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莫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优化训练(word版 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莫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优化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下列选项中推动该现象出现的因素是A.统治者采取重商政策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C.老百姓生活富足D.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榷场贸易发达2.清代乾隆年间的《生意世事初阶》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并与为官出仕,“出而裕国”相提并论;《贸易须知》更是希望学习者“研求温习,玩味熟思”,并把“异日有成,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据此可知当时A.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C.新商业伦理逐渐构建D.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3.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但又派出大批宦官去做“矿监”“税使”,宦官们到处横征暴敛,使许多工商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这反映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停滞B.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C.明朝皇权受到宦官钳制D.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4.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A.国家治理机制调整B.地方自主权力得到加强C.宰相制进一步完善D.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5.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A.对皇权产生威胁B.成为全国政事中枢C.掌控边疆统治权D.机构职能趋于完善6.1598年7月,明朝派遣大军入朝,11月,中朝水军在露梁海战打败日本海军,歼敌15000余人,取得了壬辰卫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李舜臣和邓子龙在此役中并肩作战,最后双双以身殉国。据此可知,壬辰卫国战争A.反映了明朝捍卫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B.击碎了日本侵犯华夏的无耻行径C.显示出中朝两国团结抵御强敌的力量试卷第6页,共6页
1D.诞生了两位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7.乾隆二十四年颁行的防夷措施: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8.匠户是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的直接管理下服役,不允许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匠人获得了自由的身份。这一举措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正式废止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使官营手工业完全丧失了优势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9.明初松江地区文人结社之风盛行,文人结社基本是地方性的,也有跨地域的全国性结社活动,随着明清的改朝换代,在政治高压与文化专制的双重打击之下,文人结社成为强弩之末,日趋萎缩。据此能够认定的史实是( )A.文人结社之风起于明初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C.商品经济不断走向繁荣D.明末文人结社日趋萎缩10.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晚明时期,即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说明当时中国( )A.处于世界市场的中心B.手工业具有竞争优势C.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D.积极拓展对外贸易11.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B.使中国丧失了外贸主动权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使中国偏离了世界发展大势12.下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试卷第6页,共6页
2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各县下辖场(城)镇出现较大变化。如威远县明代有12场镇,乾隆时为25个;金堂县清初4个城镇,嘉庆时有16个;镇宁县以前有8个城镇,乾嘉时有17个。据此可以得出A.场镇数量增长反映当时商人地位提高B.清政府比明代更加重视发展商业C.明清西南地区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西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14.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15.对下列史料解释合理的是,当时中国“成书于明未的《天工开物》这样记载锚的制作方法:战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成力锤合。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金属锻铸技术成熟C.新的生产关系滋生D.海外贸易占据主导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代人口的增长,早在康熙时期就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试卷第6页,共6页
3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叶以后,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乾嘉时期,由于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材料二 尽管乾隆、嘉庆时期的土地耕地面积比康熙时期有所增加,由于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已经很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加剧,在广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尖锐。清代中期人口的激增,使有限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消费,从而使清代社会陷入贫困、落后和饥荒的困境。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以上材料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7.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试卷第6页,共6页
4宋代以来城市商业的繁盛,特别是以市场活动为中心的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吸引商人从负贩行商到侨寓定居的首要因素。在这些市镇中,人口增长迅速且较为集中,商品销售市场广阔且相对稳定,为商人寻求稳定的利润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型市镇大多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冲之地,交通的便利为商人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因此,商人定居于这些地方,更便于他们了解当地市场行情,获取需求信息,在此情况下,商人们无论是在客居地开设店铺,还是贩运商品至自己的居住地销售,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都更多。所以,宋人说:“富人比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于天下,然后以收天下之功。”——摘编自冯芸、桂立《宋代城市商业的繁盛与坐贾势力的发展壮大》材料二明清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来市镇发展的历史意义。19.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材料二 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碁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材料三 清代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试卷第6页,共6页
5(1)根据材料一,指出苻融和韩显宗对于本朝政权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乾隆朝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试卷第6页,共6页
6参考答案:1.B2.D3.B4.A5.B6.C7.D8.D9.B10.B11.D12.A13.C14.A15.B16.(1)原因:统一与稳定;政府赋税改革,休养生息的政策;耕地面积扩大。(2)影响:积极:清前期有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促进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消极:人地矛盾尖锐,地价上涨,粮食供应紧张;降低了农业生产率,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措施: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推广高产作物;鼓励从国外进口粮食评价: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供给。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而开垦的荒地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无法解决人口激增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17.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原因: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18.(1)原因:坊市制度的崩溃;城市人口急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交通要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势力的发展壮大。(2)答案第2页,共2页
7特点:依便利水陆交通分布:辐射范围广: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答出两点即可)意义:促进了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乡镇域市化进程;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19.(1)看法:苻融认为前秦仍为“戎狄”;韩显宗认为北魏是中华正统。原因:前秦虽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影响,但民族交融尚不充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2)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治理国家;采用北面官、南面官两套机制理政。意义:适应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的安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3)原因:乾隆时,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等。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