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4629
大小:209.8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5-01-06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年春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秦汉400余年间,这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互补机制,并惠及此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以下不属于古代文化整合的是()A.“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反向类题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可知,叙述的是秦汉以来政治一统和文化整合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百家争鸣不属于古代中国的文化整合,A符合题意;秦朝采取了文化专制的政策,以法为教,将法家学说确立为统治思想,属于文化整合的范畴,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属于文化整合的范畴,排除C项;“三教合流”指宋明以来,儒家、佛教、道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形成,属于文化整合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2.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B.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C.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D.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 而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思想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C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排除A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3.明末,由于书院参与政治斗争,学校在社会上、在政治与道义领域,表现出巨大力量,黄宗羲将改革政治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指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黄宗羲的这一思想()A.体现出反封建的色彩B.强调了学校的政治功用C.凸显自我表现的个性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黄宗羲将改革政治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指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结合所学可知,“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的大致意思为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机关,而且是国家议政的政治场所,可知黄宗羲强调学校的政治功能,主张加强学校舆论,通过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来限制君权,B项正确;学校议政是封建政治下的一种政治活动,排除A项;黄宗羲的这一思想是从理政的角度思考,不是个性的自我表现,排除C项;朴素唯物主义指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自然界本原的一种学说,材料体现不出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4.苏格拉底在谈到理想中的政体时说:“君主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笏的人,也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用暴力或者欺骗手法取得政权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倡导君主政体B.强调权力制约C.主张专家治国D.尊崇思想自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君主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笏的人,也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用暴力或者欺骗手法取得政权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君主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大权、持王笏的人,而是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即所谓的专家治国,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用专家治国,并未提及倡导君主政体,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用专家治国,没有提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用专家治国,没有体现尊崇思想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5.16世纪,路德提出“两个王国”理论,即“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两者在相关权柄领域内各司其职、互不统辖、互不干涉,共同管辖上帝创造的世界。这一理论()A.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B.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C.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D.直接引发欧洲科学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也即世俗政府管辖的范围和教会管辖的范围,路德“两个王国”理论主张世俗政府和教会各司其职,各管所辖,推动了教会民族化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有利于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B项正确;路德并不完全否定宗教,排除A项;“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一般指的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排除C项;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两个王国”理论直接引发,排除D项。故选B项。6.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可以看出,孔多塞强调人们在用理性批判宗教愚昧和教皇权威之后继续批判政治压迫与君主专制,即启蒙运动中欧洲思想家用平等、自由、法治、天赋人权、权力制衡等思想批判专制制度,A项正确;思想家的目的是批判专制统治,不是纯洁信仰,他们也没有进行教会改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专制王权的批判,而不是对教会腐败的讥讽,排除C项;思想家主要进行思想的启蒙,并没有进行暴力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7.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同时农耕文明使得指南针运用于海外朝贡贸易,而非西方充满冒险主义的贸易远航。”该学者意在强调()A.科技的实际作用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B.农耕文明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C.中国古代发明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转型D.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具有必然性【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科技未能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源于中国古代没有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A项正确;材料所述强调农耕文明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情况,而非强调生产力低下,排除B项;材料讲中华文明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局限性,而非强调推动了世界近代化和领先世界,排除C项、D项。故选A项。8.北宋时,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南宋初期诗歌创作则更强烈地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A.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B.民族关系错综复杂C.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D.程朱理学影响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诗歌创作由北宋时期的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到南宋时期的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以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南宋时期,失去大片领土,偏安南方,而且长期无法收回故土,这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忧患意识,所以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C项正确;北宋时期文学艺术已经出现世俗化趋势,排除A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化,民族关系不是其主因,排除B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化,不是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9.19世纪40年代后,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从战与和的夹缝里提出一个“守”字,以之为根本之策。其“守之策”有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据此可知,魏源的海战思想()A.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指导B.深受传统军事观念的影响C.体现了士大夫的救亡诉求D.利于提升近代的海防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面对形势的巨大变化,魏源没有迎合形势的需要提出变革,而是主张防守,并且步步退让,这体现了传统军事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魏源不是洋务派的代表,他的主张也没有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理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排除A项;魏源的主张并不是要救亡,实际上带有妥协的考量,排除C项;魏源的海战思想不利于提升近代的海防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10.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时期,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没有解决革命出路的问题B.缺乏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C.难以突破民主科学的桎梏D.急需借鉴西方的先进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时期,领导人使用的方法“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并且对待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化,故毛泽东意在强调五四运动缺乏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事情缺乏辩证看待的精神,B项正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材料并非在强调五四运动没有解决革命出路的问题,排除A项;五四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材料主旨信息并非在强调民主科学的束缚,排除C项;毛泽东意在强调五四运动的局限性,并非强调五四运动急需借鉴西方的先进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11.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该报告可用于说明()A.新中国理性地对待文艺工作B.文艺战线已进入社会主义状态C.双百方针指导思想已出现D.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日渐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可知,周恩来在代表党中央肯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这有利于鼓舞知识分子,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说明这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日渐凸显,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而不是对文艺工作态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党中央肯定知识分子,说明这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作用日益显现,没有体现文艺战线的发展状态,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4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图所示绘画中,作者融会贯通了中西传统绘画技法,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以白描、勾勒为造型的基本手段和主要特征,又体现了西方传统绘画以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光线的合乎自然为造型的主要特征,创作了气吞山河、无坚不摧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创作() A.体现了中西绘画技法开始融合B.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C.鼓舞了中国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D.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徐悲鸿《愚公移山》(局部)1940年”可知,材料所示绘画中,徐悲鸿融会贯通了中西传统绘画技法,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以白描、勾勒为造型的基本手段和主要特征,又体现了西方传统绘画以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光线的合乎自然为造型的主要特征,创作了气吞山河、无坚不摧的人物形象。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难时刻,徐悲鸿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C项正确;据材料不能体现中西绘画技法是从此部作品“开始”融合的,排除A项;徐悲鸿的绘画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而未涉及“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排除B项;徐悲鸿的绘画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13.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电梯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得以出现;有了电,有轨电车和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如冶金业在没有电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而且很难做到精纯。但是有了电之后,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其他金属和合金的制造。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材料二18—19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电力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做简要评价。(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述18—19世纪欧洲“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主要表现。请指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答案】(1)影响:成为了工业化重要的动力来源;促进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推动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催生新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革命;改变社会生活。变化:出现了垄断组织。评价:便于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同时阻碍了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2)主要表现: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亦可);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答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建立和出现垄断组织,也给分)。不合理之处:坚持“欧洲中心论”,其观点具有片面性;理由:在欧洲工业化过程中,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成为欧洲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奴役和控制基础上的。【解析】【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可分析得出成为了工业化重要的动力来源;从材料一“电梯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得出促进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由材料一“有轨电车和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出推动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据材料一“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可知催生新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革命;材料一“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说明改变社会生活。变化: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组织可知出现了垄断组织。评价:据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思考,据垄断组织生产的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可知便于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据垄断组织在行业的垄断得出同时阻碍了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2)主要表现: 据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思考,据所学,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可知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亦可);据所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的建立可知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不合理之处:据材料二“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分析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只看到对欧洲的影响,忽视对亚非拉的影响,由此得出坚持“欧洲中心论”,其观点具有片面性。理由: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对亚非拉的影响可知欧洲工业化过程中,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成为欧洲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奴役和控制基础上的。14.近代以来,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成为仁人志士不断高呼的爱国口号,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材料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在巴西立“新中国”,通过与巴西政府协商的方式移民于巴西,保存中国种族,也即是康氏宣扬的“保种”。1899年,梁启超等人翻译《国家论》,强调“民人之意志,即国家之精神。宪法为其体,官府议院为其四支(肢)五官,以成一活动体之国家也。由是观之,国家之要旨,曰无人民则无真国家”。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对未来国家进行规划,定名为“中华共和国”。1910年,上海名医陆士谔写作小说《新中国》,透过梦中的上海来预测1951年的“新中国”,“我国人创业,纯是利群主义……差不多已行着社会主义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方案。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消灭剥削,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在“新中国”话语的演进历程中,国人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始终未变,被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继承和发展。——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的观点整体: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局部:康有为认为要通过移民的方式至巴西建立“新中国”以保国保种梁启超认为人民应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应为人民服务邹容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20世纪初,国人期待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中国。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建造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评论观点:即对观点分析解读。可以是从“是什么”的角度,说明观点的本质;或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说明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或是从“怎么了”的角度,说明这种观点产生的影响。 示例观点: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评价:(为什么角度)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是什么角度)不同时代“新中国”构想反映了国人的爱国情怀(怎么样角度)不同的“新中国”构想一步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步伐作答示例观点: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评论: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为救中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失利之后,内忧外患日甚一日,康有为认为要通过移民的方式至巴西建立“新中国”以保国保种;受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论的影响,梁启超和邹容等人提出要建立一个人民主权的新中国;20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期待从根本上变革新中国,削灭剥削,打倒帝国主义,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结论:历代爱国仁人志士的“新中国”构想对中国走向独立富强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于国情,实事求是,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建立了一个新中国!【解析】【详解】根据设问要求评析材料中的观点,需先概括材料中的观点。根据题头“近代以来,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成为仁人志士不断高呼的爱国口号,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及材料总康有为、梁启超、邹容、陆士谔等人及中国共产党为例介绍了不同的‘新中国’的构想,可概括观点: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也可将康有为、梁启超、邹容、陆士谔、中国共产党的观点进行分别概括为康有为认为要通过移民的方式至巴西建立“新中国”以保国保种;梁启超认为人民应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应为人民服务;邹容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为建造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以整体论述为例,先对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的原因进行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失利之后,内忧外患日甚一日,康有为认为要通过移民的方式至巴西建立“新中国”以保国保种;受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论的影响,梁启超和邹容等人提出要建立一个人民主权的新中国;20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期待从根本上变革新中国,削灭剥削,打倒帝国主义,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然后对这个观点进行评价,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为救中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最后总结升华,历代爱国仁人志士的“新中国”构想对中国走向独立富强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于国情,实事求是,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建立了一个新中国!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王安石非常重视学校培养人才的作用,认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执政后便进行了学校制度改革。面对当时太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名不副实的问题,王安石创“太学三舍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教员方面,设直讲十名,每两人主讲一经,根据所教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经术学问的进步或后退人数的多寡,来评定他们的教学成绩,实施奖惩。1071年,神宗下诏置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学,辟选“经术行谊”之上者为学官,还规定每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保证办学经费。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将自己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通过学校改革,既为变法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涉及面广,内容较全面;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官学;注重质量,推行师生考核;重注儒家经典,改革考试内容;保障办学经费;适应并服务变法。(2)影响:有助于统一变法思想;培养了变法实用人才;传播了王安石的革新思想;促进了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科举制的健全完善。【解析】【详解】(1)特点:从改革的内容分析,王安石的学校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内容较全面;从改革的层级看,改革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官学;根据材料“太学三舍法”“根据所教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经术学问的进步或后退人数的多寡,来评定他们的教学成绩,实施奖惩”可知,注重质量,推行师生考核;根据材料“王安石将自己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可知,重注儒家经典,改革考试内容;根据材料“规定每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保证办学经费”可知,保障办学经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适应并服务变法。(2)影响:根据材料“王安石将自己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可知,有助于统一变法思想;根据材料“通过学校改革,既为变法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可知,培养了变法实用人才,传播了王安石的革新思想;根据材料“1071年,神宗下诏置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学”可知,促进了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三舍法有利于科举制的健全完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