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0269
大小:25.6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5-01-03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树德中学高2021级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8世纪中期,古希腊人对古墓突然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不知名的古墓主人被当作某位知名的英雄而受到奉祀。到了晚期,许多城邦周围又出现了完全新建的英雄祠。古希腊人的这些行为意在A.淡化宗教观念B.凝聚共同精神C.强化个人崇拜D.化解城邦冲突2.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3.苏格拉底在谈到理想中的政体时说:“君主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笏的人,也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用暴力或者欺骗手法取得政权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倡导君主政体B.强调权力制约C.主张专家治国D.尊崇思想自由4.罗马帝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种流行趋势:不允许分离奴隶的家庭,不能单独出卖丈夫而留下妻子和孩子;人们正式地埋葬奴隶,而不是让他们暴尸荒野或是让其他奴隶埋葬他们。这种趋势说明A.罗马劳动力日益匮乏B.自然法观念影响增强C.奴隶的政治地位提高D.万民法得以贯彻实施5.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C.外来移民大量涌入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6. 有学者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诸国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色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作为装饰。据此推知,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A.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服务于帝国主义的扩张C.折射出殖民主义的色彩D.体现了科技革命的作用7.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8.天主教的生活观里,只有担任神职才有意义,出家成为修士、专职侍奉上帝才是高尚的职业,其他职业不过是俗世的蝇营狗苟;加尔文则认为,人的每种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所有职业都像神职一样神圣。他的这一主张A.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垄断B.强化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C.扩大教会统治的社会基础D.赋予世俗奋斗宗教使命感9.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善于用数学推理来解释宇宙的状况,他认为学者对其探讨的问题应先持全面性的怀疑,然后从事物的本质本性去推断真理真相。其观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否定神学世界观B.强调人性尊严C.尊重知识的力量D.彰显理性精神10.18世纪法国,还远未解决扫盲问题,图书馆和阅览室是毫无意义的,而更方便、更大众化的去处是咖啡馆,在浓郁的咖啡刺激下,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咖啡馆里相遇、交流、互补,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说明,当时的法国A.平民主导思想潮流B.封建专制制度衰落C.启蒙思想逐渐流行D.平民贵族日趋平等11.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12.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能够轻易协调妇女作为母亲和劳动者双重角色,因此妇女可以同男性一样进行长时间工作。当工业化把生产从家庭转移到工厂时,工业社会便希望妇女献身于养育子女、管理家庭等事业,不再外出工作。这主要说明()A.工厂制阻碍了女性解放B.城乡间的社会流动性减弱 C.社会分工界限日益模糊D.工业化推动家庭观念转变13.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的宪法在送交各州批准时,部分州以宪法中缺乏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为由拒绝批准,并要求补充公民权利条款作为批准的条件。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A.违背了自然法的理念B.损害了各州的自主权C.留下了种族歧视烙印D.关注新生政权的巩固14.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基本原则不断变化B.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C.理论来源逐步扩大D.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15.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16.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下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A.现实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中英两国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给英国社会发展带来影响。18.“自写真”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爱德华·柯克,英国著名大法官和法学家。1608年的一天,英王詹姆斯一世意欲亲临法院坐堂问案,时为首席法官的柯克犯颜谏阻:“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柯克强调:“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并表示:“如果今后再遇见类似情形,仍将做一个法官所应当作的事。”1628年,议会通过了柯克起草的宪法性文件《权利请愿书》,为《权利法案》的制订提供了借鉴。柯克逝世6年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终身任职。 ——摘编自(英)霍兹沃斯《英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概括柯克的法律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柯克对近代英国政治法律制度的贡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