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1540861

大小:107.9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10-31

上传者:老李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河池市2020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孟子旨在强调A.人和禽兽之间的主要差异B.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内涵C.礼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手段D.人性本恶,需要仁义规范2.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如果人君无道,天即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强勉行道”。这一主张A.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C.确立了封建君主的至高权威D.突出了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3.宋代理学家认为,宇宙论与伦理学的沟通,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对个体具有一种主宰、统帅、命令、决定、先验的作用。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B.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倾向C.利用天理来约束统治者D.创立三纲五常伦理学说4.王阳明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此观点意在说明A.格物致知B.人性本恶C.心外无理D.人欲即天理5.顾炎武认为: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一种。由此可见,顾炎武的本质意图是A.批判专制君权B.维护贵族统治C.承继民本思想D.批驳陆王心学

16.有学者发现,中国古典作品格外重视记载古代发明家和革新家,并赋予他们相当的荣誉,如公输班、李冰、黄道婆等。或许再也找不出其他民族的文化像中国这样,直到明清时期还醉心于把普通人奉为神灵。可见,在该学者看来中华民族A.技术革新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B.早已形成推崇技术进步的传统C.重视神话故事的激励教育价值D.性格养成植根于优良历史传统7.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的医书40余种。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算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8.梁启超提出:“欲为种族革命者,宜主专制而勿主共和;欲为政治革命者,宜以要求而勿以暴动。”这说明梁启超主张A.实行非暴力改良B.暴力推翻清朝统治C.武装反抗外来侵略D.国内民族一律平等9.1918年,胡适积极宣传传授新文学,宣扬“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由此可见,胡适旨在A.激励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B.通过文化革新改造国民思想C.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D.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0.陈独秀曾在《新青年》上发文指出:“于个人眼前利益以外,决不喜为之。政治之良否是非,一般人民绝不闻问,彼等但屈从强有势力者而已。”基于此,他A.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B.倡导个人权利的至上性C.主张实现政治上的平等D.积极传播西方自由思想11.学者张文蔚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地将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进行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能在文化上复兴。”这一观点突出强调了“孙氏学说”的A.兼容性B.创新性C.科学性D.保守性12.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A.民族抗战的实现B.近代中国的国情C.国共两党的实力D.民主革命的需要13.中央文化部于1950年11月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确定了审定戏曲剧目的标准。1951年5

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这些举措反映了新中国A.戏曲成为主要的文化形式B.力推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C.戏曲艺术抛弃了传统元素D.高度集中的文化体制确立14.1952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着力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构建高等工科学校专业比较齐全的体系。调整后的高等院校大幅度扩大招生。此次调整A.确立了中共对教育事业领导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完善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D.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经济15.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上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从侧面反映出古希腊智者A.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主导权B.推动了政治生活的活跃C.推翻了传统的社会权威D.重塑了城邦的政治秩序16.苏格拉底认为,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这说明苏格拉底A.反对功利化的教育行为B.认为理性是与生俱来的C.重视发现人的内在美德D.认可智者学派的重要性17.16世纪后半期,欧洲出现一幅印有马丁·路德被加尔文等新教改革者杀死的木版画,其上还印有一句罗马教廷的警示语:“看,可怜的路德一伙就是这样被他们的拥护者绞杀,最终走向灭亡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罗马教廷试图阻止新教发展B.路德宗教改革造成严重后果C.造纸术尚未传入欧洲地区D.宗教改革失败是历史的必然18.索尔密这样评论达·芬奇:“认识周围一切事物,以超乎常人的冷静,探究所有美好事物最深层的奥秘。”据此可知,达·芬奇的创作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C.难以摆脱宗教的干扰D.表现出对现世的不满19.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顿指出,“启蒙运动具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这主要由于启蒙运动A.确立了工业文明新体制B.助推资产阶级革命开展C.排斥封建神学和基督教D.建构资本主义理性王国20.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释人如何通过社会契约而达到终极的自由和平等,社会契约的关键在于立法,通过立法来达成社会契约。据此,卢梭旨在说明

3A.公意神圣不可侵犯B.社会契约制衡专制C.法治建设的重要性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简单来说,这个科学体系以四个绝对化的概念-空间、时间、质量和力为基础,以三个基本定律为核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它的最高综合,并用微积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因果律。据此可知,该科学体系A.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B.标志着物理学的首次综合C.阐述了微观世界的未知性D.颠覆了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22.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达尔文学说虽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巧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在该学者看来A.自然科学理论为人类社会指明发展方向B.自然科学理论引发了西方社会制度变革C.达尔文学说因各种势力的反对而影响有限D.达尔文学说已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23.19世纪前三十年的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但这并没有丧失他们对理想的追求。而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文学家,他们的悲观往往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进一步发展到对整个人类前途感到怀疑、绝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者A.强调刻画个人的主观感受B.所处的社会条件存在差异C.在意识形态方面立场有别D.对西方社会矛盾认识不同24.在某画作中,不仅是比例,就连脸部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整个画作呈现出“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的特征。该画作应属于A.印象派绘画B.宫廷派绘画C.现代派绘画D.风俗派绘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小部分欧洲人开启了与万历朝士人的对话,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不影明人信仰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信仰的动摇来自文化内部的压力:万历、天启年间庙堂之上的道德败坏、急速的商业化,社会等级的松动、边疆的军事危机、环境恶化。在这些条件下,一些人开始对过去确信不疑的东西产生动摇,并努力寻找理解世界的新途径,而这些往往是处江湖之远的思考。李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材料二思想家的思想往往带有前人与时代的印记,黄宗羲也不例外。就治学与修身之道而言,黄宗羲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主张心性统一。在政治思想方面,其理论之源主要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剧变时代。——王新雅、邵腾《论黄宗義的民本政治恩想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贽学术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学术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4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曾国藩日记》材料二“天下虽大,犹一人之身也。治天下之事,犹治人身之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充足,血脉流通,然后沉疴可去。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扦格,呼吁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不兴。”——摘编自王韬《达民情》材料三“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东西。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以日本为样板,则全变乃凿破封建政治体制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之间的度,由此达彼的质变。——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的观点所代表的政治派别。(2)概括材料一所代表政治派别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所代表政治派别主张的不同之处。(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个政治派别在近代中国所起的历史作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的英、法出现一些非常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对处于小邦诸侯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德意志思想界影响巨大。德意志的市民-资产阶级渐渐觉醒过来。由于本身状态的微弱、可怜和所受影响是经英、法等国“折光”的,德意志的启蒙言论、作品和态度也就显得微弱、曲折、隐晦。尽管如此,它仍是希望和新生的代表。德意志启蒙思想不是英法的“翻版”。早期思想家也对宗教迷信和专制主义进行批判,期望建立“理性王国”,宣扬自由、平等,但是对国家政治分裂状况和落后状况有更多的不满和关注。由此,德意志的启蒙成为民族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摘编自丁建弘《大国通史:德国通史》材料二从广义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这一挑战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出现了危机,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进行,因为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文化危机是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促进了思想启蒙。——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出现文化危机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和德意志思想启蒙的相同之处。河池市2020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孟子旨在强调A.人和禽兽之间的主要差异B.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内涵C.礼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手段D.人性本恶,需要仁义规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舜明白万事万物道理,明察人伦关系,能遵照仁义行事”可知孟子实际上是指出人和禽兽之间的差异是人能够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遵照仁义行事,故选A;孟子是指明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异,BC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排除D。2.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如果人君无道,天即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强勉行道”。这一主张A.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C.确立了封建君主的至高权威D.突出了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

6【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论为君主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但同时也对君权专制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由此可知主要是突出了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故选D;这一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A;这一主张主要是为君主统治服务,没有体现人定胜天,排除B;这一主张也对君主造成一定的威慑,因此并没有确立封建君主的至高权威,排除C。3.宋代理学家认为,宇宙论与伦理学的沟通,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对个体具有一种主宰、统帅、命令、决定、先验的作用。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B.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倾向C.利用天理来约束统治者D.创立三纲五常伦理学说【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等信息来看,宋代理学家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起来,故答案为A项;宋代理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B项;宋代理学家利用天理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巩固统治,不是约束统治者,排除C项;董仲舒创立三纲五常伦理学说,排除D项。4.王阳明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此观点意在说明A.格物致知B.人性本恶C.心外无理D.人欲即天理【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王阳明认为是非善恶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说明他认为世界的标准存在于人心中,即心外无理,故选C;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排除AB;王阳明主要强调致良知,并没有提出人欲即天理的主张,排除D。5.顾炎武认为: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的一种。由此可见,顾炎武的本质意图是A.批判专制君权B.维护贵族统治C.承继民本思想D.批驳陆王心学【答案】A【解析】

7【详解】顾炎武认为“君”这一称呼在古代是上下之通称,并未君主专有,这一主张实质上在否定君主专制下的君权,A正确;明清时期并不是贵族政治,排除B;民本思想去强调的是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6.有学者发现,中国古典作品格外重视记载古代发明家和革新家,并赋予他们相当的荣誉,如公输班、李冰、黄道婆等。或许再也找不出其他民族的文化像中国这样,直到明清时期还醉心于把普通人奉为神灵。可见,在该学者看来中华民族A.技术革新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B.早已形成推崇技术进步的传统C.重视神话故事的激励教育价值D.性格养成植根于优良历史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格外重视记载古代发明家和革新家”可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推崇技术进步的传统,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领先于其他国家,排除A;李冰、黄道婆等并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推崇技术人才,而非性格的养成,排除D。7.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的医书40余种。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算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A.“西学东渐”局面已出现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15世纪中期,朝鲜政府组织医官翻译、注释和模仿中国医书,使40余种在中国已失传的医书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可以通过朝鲜的医书,了解宋朝时期的医方著作,反映出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D项正确;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医学成就领先世界,B项错误;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夸大了事实,C项错误。8.梁启超提出:“欲为种族革命者,宜主专制而勿主共和;欲为政治革命者,宜以要求而勿以暴动。”这说明梁启超主张A.实行非暴力的改良B.暴力推翻清朝统治C.武装反抗外来侵略D.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梁启超实际上是反对共和和革命,由此可知梁启超主张的是非暴力的改良,故A符合题意,排除BC;梁启超的这一主张中不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D。

89.1918年,胡适积极宣传传授新文学,宣扬“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由此可见,胡适旨在A.激励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B.通过文化革新改造国民思想C.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D.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主张通过文化革新来改造国民的思想,进而推动国家的近代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0.陈独秀曾在《新青年》上发文指出:“于个人眼前利益以外,决不喜为之。政治之良否是非,一般人民绝不闻问,彼等但屈从强有势力者而已。”基于此,他A.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B.倡导个人权利的至上性C.主张实现政治上的平等D.积极传播西方自由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国民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过问政治,只是屈服于势力强大者,这都是封建主义压迫的结果,所以他猛烈的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故选A;针对当时存在的弊端,陈独秀进行了猛烈的抨击,BCD都和这一主旨不符,排除。11.学者张文蔚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地将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进行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能在文化上复兴。”这一观点突出强调了“孙氏学说”的A.兼容性B.创新性C.科学性D.保守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孙氏学说是有目的地将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进行结合”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观点突出强调了“孙氏学说”的兼容性,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孙氏学说”的创新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评价“孙氏学说”的科学性,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论者没有认为“孙氏学说”具有保守性,排除D项。12.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A.民族抗战的实现B.近代中国的国情

9C.国共两党的实力D.民主革命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求独立、反专制求民主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因此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近代中国的国情,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不是针对抗战提出的,排除A项;这一观点与国共两党的实力无关,排除C项;求独立求民主是民主革命的内容,也是基于中国国情,排除D项。13.中央文化部于1950年11月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确定了审定戏曲剧目的标准。1951年5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这些举措反映了新中国A.戏曲成为主要的文化形式B.力推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C.戏曲艺术抛弃了传统元素D.高度集中的文化体制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后,明确确立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并采取相应措施,反映出新中国力推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戏曲成为主要的文化形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戏曲艺术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高度集中的文化体制已经确立,排除D项。14.1952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着力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构建高等工科学校专业比较齐全的体系。调整后的高等院校大幅度扩大招生。此次调整A.确立了中共对教育事业的领导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完善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D.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完成恢复,即将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因此在院校调整方面侧重工科院校的建设,这是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B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就基本确立了中共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排除A;C表述绝对,院校调整侧重工科院校,这一人才培养结构有失衡的情况,排除;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D。15.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上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从侧面反映出古希腊智者A.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主导权B.推动了政治生活的活跃C.推翻了传统的社会权威D.重塑了城邦的政治秩序

10【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雄辩者总是能够改变规则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古希腊智者推翻了传统的社会权威,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掌握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智者推动政治生活的活跃,排除B项;D项中的“重塑”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6.苏格拉底认为,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这说明苏格拉底A.反对功利化的教育行为B.认为理性是与生俱来的C.重视发现人的内在美德D.认可智者学派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内心中存在的理智是最可贵的,所以他实际上是重视发现人的内在美德,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ABD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17.16世纪后半期,欧洲出现一幅印有马丁·路德被加尔文等新教改革者杀死的木版画,其上还印有一句罗马教廷的警示语:“看,可怜的路德一伙就是这样被他们的拥护者绞杀,最终走向灭亡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罗马教廷试图阻止新教发展B.路德宗教改革造成严重后果C.造纸术尚未传入欧洲地区D.宗教改革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答案】A【解析】【详解】马丁·路德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版画中他被加尔文等新教改革者杀死,说明罗马教廷在恫吓新教的信仰者有可能重复马丁·路德的遭遇,实际上是意图阻止新教的发展,故选A;该版画仅针对马丁·路德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宗教改革造成严重后果,排除B;造纸术在14世纪就已经传入欧洲,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18.索尔密这样评论达·芬奇:“认识周围一切事物,以超乎常人的冷静,探究所有美好事物最深层的奥秘。”据此可知,达·芬奇的创作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C.难以摆脱宗教的干扰D.表现出对现世的不满【答案】D【解析】

11【详解】从材料中的“以超乎常人的冷静,探究所有美好事物最深层的奥秘”等信息来看,索尔密认为达·芬奇的创作表现出对现世的不满,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精神,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索尔密认为达·芬奇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评价宗教因素对达·芬奇创作的影响,排除C项。19.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顿指出,“启蒙运动具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这主要由于启蒙运动A.确立了工业文明新体制B.助推资产阶级革命开展C.排斥封建神学和基督教D.建构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答案】D【解析】【详解】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实现民主、科学、自由的资本主义理性王国,把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才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故答案为D项;启蒙运动爆发时,工业文明尚未出现,启蒙运动没有为工业文明确立新体制,排除A项;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真正开端”,主要是指对于人的价值的认识,而不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启蒙运动反对教会思想束缚,但并不排斥基督教,排除C项。20.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释人如何通过社会契约而达到终极的自由和平等,社会契约的关键在于立法,通过立法来达成社会契约。据此,卢梭旨在说明A.公意神圣不可侵犯B.社会契约制衡专制C.法治建设的重要性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卢梭认为通过立法来达成社会契约,而社会契约的达成会让人们获得终极的自由和平等,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和特权存在的价值,通过契约来制衡专制,B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公意的地位,排除A;法制建设只是手段,而非卢梭提出此言论的最终目的,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21.简单来说,这个科学体系以四个绝对化的概念-空间、时间、质量和力为基础,以三个基本定律为核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它的最高综合,并用微积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因果律。据此可知,该科学体系A.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B.标志着物理学的首次综合C.阐述了微观世界的未知性D.颠覆了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

12根据材料“三个基本定律”“万有引力”“微积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牛顿的力学体系,这一体系标志物理学的首次综合,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牛顿力学体系阐述的是宏观世界,排除C;D是进化论的影响,排除。22.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达尔文学说虽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巧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在该学者看来A.自然科学理论为人类社会指明发展方向B.自然科学理论引发了西方社会制度变革C.达尔文学说因各种势力的反对而影响有限D.达尔文学说已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适应了当时西方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化论思想推动了西方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发展,B正确;A过分夸大了进化论的作用,而且材料强调的是进化论对西方的影响,而非全人类,排除;C与题干强调的主旨相反,排除;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23.19世纪前三十年的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但这并没有丧失他们对理想的追求。而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文学家,他们的悲观往往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进一步发展到对整个人类前途感到怀疑、绝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者A.强调刻画个人的主观感受B.所处的社会条件存在差异C.在意识形态方面立场有别D.对西方社会矛盾认识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浪漫主义作家主要是对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王国幻灭的失望,而20世纪初的文学家则是对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感到悲观和绝望,所以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条件的差异,故选B;导致差异的原因是社会条件的不同,而非两个时期作家们主观感受和立场的差异,排除ACD。24.在某画作中,不仅是比例,就连脸部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整个画作呈现出“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的特征。该画作应属于A.印象派绘画B.宫廷派绘画C.现代派绘画D.风俗派绘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就连脸部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呈现出‘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的特征”可知该画作主要是强调表现情绪,而且具有抽象特征,这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色,故选C;印象画派注重光与色的运用,排除A;宫廷派绘画和风俗派绘画不可能“呈现出“、‘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的特征”,排除B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材料一一小部分欧洲人开启了与万历朝士人的对话,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不影明人信仰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信仰的动摇来自文化内部的压力:万历、天启年间庙堂之上的道德败坏、急速的商业化,社会等级的松动、边疆的军事危机、环境恶化。在这些条件下,一些人开始对过去确信不疑的东西产生动摇,并努力寻找理解世界的新途径,而这些往往是处江湖之远的思考。李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材料二思想家的思想往往带有前人与时代的印记,黄宗羲也不例外。就治学与修身之道而言,黄宗羲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主张心性统一。在政治思想方面,其理论之源主要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剧变时代。——王新雅、邵腾《论黄宗義的民本政治恩想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贽学术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学术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答案】(1)特点:挑战正统,倡导个性.追求创新。背景: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政治危机加剧:商晶经济继续发展;程朱理学日趋僵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思想主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偶学,主张心性统一;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一些人开始对过去确信不疑的东西产生动摇,并努力寻找理解世界的新途径,而这些往往是处江湖之远的思考。李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挑战正统,倡导个性,追求创新。背景:根据“万历、天启年间庙堂之上的道德败坏、急速的商业化,社会等级的松动、边疆的军事危机、环境恶化”可知主要是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政治危机加剧: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程朱理学日趋僵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思想主张:根据“主张心性统一。在政治思想方面,其理论之源主要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剧变时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主张心性统一,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曾国藩日记》材料二“天下虽大,犹一人之身也。治天下之事,犹治人身之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充足,血脉流通,然后沉疴可去。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扦格,呼吁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不兴。”

14——摘编自王韬《达民情》材料三“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东西。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以日本为样板,则全变乃凿破封建政治体制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之间的度,由此达彼的质变。——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的观点所代表的政治派别。(2)概括材料一所代表政治派别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所代表政治派别主张的不同之处。(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个政治派别在近代中国所起的历史作用。【答案】(1)材料一:洋务派。材料二:早期维新派。材料三: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或资产阶级维新派)。(2)主要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不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3)作用: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早期维新派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维新派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限。【解析】【详解】(1)材料一:根据材料“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可知,这一派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属于洋务派。材料二:根据材料“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扦格,呼吁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不兴”“摘编自王韬《达民情》”可知,这一派别主张通达民情,属于早期维新派。材料三:根据材料“以日本为样板,则全变乃凿破封建政治体制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之间的度,由此达彼的质变”可知,这一派别主张效仿日本,学习西方制度,这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或资产阶级维新派)。(2)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的主要观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维新派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

15世纪的英、法出现一些非常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对处于小邦诸侯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德意志思想界影响巨大。德意志的市民-资产阶级渐渐觉醒过来。由于本身状态的微弱、可怜和所受影响是经英、法等国“折光”的,德意志的启蒙言论、作品和态度也就显得微弱、曲折、隐晦。尽管如此,它仍是希望和新生的代表。德意志启蒙思想不是英法的“翻版”。早期思想家也对宗教迷信和专制主义进行批判,期望建立“理性王国”,宣扬自由、平等,但是对国家政治分裂状况和落后状况有更多的不满和关注。由此,德意志的启蒙成为民族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摘编自丁建弘《大国通史:德国通史》材料二从广义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这一挑战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出现了危机,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进行,因为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文化危机是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促进了思想启蒙。——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出现文化危机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和德意志思想启蒙的相同之处。【答案】(1)背景:英法启蒙思想传入;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德意志资产阶级觉醒;等等。影响:推动思想解放和国家统一(或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原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传统文化难以适应现实需要;等等。(3)相同:追求自由,平等等民主权利;关注民族问題.是民族运动的一部分。【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7、18世纪的英、法出现一些非常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对处于小邦诸侯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德意志思想界影响巨大”可知,英法启蒙思想传入,而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根据材料“德意志的市民-资产阶级渐渐觉醒过来”可知,德意志资产阶级觉醒;等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和国家统一(或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6(2)原因:根据材料“从广义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材料“这一挑战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可知,西方文化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出现了危机,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进行,因为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可知,传统文化难以适应现实需要。(3)相同:根据材料主旨可知,德意志和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都是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等民主权利;根据启蒙运动关注的问题可知,两国的启蒙运动都关注民族问題,是民族运动的一部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