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4335
大小:54.2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9-04
《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嘉祥锦江高2021级二诊考试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六经构建了一个作为中华文明之正典的“文本世界”。就起源而言,六经最早称为六艺,六艺皆史,其字面内容以三代政教实践为主体,上及尧舜,下至孔子所处的春秋鲁国。六艺之所以能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与孔子被符号化为“圣”者,是同步化过程。虽然六经记述的是历代君主的治理实践,但其隐性主体则是圣人。《春秋》之所以被符号化为经,并不是因为它以鲁国视角所记载的事件或人物,而是因为记者。史官书写的《春秋》与孔子所作之《春狄》,所载之事并无本质区别,经之所以为经,并不在于所记之事。在“文”上,史官所记者为史,孔子所作者为经,其关键在于孔子通过鲁史所记之事确立了“义”,这“义”并非一般性的道义。《春秋》所立之义,与“王者之迹”关系甚大:《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它是王化之踪迹,而《春秋》则是天子失官、王化之迹熄灭后,圣人所立之义。 春秋时代,统治者不再是垄断通天权的君巫合一者,而是作为“人爵”的世俗君主;同时,一个“精神性的天下”出现并与“政治性的天下”区别开来,“圣”被归属于“天爵”,成为精神性天下的担纲主体。“圣”者是有德而无位的“无冤之王”、精神领域的“王者”。《郭店楚简·五行》谓“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圣的根本特征是知天道,因为知天道,所以对秩序具有开创性能力,“作者之谓圣”(《礼记·乐记》)。“圣”虽具有立法者(“作者”)的定位,但其所确立的不再是某一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而是一方面以其自身生命存在挺立人极,其生命存在成为人之所以为人之原理的饱满性展现;另一方面,圣人基于人性的理解而确立文明秩序的基本原理,落实到“六经”所构筑的文本世界,后者内蕴超越具体社会和特定时代的普遍道义和秩序原理,其核心仍然是天下秩序,只不过它是以圣人为担纲者的“精神性天下”,它一方面回应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另一方面提供检讨“政治性天下”的尺度和判准。以六经的圣者之法检讨、反思具体社会的一王一代之法,这才有《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据之“义”,这恰恰是王官旧史所不具备的。王官之六艺经由被符号化为圣人的孔子的改造,发生了由史而经的转化。孔子被符号化为圣人,其人格被视为“天地之德”的充分体现。如果说“圣”之“德”与天相通,那么,“经”则是“圣”之“文”,“文”则是“德”的客观化表现。由此,六艺成为六经,孔子构筑的六经文本世界,被视为一种神圣性空间,它超越了具体社会和特定时代,是百世之法,而非一代之法。正如王夫之说:“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在天子失官、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失序状况下,孔子及其后学致力于从精神与教化领域确立秩序。六经所记载的虽是一个民族及其代表人物探寻秩序和意义的历史,但经由“圣”的解释转化,则成为超越具体社会与具体历史的形上之“道”,这“道”意味着文明与秩序之原理和方向。由于“圣”与“经”两大符号是共构的,这使得“经”成为“众言淆乱”“百家异说”状况下可以有所折中的“共识性中心”。六经的文本世界也因此不再被视为表达个体思想和情感心志的子学言说,而是被视为向着历代圣贤人格开放的神圣文本空间。“经”的成立借助了“史”的外壳,在“政治性的天下”业已被缩减为膨胀了的“国”的失序状况下,《春秋》以一国之史为基础,以“属辞比事”的象征性方式,承载“天下”之规范性和普遍性的“义法”。而六经作为对王官史学的转化,就是孔子通过创造性解释在开创新的秩序纪元。六经所记载之人与事,虽在过去,但“圣”者之所志,则在未来。六经在历史中总是通过不断地解释而开放自身,六经之前,并非无道;六经之后,也并非意味着道仅仅存在于六经的文本世界之内,每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以自身方式探寻秩序和意义,都是参与道的方式,在每一个时代,六经总是通过新的解释者引入其体道经验而开显的新六经,六经在每个时代和社会的“生面”总是不尽相同,在这个意义上,六经总是被解释的六经,总是通过解释被重新激活的六经。在当今各大文明碰撞的世界历史时代,对六经的创造性转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世界秩序和人类未来。六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性精神的表达和延续,在今天面对跨文化的处境,它必须在与其他文明的经学文本的互鉴中辨识自己的位置,重新认识自己。作为秩序原理与文明根基的六经,必须在应对个体问题、中国问题、人类问题和世界问题上显现自己的活力。这样的时代意识为六经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可能回到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所界定的世界,而是以开放性姿态、在不同文明的互鉴中提升自身、走向开放的世界和人类未来。因而,六经的研究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训诂考辨,而是在承继千年传统而开启的统合古今之大视野中,走向思想的创造,唯其如此,六经才能成为我们时代的六经,才能成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六经。(摘编自陈赟《经学的“返本”与“开新”》,有蒯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皆史,其史料主体是从尧舜至春秋鲁国的政教实践,后经由被符号化为圣人的孔子的改造,六艺也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 B.圣人之所以被视为“圣”,是因为他“知天道”,不仅确立了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而且确立了文明秩序的基本原理。C.六经记载了汉民族及其代表人物探寻秩序和意义的历史,但经由孔子的创造性解释转化成意味着文明与秩序之原理和方向的“道”。D.六经并非封闭而一成不变,它在历史中总是通过不断解释而开放自身,每个时代的解释者都可以引入其体道经验而开显新的六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作为中华文明正典的文本世界,不仅有王者之史,更有圣人之义,而六经之所以能成“经”,关键在于后者。B.春秋时代的人君不仅拥有一个“政治性的天下”,还拥有一个“精神性的天下”,后者可以用来评判和检讨前者。C.“圣”与“经”两大符号的共构使“经”成为“共识性中心”,也使六经的文本世界被视为向历代圣贤人格开放的神圣文本空间。D.六经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蕴涵着中国人的秩序原理,但只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在应对当今众多问题上彰显活力。3.下列名言中可引证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战国末学者韩非子B.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清代史学家章学诚C.经名始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中国近代经学家皮锡瑞D.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明末清初经学家黄宗羲4.全文内容丰富,但其实是对两个核心问题的依次阐释,试概括这两个问题。5.有同学认为六经只是先秦的文化,距今数千年,在今天已没有学习的必要。读了本文,你将用文中的哪些观点反驳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好想叫一声母亲郭华90年前,河北冀县伏家庄村北有棵大槐树。由于树龄年代久远,大槐树的根部形成了一个洞。每当夜深人静,便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脚步轻盈地来到槐树下。兵荒马乱,吃过晚饭,庄稼人便早早地上炕歇息了,河北平原的夜色漆黑而又静谧。她警觉地观察许久,然后弯腰在大槐树根部的洞里放一块土坷垃或一块砖头。 她就是共产党员刘玉芳。冀县位于冀南平原腹地,刘玉芳的家是冀南地区党组织的联络地点之一。如果她在树洞里放一块坷垃,代表平安无事,否则代表有情况。放好暗号,她还要再观察一番才悄悄离去。无论是警觉的神情、有条不紊的动作,还是悄无声息的脚步,你绝对看不出这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缠过小脚的普通农村妇女。刘玉芳是土生土长的冀县人。1931年,18岁的共产党员李力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冀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因为学校距离刘玉芳家很近,两家彼此经常来往。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讲的一些道理,这对农民夫妻闻所未闻,但事后回味又觉得确实对头。时间长了,他们明白了李力是什么人,共产党是什么党。夫妻俩郑重地向李力提出;我们也愿意加入共产党。在报经中共直南特委批准后,1932年刘玉芳成为冀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这个时候的刘玉芳虽然还讲不出很多道理,也知道自己不能像李力那样,如一盏灯照亮别人,但她有信心做一滴灯油,让共产党这盏灯更亮。1937年8月,国民党军队向南撤退时,在邻县枣强的一个农民家中留下了三支步枪。组织上摸清情况之后,来同刘玉芳夫妻商量,告诉他们,要想拿到这三支枪,需要三百块钱。用不着讲什么道理,刘玉芳夫妇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当即表示:“多少钱也要买,卖了房子也要买!”他们卖掉祖传的十二间房,卖得500块现洋,用其中的300块买下了三支枪。望着过去属于自家的房屋,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党的事业,家产算什么。在生死关头,她宁可咬碎牙也决不屈服。1940年深秋,刘玉芳住在宏曲村,因为汉奸告密,她被日寇逮捕关押到威县城里。棍棒打、皮鞭抽、灌辣椒水、踩肚子,敌人对这位柔弱的女子用尽酷刑,轮番审讯十多天,刘玉芳始终坚不吐实。八路军在哪里,共产党在哪里,半个字也没有说。最后,经过组织上努力,刘五芳才被释放出来。这个面容清秀,在许多人眼里似乎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共产党员,面对生死考验,从来没有眨过眼睛。只要是党分配的工作,不论做什么事,她都用心做好。今天的人们听到“锄奸反特”,一定觉得非常神秘。没错,这项工作不仅神秘,而且惊险。1942年秋天,经历过“五一大扫荡”之后,我们迫切需要打击那些认贼作父的顽固汉奸,净化抗日环境,振奋群众精神。组织上把刘五芳派回冀县一区担任组织委员兼妇教会主任,负责几个村的锄奸反特工作。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碉堡林立,敌伪猖级。别说锄奸反特,能保住自己的安全就不容易。刘玉芳胆大心细,她以串亲戚的名义,走村入户,搜集线索,核实情况。确认无误后,将情报转告敌工队,由敌工队实施锄奸行动。她任劳任怨,一切听从组织安排。1947年冀县一带的土改工作已经完成,局势稳定下来。区委经过研究,觉得刘玉芳没有文化,又是小脚,对于开展新时期的工作有些困难,便动员她回了家。刘玉芳没有丝毫怨言。虽然重新成为农民,但她始终牢记自己和其他农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是一名经过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只要是党号召的事,她依旧走在最前列。从1947年回村,到 1987年去世,她和所有的农民一样,靠劳动吃饭。40年间,她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没有要过任何待遇,没有享受过一分钱的补助。当年那些和她编在同一个支部,或者经常到她家联系工作的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有省委书记,有开国将军,但她没有给任何人添过麻烦。生活困难的年代,也曾有人问她为何不去找找那些老战友,要一点待遇。她说:说到老战友,我第一个想起我的入党介绍人李力。那么有水平,那么能干,那么年轻就担任冀南区的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牺牲的时候才29岁,他向谁去要待遇?我第一次知道刘玉芳,是1982年,那时候她还健在。40年来我心中常常浮现出她的形象。然而,当我真的想要写写她的时候,却查不到她有过什么豪言壮语,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静下心来温习我们党的历史,不就是许许多多诸如刘玉芳这样的共产党员,像母亲一样用乳汁滋润了我们的事业吗?许多村民已经不记得村北有棵大槐树。刘玉芳生前的院子因为没有人住,显得荒凉,但院子里的枣树、核桃树依旧生机勃勃。老人的坟墓就在村子东南角的集体墓地里。穿过一条季节性的小河,一上河沿就可以看到孙辈为她立的墓碑。坟墓旁边有高大的白杨树,树下遍地芳草。在向老人弯腰鞠躬的一刹那间,我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好想叫一声母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刘玉芳一个共产党员写到李力等其他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有他们,党才不断发展壮大,由此深化了中心。B.文章首尾照应,虽然大槐树消失在许多村民的记忆中,但是刘玉芳的事迹却永远流传下来,她的精神不会泯灭。C.文章主要塑造的是刘玉芳的形象,也简略写了刘玉芳的领路人李力的事迹,两人互相映衬,表现了党员的风格。D.文章详细描写刘玉芳老家和她坟墓的情况,生机勃勃的枣树、核桃树、白杨树和芳草,意在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7.关于文章塑造刘玉芳形象的相关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玉芳有信心做一滴灯油,形象贴切地表现她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B.在李力的影响下,刘玉芳走上了革命道路,说明她是一位追求进步的青年。C.面对敌人种种严刑逼供,刘玉芳始终坚不吐实,展现了她良好心理素质。D.刘玉芳拿李力和自己对比,解释不求助战友的原因,突显了她的无私奉献。8.文章开篇没有直接介绍刘玉芳,而是为她安排了一个独特出场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作者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来讲述刘玉芳的故事的,题目却是“好想叫一声母亲”,作者这样拟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瘤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泄,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温、一井医,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竭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注]①白下:南京的别称。②风世;劝勉世人。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人仍送A至前B所迎处C代为治D筐箧E束缰靷毕F握手G问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意思为“表达”,与《孔雀东南飞》中“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的“致”含义不同。 B.宰,意思为“治理”,与《滕王阁序》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的“宰”含义相同。C.涕,意思为“眼泪”,与《荆轲刺秦王》中“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的“涕”含义相同。D.决,意思是“判决”,与《苏武传》中“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的“决”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14.文章结尾说“可以风世”,你是如何理解“可以风世”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杜牧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先果后因倒装句式起笔,倾泄了满腔感喟,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C.“睫在眼前长不见”,指人们经常看不到自身的长处,表现了杜牧对张祜的安慰。D.“道非身外”,是杜牧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16.有人认为尾联“劝慰之金句”,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潭中之鱼忽然游来游去,轻快自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方面来写战争激烈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骚》诗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觉得眼睛酸胀,甚至头疼或者恶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3D电影拍摄时会用到两台摄像机拍摄,用来模仿人眼睛的视角;播放时,A。当我们戴上3D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边放映机的图像,右眼只能看到右边放映机的图像,双眼通过汇聚功能将左右图像叠加在视网膜上,这样,三维立体图像就出现了。3D电影两部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观影者两眼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而成人用的3D眼镜尺寸规格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__B,这是观影时眼睛受累的原因之一。另外,看3D大片时,①多数人容易沉浸到剧情中。②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③再加上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刺激,④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起,⑤会导致眨眼频率变低,⑥这也容易让眼睛更累,⑦以至出现更多不适症状。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及图表,完成下面小题。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2020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呢?(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而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燃料技术则是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主题。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能源系统的结构转型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B.中国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关键是能源系统的结构转型。C.要想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得实现能源系统的结构转型。D.只有实现了能源系统的结构转型,中国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21.下列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及结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的碳排放量在几个重点发达国家中控制得最好,后续碳减排难度相对较小。B.中国预计碳排放总量将于2030年前后接近8000,达到峰值,以后逐年下调。C.相较发达国家已普遍经历碳达峰,中国实现碳达峰相对滞后,碳减排难度大D.相较发达国家,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时间上更紧迫,碳减排难度更大。22.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支持,学校团支部拟深入社区进行宣传,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四、写作(60分)23.按要求作文。生活中面对事情的结果,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但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更多的意味。对此,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