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0287
大小:307.8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4-09-04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富民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天子分封褒封的“天下万邦”中,不仅封君姓氏多元多样,血缘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领导的“天下”,从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驾于为数众多的族邦,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尊尊源于但已高于亲亲,体现了鲜明的文明特质。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C.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D.地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2、“生民”一词,在先秦时保留最多的是儒家典籍,而在同作为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那里,“生民”政治思想对于构建他的政治思想体系是无所帮助,甚至和他的政治理念相冲突。两者对待“生民”态度的分歧A.源于政治选择的差异B.反映出思想家所属阶层的不同C.体现了文化间的对立D.表明先秦诸子学说具有多样性3、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C.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4、学者认为,西汉中期,循吏群体在发展壮大。循吏在地方行政中以德治为本,坚持“教化而后诛罚”的原则,对无孝义者“以礼让化之”,让其“感悟自革”。循吏的行政实践()A.促成儒学取得正统地位B.体现了儒表法里的特征C.适应国家治理方式调整D.推动了宗族势力的发展5、《史记·平准书》记载:“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盘,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总其原,一其价。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这体现出西汉()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国家积极干预经济C.官营作坊得到发展D.盐铁专卖制度解体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但“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作者对汉武帝的评价A.肯定了其雄主形象以挽救时局B.忽略客观效果具有片面性 C.说明其治国方略变化的必要性D.体现汉承秦制带来的弊端7、如图为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这反映出A.儒法思想不同造成南北文化差异B.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受到阻碍C.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D.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8.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原来饮食生活以“食肉饮酪”为主,比较单一。北魏明元帝(392—423年)时,五谷果蔬已经成为鲜卑人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 )A.内地农作物传到了长城之外B.鲜卑人深受农耕文化的熏陶C.迁都洛阳后肉奶供应量骤降D.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得到重视9、到了隋唐时期,尽管士族依靠科举制度继续延续其家门地位,但这并非是缘于阀阅,而是因为在面对同一选拔机制时,士族子弟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获得社会声誉,故而更容易在科场较技中取胜。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士族权力来源方式的变化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C.门第血缘关系的日益淡化D.官僚群体日渐儒化10、唐朝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A.阶层流动性增强B.户籍管理松弛C.三教并行的影响D.魏晋遗风盛行11、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这说明宋代( )A.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B.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C.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D.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12、下表反映了1766—1887年清朝人口、耕地以及农业人口人均粮食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总人口(万人)耕地农村人口人均粮食(斤)总面积(万亩)农夫人均(亩)1766200001700025.2217001784300002550016.7511221812350002975014.9410121887400003400013.88855A.产业结构出现剧变B.高产作物开始引进C.社会治理遭遇困境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3、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主张绘画要“师法自然”“师造化”,提倡“唯我”“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强调“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以彰显自我性灵,抒发内心情感。这表明明清之际的文化()A.蕴含自我独立意识B.遵循自然变化规律C.旨在提升道德修养D.具有开放包容色彩14、“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之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仍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这主要强调( )A.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其必然性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洋务运动的领袖们目光短浅D.洋务运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15、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起了“小说界革命”主题类型内容特征开明智类宣传民主、自由、科学等新思想、新知识。谴责类揭露时弊,抨击政府,谴责社会黑暗。如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言情、历史、武侠类把干预现实作为出发点,如描写造成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政治风云的变化。据此可知,晚清“新小说”() A.推动了维新变法发展B.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C.践行了白话文运动改革D.成为了社会改造的武器16、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也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更是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文学革命17、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时期,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没有解决革命出路的问题B.缺乏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C.难以突破民主科学的桎梏D.急需借鉴西方的先进文明18、元兴茶庄在《北洋画报》中刊登的一则广告写道:“您要是喝茶,就喝花篮商标的,它的……制法新颖,装潢特奇;它的……货色高选,价格减低;他……宗旨是发扬国产,他……主义是实行薄利。”广告刊登后,元兴茶庄的头批数万罐茶不到一日便售完。这表明( )A.爱国情怀与经济利益相结合B.企业收入主要依靠广告宣传C.广告宣传扩大商品流通范围D.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增强19、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纸币上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等文字。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A.宣传土地革命思想B.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C.推动国内货币统一D.打击地主商人封建剥削2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人民画报》,其封面图像承载着国家记忆。1960年第14期的封面展示了河南的社员们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场景,1991年第11期的封面却选择了个体农民人力生产的场景。这一转变反映了()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1、“凡是国家计划内生产的产品,仍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不准将计划内产品转为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的出厂价格,取消原定的不高于国家定价20%的规定,可按稍低于当地的市场价格出售,参与市场调节,起平抑价格作用。”该时期国家物价局物资局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B.克服“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C.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艰难探索D.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22、有学者认为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两河流域的文明不像古埃及采用绝对的神权政治,不像古印度顽固地保留着种姓制度,也不像古中国宗法制长期流行。西亚的地理环境造就商业的流行,商业契约普遍,由此产生了君主制政体下的法制型政治方式。这说明A.血缘等级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共性B.地理环境决定了西亚的政治体制C.商业发展对西亚文明的影响突出D.大河文明与商业文明有较大差异23、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对此,恩格斯评价说,“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是十分清楚的。”这说明了,中世纪西欧( )A.城市自治运动受挫B.教会地位举足轻重C.陷于长期分裂割据D.庄园经济彻底瓦解24、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新教对天主教的抗议和革新,传统上被冠以“反改革”之称的天主教会改革也是“宗教改革”的题中之义,是构成复数形态的“改革”不可缺少的要件。否则,“宗教改革”就不过是基督教历史上又一次大的分离主义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A.新教削弱了教皇权威性B.天主教为对抗新教被迫改革C.基督教会陷入分裂状态D.宗教改革推动了基督教发展25、1537年,丹麦颁布《教会法令》,规定丹麦为新教国家,国王不只掌管教会组织,也决定信仰的内容;实行“教产世俗化”,修道院虽可举行天主教仪式,为儿童办学校,但要用丹麦文进行《主祷文》和《使徒信条》的教学。这表明丹麦()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B.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宗教信条C.构建了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26、有学者说:“英国在十七八世纪,相继在多层保护财产合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因素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A.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B.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C.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 27、1884年柏林会议总议定书第三十五条:本议定书各缔约国承认,在各缔约国所占之非洲大陆沿岸地区的领土上,有责任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利的政权。并可在必要时,根据规定的条件,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该条款A.明确规定列强对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B.划分了列强占领非洲的势力范围C.旨在建立保护列强在非利益的傀儡政权D.解决了列强殖民非洲的矛盾冲突28、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代表提出《美国的海军政策》备忘录,指出:“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其中一支为英国海军)……这将极大推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一体适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确立。”这反映出美国()A.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B.维护国际联盟的权威C.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D.争夺海洋霸权的企图29、1921年春,苏俄布尔什维克以新经济政策的形式实施战略退却时,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一些派别和集团叫嚷布尔什维克“蜕化”、“共产主义没落”等等。布尔什维克的对立面孟什维克则以为这是苏维埃制度的演变,并且对此表示欢迎。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部分人士尚未认清新经济政策本质B.苏维埃制度遭到苏俄民众一致反对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力依然存在D.尚未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30、下图是1931年苏联的一幅宣传画。苏联体育运动委员会明确指出“劳卫制”是国家的一项根本体育制度,要求公民从7到60岁都要接受跑步、滑雪、手榴弹、射击、越野等十六个军事项目训练,只有五个项目合格才能报考大学、招工、参军。这表明当时苏联( )A.增强国民体质是卫国之本B.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提升公民体能服务生产国防31、.十月革命后,列宁通过“文化下乡”,引导文化人才到农村教授知识,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同时,还适时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这一做法 A.确立了苏俄无产阶级政党主导地位B.推动了苏俄国内工农联盟的快速形成C.增强了农民保卫新生政权的自觉意识D.凝聚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32、1953年,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投入400万美元改进广播电台设备,每年的广播电台日常运营费用达300万美元,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覆盖到民主德国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民主德国人甚至把美占区广播电台当作自己的电台。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重视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水平B.加大了对民主德国的援助C.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D.强化了对西欧国家的渗透一、非选择题(本题包含3个小题,共计52分)33、阅读下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材料,回答问题。(本题25分)材料一《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摘编自赵纪萍《学习时报》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材料三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带来的意义。(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2 时间中国外国14—16世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17—18世纪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表2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元朝人汪大渊《岛夷志略》的记载,当时经由泉州港外销到海外诸国的商品种类有100余种,其中以纺织品与瓷、陶器为多。据说当时扶南(位于今中南半岛)的顿逊“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物宝货,无所不有”。15世纪以前,马六甲只不过是一个荒僻渔村,仅一个世纪的时间,它就发展成了拥有10万人的城市,而且是一个世界商人云集的城市,而从中国传入东南亚的生产技术就有养蚕维丝、丝绸纺织、陶资制造、茶叶生产等。扶南、室利佛道,马六甲等国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对东南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 1508年,葡萄牙国王颁布敕令,要求详细弄清马六甲商人来自哪里,每年来航船只的安数量。马六甲在其他地方有无商馆与武装,衣服的样式与体格的大小以及宗教信仰等情况,1511年7月,葡萄牙驻印度总督奥布魁克率领15艘船和大约1600名士兵占领马六甲,此后,葡萄牙人“遂纵横海上无所忌”、“宣称胡椒贸易是他们的专利……凡是在这广大海域航行的船只都得有他们发的通行证,否则他们一律有权登船或予以击沉”,据国外学者统计。1518年萄萄牙商船运回到里斯本的胡椒达2128962吨,肉桂1342吨,丁香5584吨,肉豆蔻986吨。——摘自陈奉林《从东方外交史的角度看马六甲王国沦陷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明时期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发展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6世纪上半期葡萄牙人在东南亚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2345678910DABCBBDBAC11121314151617181920ACAADCBABB21222324252627282930CCCDCCCDAD3132CC二、材料题:33、(1)(10分)特点: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储备、政府政策支持、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治理智慧或经验。(五点10分)(2)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影响粮食生产;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减少;供应市场结构不完善;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一点1分,任意三点得3分) 意义: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3)特点:以政府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全国为依托;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影响: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34【答案】(12分)论题:14-18世纪,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阐述:14-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社会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发展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古老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出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总之,大致同一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而古老的中华文明则面临着严重的危机。35、【答案】(1)原因:元明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元明时期国内政局稳定,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元朝重视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马六甲地区位于海上交通要道;元明时期,马六甲王国发展并鼓励发展对外贸易。(7分)(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进行贸易;以武装殖民为保障,垄断地区贸易。影响:打击了该地区正常贸易往来,使得马六甲地区沦为殖民地;为葡萄牙带去了大量的财富;刺激了其它列强对东亚地区的殖民侵略。(8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