三、决心应战,此其时乎?”②“‘雪耻’的日志不下十五年,今日我国最大的敌国日本已经在横滨港口向我们联合国无条件投降了,五十年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材料二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蒋介石研究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是对他的抗战政策的评价,他抗战的动机、策略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并有很大的争议。而他日记中的相关材料能够补充以往资料的不足,对于客观揭示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他对九一八事变的回忆与解决办法……在抗战全过程中其经历和感情是第一次全面披露,对于抗战时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薛念文《<蒋介石日记>的史料价值》(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两则日记所记载的事件及年份。用一句话概括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史上的地位。(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日记》对研究蒋介石抗战政策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概括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解决办法”。(5分)
7【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可知这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根据材料“日本已经在横滨港口向我们联合国无条件投降了”可知这是1945年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他日记中的相关材料能够补充以往资料的不足,对于客观揭示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可归纳出能够补充以往资料的不足,对于客观揭示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答案:(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能够补充以往资料的不足,对于客观揭示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14.(2021·湖州模拟)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文集》材料二 日本帝国主义者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中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民族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那种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
8他们的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渴望了那么久的团结抗日的实现,使人们激动万分。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1)据材料一指出“亡国条约”的名称及签订时间,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团结抗日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团结抗日胜利对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意义。(10分)【解析】第(1)题,根据“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可得出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时间是1895年;根据所学可从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方面概括。第(2)题第一问,结合所学可得出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战略上相互配合。第二问,根据所学概括历史意义即可。答案:(1)《马关条约》,1895年。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2)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战略上相互配合。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