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4589
大小:23.4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5-02-12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第一中学2023年春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下列言论属于墨家学派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C.“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顾炎武弟子潘耒为《日知录》作序:“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由此可知,顾炎武著《日知录》旨在A.精详考据B.博辨文辞C.借古讽今D.明道救世3.《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矛盾尖锐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5. 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传达自然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D.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6.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活字印刷术传播B.人文精神的普及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D.近代教育的发展7.1895年严复撰文指出,君主的出现源于民众保护个人生命财产的需要,但自秦汉以来的君主却背离了这一原意,乃是窃国于民的“大盗”;但他又认为中国不能废除君主制,因为“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A.呈现君主立宪制的倾向B.由开明逐步趋向于保守C.表明他已放弃进化史观D.受启蒙哲人卢梭影响8.1912年,孙中山说:“美国有七十万里之铁道,为世界最富强之国”“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此防弊之政策,即国家一切大实业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孙中山的上述言论A.提出节制资本并发展了三民主义B.体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C.反映了兴修铁路是民国迫切之需D.客观分析美国铁路利弊9.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A.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C.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D.军阀混战社会动荡10.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思想强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C.实事求是坚持抗战D.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11. 1984年的国庆35周年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盛大阅兵,参加游行的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是邓小平①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③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2.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部分商品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这一举措A.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引发反经济全球化的讨论C.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D.否定世贸组织的存在价值第II卷(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又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材料二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材料一反映了李贽的哪些思想主张?李贽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其思想被称为“异端”,表现在什么方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进步作用。1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面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给抗战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以《力报》为代表的媒体承担了宣传的重任,它们立民族传统文化之信心,破敌伪文化阴谋,奋战在文化战线上,希图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果中国人民取得了最终胜利。这场胜利是全体中国人同心戮力的结果,而所有国民能众志成城,消除一切障碍,实则源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事实证明,民族、国家不论大小,都应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尤其在战争中,唯有文化认同才是团结一切力量的纽带,是民族、国家的内聚力和民族精神的来源。——陈艳辉《抗战时期的媒体宣传与文化认同重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进步媒体的作用。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震惊了学界。英国人对他心悦诚服,奉若神明,但欧洲大陆学者在钦佩之余,颇有保留。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反复争论,牛顿学说最终因为得到实测结果的验证而在欧洲大陆被逐步接受。于是传统宗教、政治观念和结构自然失去了它们的神秘光环以及魅力,变为可以自由批判、讨论,甚至可以被改变的了。牛顿学说成为启蒙运动的触发点和意识形态根据,启蒙运动也使欧洲迎来了法国大革命以及随后的一连串政治与社会巨变,最终将欧洲甚至世界带入了现代。——摘编自陈方正《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