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8358
大小:642.8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5-02-12
《湖南省长沙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基葬发掘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时间遗址情况距今8000年前后河南舞阳贾湖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距今6000年前后陕西西安姜寨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距今40000年前后山西襄汾陶寺村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C.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D.氏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2.据考证,湖北荆州秦家咀楚简《九九术》,比湖南里耶秦简《九九表》早了约一个世纪,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但乘法口诀更多见于秦汉文献,同时也是基层官员必学内容。如图为楚简《九九术》和秦简《九九表》(局部)对比图。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发展B.秦简内容比楚简更详细C.基层治理需要数学应用D.社会经济活动持续发展3.如图是位于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据石碑所载,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景教)教士阿罗本带经书从波斯到唐朝都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人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阁"。该石碑的记载可以说明唐代()A.民族交融盛况空前B.对外开放文化兼融C.边疆管辖行之有效D.文化传播影响异域4.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 A.凸显中央机构的异化B.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C.是为了把控中枢权力D.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5.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空地种植果蔬,所产运到市场“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这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农业迅速发展B.封建经济结构逐渐解体C.江南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D.农村封建租佃关系日益瓦解6.1839年7月初,林则徐邀请美在华传教士伯驾和袁德辉等人翻译《各国律例》。伯驾提及自己的翻译工作时表示,"这些章节论述一个国家拥有禁绝外国货,没收走私货,以及进行战争的权利"。这反映出林则徐()A.注重对外斗争的策略B.意识到鸦片走私危害C.认识到中英必有一战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7.咸丰皇帝临终时,还对未剿灭太平天国一事“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然而,在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天京后,慈禧太后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为名,没有将曾国藩封王,只封他为一等毅勇侯。据此可知,清朝()A.地方势力严重威胁朝廷的统治B.对地方势力的矛盾心态C.中央权力下移引发统治者担忧D.君主集权强化言而无信8.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中。梁启超等人的做法()A.推动了历史新型时空观形成B.反映了清末新政的主观意图C.源于君主立宪政治理想失败D.旨在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9.毛泽东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为此,1933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随后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节俭竞赛,掀起节省运动热潮,效果显著。这场节省运动()A.适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B.是中共反抗国民党“围剿”的应急举措C.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D.旨在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支持10.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11.波斯战争中的主帅特米斯托克里斯(ThemistoCles)说:“只要雅典人拥有200只满载海军的船只,那就是有城邦。”材料说明()A.希腊反思了战争胜利的原因B.古希腊的海外贸易繁荣C.古代雅典人很重视海军建设D.公民是希腊城邦的主体12.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1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B.充分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C.美国对选举资格限制已经取消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14.下表是德国原普鲁士地区的铁路里程统计情况。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国家铁路(千米)私人铁路(千米)总里程(千米)18796323.613650.119973.7188011455.38893.120348.4188111584.39159.220743.5188214825.66327.821153.4A.工业革命的推动B.普鲁士地方权力的变化 C.普法战争的酝酿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15.1928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农业机械化方面,全苏联共有31858台拖拉机,其中国产的只有3718台,仅占总数的12%;进口28140台,占总数的88%。1929一1931年,国产拖拉机有5.03万台,进口的拖拉机共5.96万台,进口仍占一半以上。直到1932年苏联才停止进口拖拉机。这说明()A苏联模式对经济影响有限B.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农业集体化阻碍工业生产16.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开始后,英国冷战文学盛行,这一时期的小说通常以浪漫主义手法塑造英雄的个人形象,并逐渐深入人心,这一趋势与英国政府公信力危机加剧密不可分。这说明,英国冷战文学的兴起()A.体现美苏对峙紧张局势B.拓宽小说创作的取材范围C.旨在增强民众国家认同D.彰显英国重夺霸权的野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正史及地方志所载湖南湘西永顺事记汇编朝代事件宋、元宋初,于永顺设溪州府。(元)至正九年,土官彭万潜自行设立永顺军民安抚司。旋自升为宣抚司。——摘编自[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卷三百一十《湖广土司传》明朝嘉靖年间,永顺、保靖土司多次听调率兵征讨其他土司叛乱,朝廷赏银二千两,并对战殁的土司子嗣加赠抚恤。嘉靖三十四年,永顺土司彭冀南率土家族士兵参与平定倭寇,与保靖土司同获封赏,有“东南战功第一”之美誉。——摘编自(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卷三百一十《湖广土司传》清朝雍正时期,永顺土司彭肇槐率子“自请归流”,献忠纳土。雍正七年,清廷裁永顺、保靖、桑植3司,置永顺府,设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县。,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筒车等生产工具在湘西地区逐渐普及,生产方式由刀耕火种、渔猎采集逐渐转为农耕,引入了玉米,改善了过去以粟为主的种植结构....出现了“妇女居半”、出售农副产品的商人,以王村为代表的手工业市镇较快发展。政府建立了乾州厅学、永顺县学等学校,地区文化素养明显提高。——摘编自[民国]胡履新等编《永顺县志》材料二1914年,湖南废除府、厅、州建制,保留道县两级,社会经济文化整体落后的状况长期存在。由于延续了清朝后期的屯租制度,农民负担沉重,永顺等湘西诸县掀起以抗交“屯租”、夺回“屯田”、革除“电制”为中心的运动。1937年,龙云飞和隆子雍等人统一各部队伍,成立湘西革命抗日教国军,取得了革命胜利,队伍几经改编,参与了长沙会战。——摘编自1987年湘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文员会编《湘西文史资料》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7年9月20日,根据国务院第五十七次全体会议决定,设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十八洞村为样板探索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创造了精准脱贫的“湘西样本”。——摘編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历史沿革》栏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湘西土司社会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湘西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有关英国17-19世纪人口变化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根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材料二下表所示为1600一1800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万人)。年份总人口城市人口乡村人口乡村农业人口乡村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占乡村人口比例411343772879076% 1600年1700年5068542127814366%1800年86623862831431450%——据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制表材料三明清之际,人口大幅度下……顺治八年(1651)约1400万,康熙五十年(1711)增至2460万。实际上所谓丁数主要是虚拟的纳税单位,远不能反映实际的人丁(成年男子)数额。……据估计康、班之际全国人口应已过亿。乾隆六年(1741),经过正式的人口调查,得数1.4亿有余。此后人口数字直线上升,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人口压力成为一个新出现但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改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绘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中国,17一19世纪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19世纪50年代中英两国人口变化的共同趋势。19.下列材料改编自钱乘且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中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的目录。第三部分现代化的专题讨论第一章……第六章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近代以前,世界上也曾有过“强国”,但那时的“强国”都是地区性的,只发挥地区的影响,一般不具备世界意义。“世界强国”则是在世界进入一个共同体即“世界体系”之后才出现的,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这里,我们将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第一节早期重商主义时期第二节鼎盛重商主义时期。第三节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第四节危险的选择:军国主义道路第五节当代资本主义集大成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目录中任选其中两节,并分别以某个国家的历史进行阐释。(要求:节序名称、国家与阐释的内容搭配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