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

ID:83635140

大小:209.6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1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2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3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4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5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6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7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8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9页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备战新高考高中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诗歌鉴赏(解析版)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专题04诗歌鉴赏1.(2023下·天津·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怀陆游万里驰驱坐一饥,自怜无计脱尘鞿。身留幕府还家少,眼乱文书把酒稀。客路更逢秋色晚,故山空有梦魂归。芋羹豆饭元堪饱,错用人言恨子威①。【注】①子威:西汉乐昌侯王商的字。王商为人敦厚,因不满大将军王凤专权,二人心生罅隙。后皇帝听信王凤谗言,免去王商官位。三日后,子威去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因为生计不远万里策马疾行,奔波劳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从“身留幕府”和“眼乱文书”两个角度,概括了诗人常态化的生活样貌。C.颈联上下句先实后虚,虚实相生,兼用“空”字强化抒情,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D.尾联用“饱”照应前文。末句用典,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不满,深化了诗歌的主题。(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D(2)①因为生计奔波劳碌,无法摆脱世俗物质生活羁绊的无奈之情。②深陷繁杂公务难以抽身,乃至不能快意饮酒的烦闷之情。③身在幕府羁留他乡,思归而不得即归的惆怅落寞之情。④对统治者听信谗言,忠奸不分,致使人才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直白地表达”错误。末句运用典故,运用子威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之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万里驰驱坐一饥,自怜无计脱尘鞿”,是说诗人因为生计不远万里策马疾行,奔波劳碌,表达了诗人因生计奔波劳碌而无法脱离世俗羁绊的无奈,奠定诗歌的悲凉基调。颔联“身留幕府还家少,眼乱文书把酒稀”,描述诗人离家少还、公务忙乱而无时间饮酒的窘境,表达了诗人深陷繁杂公务的烦闷心情。颈联“客路更逢秋色晚,故山空有梦魂归”,叙述诗人身在旅途,看到眼前的秋色晚景,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此时思乡而不得还乡的凄凉惆怅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尾联“芋羹豆饭元堪饱,错用人言恨子威”,运用“皇帝听信王凤谗言,免去王商官位。三日后,子威去世”的典故,含蓄地批判统治者听信谗言、不辨忠奸而致人才无用武之地的昏聩,表达了诗人的幽怨愤懑之情。2.(2022下·天津河北·高一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坼:分裂B.戎马:代指战争C.乾坤:指天地D.涕泗:眼泪鼻涕(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看似平平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颔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C.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D.尾联抒写出诗人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答案】(1)D(2)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D.“涕泗”,指眼泪。句意: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错,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故选B。3.(2022下·天津河北·高一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上片衰败的秋景与下片六朝的繁华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慨叹。B.“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江面明净、山峰挺拔。C.“谩嗟荣辱”陈说空谈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D.作者关注国家前途命运,要通过奋起变革避免重蹈覆辙。(2)赏析“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一句。【答案】(1)A(2)借景抒情,写词人对故国的怀念,朝代的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模糊,如今物是人非,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的伤时之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不仅感怀六朝的兴亡,而且也隐讽着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励精图治的强烈不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上片衰败的秋景”错误,上阕写词人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壮丽的场面,并非“衰败的秋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句意: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毫无生机的衰草。“流水”照应上片的“澄江”,六朝的往事都随着流水逝去,成了历史上的陈迹。“凝绿”表示春草欣欣向荣,富有生命力,现在呢?绿草已被秋风吹得衰败枯萎了,一片萧索的景象。“寒烟衰草”照应上片“故国晚秋”,诗人用它来衬托六朝统治者的腐朽,渲染亡国的悲凉。作者写“六朝旧事”怀古的目的是伤今,借以抒发对当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4.(2022下·天津·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1164年,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韩元吉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D.下片三句,语言浅显如同白话,但直言无隐,真情流露,亦有动人之处。(2)请指出作品中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1)A(2)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②劳于仕宦的疲惫。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等的能力。A.“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欣赏窗外的风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注释可知,词人写作这首诗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而作者时任镇江通判,再结合“新愁常续旧愁生”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忧虑。“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描写诗人做官期间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写出了作者劳于仕宦,不得休息的疲惫。“客中无伴怕君行”直抒胸臆,写诗人因为客居边疆,孤独寂寞,因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更加害怕友人远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将要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5.(2022下·天津宁河·高一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的景色之美,又表现出词人的喜悦心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的是月色,水月交辉,此句传神地写出了水月之静美。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内心因被贬职的失意,而“杜鹃春晓”写出了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本词写了作者爱惜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绘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而‘杜鹃春晓’写出了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错误。“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万籁俱静的状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本题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技巧入手,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和情感。句子的意思是“无边际的旷野里,只见江水泓浩,微波粼粼;深邃缥缈的夜空里,只见烟霭横斜,层云暧暧”,句子明写细浪、稀云,实际上是暗写月色明朗,虚实结合。另外注意景和情的关系,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句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中的“弥弥”“隐隐”很明显是使用了叠词;“照野”对“横空”,“浅浪”对“层霄”,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6.(2023下·天津宁河·高一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更漏子·本意王夫之(明末清初)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①。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注】①扃:喻闭门,引申为闭眼成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道秋宵真永”一句是作者内心深层孤独的宣泄:没料到秋夜竟是这样的漫长难耐!B.夜阑人静之际,漏滴之声,清越缓慢,声声叩击着未眠人的愁绪而愈发显得夜之漫长无极。C.上片六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渲染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抒情氛围。D.本词对仗工整,语言秀丽而清新,感情细腻缠绵、含蓄婉约,深得“花间”词派之神韵。(2)“斜月横,疏星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答案】(1)D(2)描绘一幅孤寂悲凉的画面,新月横斜;疏星几点,闪烁几许温馨。烘托诗人落寞的情绪。为下文写长夜难眠做铺垫(或奠定深沉的感情基调)。【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感情细腻缠绵、含蓄婉约,深得‘花间’词派之神韵”表述错误。花间词词风“柔而软”,“天下事”三字使“点点深”力重千钧,结尾三句平直中回漩郁勃气,反卷上片,则清丽缠绵之境顿觉峭然萧然,清劲见骨。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及作用的能力。第一问,鉴赏画面的意境特点可分三步回答:描绘画面、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描述画面,可借助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述。如:新月横斜,暗抹一勾如梦的倩影;疏星几点,闪烁几许温馨的清辉。概括意境特点,尽量用四字词语进行概括,“斜”“疏”“横”“炯”通过星月变化,传达了孤寂悲凉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把情感答具体。诗人从月出东山、满天繁星的初夜,辗转反侧,一直捱到此时此刻,表达出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第二问,“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为整首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也从侧面烘托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理,也为下文“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长夜难眠作铺垫。7.(2023下·天津西青·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①。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②,狐塞③接云中④。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春夜别友人陈子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①引春秋晋国大夫魏绛之典故。魏绛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②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③狐塞:飞狐塞的省称。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④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开篇即引用典故。“魏绛复从戎”句,诗人将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保卫边疆。B.第一首诗的颔联,“三河道”指都城长安,点出送别的地点。颔联两句诗写出诗人与魏大分别时的惆怅之情,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慷慨激昂转为低沉悲切。C.第二首诗的首联,从眼前的宴会之景落笔,语言富于对称美,“青”和“金”显出色彩美。遣词华丽,由衷赞美宴会隆重热闹的场面,烘托了友情的深厚。D.第二首诗的颈联,视角转换,以景衬情。从室内所见转到户外所见,描写夜空的景色。诗人通过转换镜头,借背景的扩展、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映衬别情。(2)请分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在诗中的作用。(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离别诗,请指出其中表达的不同的感情。【答案】(1)B(2)①这两句诗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②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3)①第一首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了诗人的慷慨壮志;②第二首诗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慷慨激昂转为低沉悲切”错。全诗感情豪放激昂,慷慨雄壮,后面写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没有转为低沉悲切。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两句诗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的重要地理位置,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首诗,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第二首诗,是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这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尾联两句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作者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8.(2023下·天津和平·高一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2)简析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D(2)①运用虚实结合,由眼前边镇欢庆新年,想到京城燎火彻夜的景象;②视听结合,“戍歌连夜动”是听觉,“燎火彻明开”是视觉。写出无论是边镇还是京城都欢庆新年。(3)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意思是“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连夜不息,京城的烛火彻夜大放光明”。虚实结合。诗人身在边镇,心却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燎火。“边镇戍歌连夜动”实写,“京城燎火彻明开”是诗人的想象,为虚写,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戍歌连夜动”“燎火彻明开”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新年的欢乐气氛,表达了作者新春的喜庆,心系朝廷的心情。(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时光荏苒,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喜中寓悲;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9.(2023下·天津滨海新·高一校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快阁①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③与白鸥盟: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