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634176

大小:35.9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9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了说明微寄生和巨寄生,首先得从阶级的产生说起。在狩猎时代,随着狩猎水平的提高,食物有了盈余,于是阶级随之产生了。一部分人变得懒惰,成为了和寄生虫一样的家伙,他们靠别人打来的猎物生活。当然,这些人不叫寄生虫,而被称为统治阶级。农耕生活的开始,标志着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选择的定居地自然是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食物获取越来越稳定,人类的阶级也就越来越稳定,部分人彻底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我们把他们这种生存方式称为巨寄生。与此同时,自然界的微生物也一刻不停“尽职尽责”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消耗着社会资源,我们称之为微寄生。对于这两种寄生方式的理解,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前进过程。在农业社会中,农民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微寄生和巨寄生同时消耗着有限的资源,所以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如果微寄生的微生物占用的资源多了,那么巨寄生的统治阶级所能支配的资源就少了,这样的文明必然强大不起来;如果巨寄生的统治阶级不能理性控制自己的消耗,带给劳动人民过重的负担,劳动人民不堪重负便会崩溃,进而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 正是因为有了微寄生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非洲和印度这些热带地区的历史。非洲因为传染病负担最重,也就是微寄生的负担最大,所以在古代一直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印度同样地处热带,所以微寄生的负担也很重。这样沉重的负担对劳动人民健康和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自然也就极大地削弱了劳动人民为统治阶级提供物质资源的能力。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印度历史上的一些帝国军事上相对较弱,当受到外族入侵时,有时缺乏足够的力量来抵抗,这和印度沉重的传染病负担削弱了国力密不可分。但是所谓祸福相依,瘟疫同时也是对抗外来入侵者的强大武器。入侵印度的外族所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自身的军事力量和瘟疫对这种力量削弱之间的对比。印度的统治阶级所能从劳动人民身上获取的资源,与温带国家相比自然要少得多。关于巨寄生,我们将视角转回到中国明朝末年,看一下统治阶级无节制掠夺是如何导致政权崩溃的。明朝末年鼠疫大流行,死者甚众,伴随着政府的横征暴敛,很多农民在传染病和赋税的双重压力下被逼揭竿而起。但是明朝政府明显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或者说即使看到了根源也没有好办法解决。明朝政府采取的方式是“剿匪”,而剿匪所需要的钱,只能通过加重赋税获取,最终这些沉重的赋税被加至同样被鼠疫侵害但暂时还没有造反的农民身上。一方面,为了摆脱鼠疫威胁,疫区出现了大规模人口流动,结果就把瘟疫带到更广泛的地区,使形势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政府的赋税越来越重,自然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起义行列。在这种微寄生和巨寄生的双重压力下,一切似乎是死循环。读明史可以看到,当时农民军的战斗力其实非常差。那时的明朝,来自女真的威胁是癣疥之疾,而流民不可抑制才是真正的心腹之病。崇祯皇帝如果能透彻理解以上问题,那么自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改善现状。首先当然是从微寄生的角度,下力气控制瘟疫,民变不起才能减少人口流动,而控制瘟疫的方式又需要减少人口流动,这两方面互为表里,似乎难解。那么就需要从巨寄生的角度去破解——降低赋税把统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降到最低。用同样的视角也能解答另一个问题——中国的文明为什么首先出现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黄河的泛滥要比长江严重得多,对于水利灌溉而言,根本没什么优势。长江流域的气温更高,种植水稻这样的作物,每年能多收一季,粮食产量会提高很多。但即使这样的优势,我国的文明依然率先在黄河流域扎根,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长江流域所在的南方气温高,传染病也就更厉害。在找到有效防治传染病的办法之前,这种地方当然不适合人类定居。在刚来到长江流域的时候,人民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致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也最多能填饱肚子,哪有多余的东西供统治阶级开销。这也难怪,翻开史书,追溯历史,关于南方的地方多是瘴疠横行。(摘编自孙铁飞《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寄生”“巨寄生”概念的提出,不是为研究生物,而是为阐明微生物与社会发展、文明发达之间的关系。 B.统治阶级必须要懂得微寄生和巨寄生此消彼长态势,理性控制消耗,否则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C.自身的军事力量和瘟疫对这种力量削弱之间的对比,曾经是古印度历史上入略者和受侵者必须直面的问题。D.在作者看来,中国的文明最早之所以没有出现在长江流域,很大程度上因为微寄生产生的危害过于严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助微寄生和巨寄生两概念,形象地将不同领域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揭示出两者间的紧密关系。B.“尽职尽责”,以人类的敬业精神比拟微生物的特性,形象揭示了微寄生侵害人类、消耗社会资源的性质。C.材料以印度和我国明末史实为例证,旨在说明了解微寄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D.在逐渐健全的公共卫生制度下大部分微寄生关系能得到有效控制,相比而言,巨寄生关系的处理难度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来支撑第二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A.杜甫在《石壕吏》中揭示了唐朝官吏深夜捉人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B.为了躲避瘟疫,百姓流离失所,形成大量人口迁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C.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时刻提醒着人们敬畏未知,当以谦卑之心预防治理。D.1348年,欧洲贵族在黑死病猖獗形势下仍旧大肆搜刮百姓,激化社会矛盾。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巨寄生下一个简要定义。5.有历史学家对唐朝的灭亡做了如下的分析,请根据上面材料的信息,分析下面一段话划横线处结论的合理性。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藩镇的节度使、宦官和权高位重者极尽所能盘剥百姓,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唐朝灭亡最后30年里,受季风影响,属于多雨时期,瘟疫横行,疫区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气候宜人,物质丰富,社会就会比较稳定。一旦物质缺乏,人连吃饱肚子都成了问题,就会到处寻找资源,从而引发社会大动荡。如果说政治因素是内因,有时自然和瘟疫灾害便可能是外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末年,气候恶化是“压弯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我想我的马(注)鲍尔吉·原野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接着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跟往来办事的牧民握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露出微笑,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去了会想起父亲,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排队飞行的大雁,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开放了,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却无处说,我感觉自己孤孤单单。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变得柔软安静。到9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开始说他的战马。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他坐不住,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我父亲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站着,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 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孤孤单单。”最近听了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说起唯一的故乡,眼泪落下来,自己都没察觉。说起唯一的马,眼泪落下来,自己竟不知道。”好像在唱我父亲。父亲以前说起马兴高采烈,夸马的眼睛、马的鬃毛。现在提起马,他的脸上挂着泪水也不擦,浑然无觉。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却忘不了那匹战马。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他会在那里见到他的马。在天堂的绿草地上,他和白马一同徜徉、云游。(有改动)文本二: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首部以马为题材的文学绘本《父亲的战马》,是一曲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生长于内蒙古广袤草原的鲍尔吉·原野对家乡,以及家乡的马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父亲的战马》正是取材于原野先生父亲那顺德力格尔与心爱的白马沙日拉之间真实的情感经历。那顺德力格尔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8岁离开家乡科尔沁左翼后旗,加入解放军,作为内蒙古骑兵二师白马团的成员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大小战役,战马沙日拉曾救过他的性命。在将战马送往朝鲜战场后,他一直念念不忘。胜利的荣耀属于蒙古族战士,同样的军功章也属于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战马。作家、评论家汪政先生在谈到鲍尔吉·原野的草原儿童文学创作时说,原野的创作是一种富有独特地方感的边地与特色文化的写作,草原的独特生命体验深入到他的精神与骨髓里。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巴图、却吉、杜楞扎那、东山四名蒙古族战士牺牲,战斗结束后他们的战马找不到主人,“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当父亲将战马送上抗美援朝战场时,当每一名蒙古族骑兵将自己心爱的马送上驶向朝鲜前线的列车时,他们胸中激荡着保家卫国的战鼓,同时也激荡着古老草原上马的赞歌。(摘编自《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读鲍尔吉·原野<父亲的战马>有感》)〔注〕本文为绘本《父亲的战马》后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到草原牛羊满山遍野,牧民赶着牛羊转场的场景,这些都是父亲生前熟悉的生活画面,自然地引出了对已逝父亲的思念。B.“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这里的“空空荡荡”既是写父亲身体瘦弱,更是写其内心失落,强化对“马”的思念。C. 文章引用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旨在表现父亲既思念战马,又思念草原故乡,战马和草原本身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化了主题。D.父亲表面上念叨着曾经伴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战马,实际上是在追忆那段残酷的战争岁月,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记忆越来越清晰。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我想我的马”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线。B.文章以点带面,通过展现人与马之间纯洁美好的情谊,让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C.文章以父亲的回忆叙写战争,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讲述战争的惨烈,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战争年代。D.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例如父亲喃喃自语,马在主人身边流连,有助于传达父亲与马之间的真挚情感。8.文本一前三段多次提到“父亲去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9.文本二中提到“原野的创作是一种富有独特地方感的边地与特色文化的写作,草原的独特生命体验深入到他的精神与骨髓里”,请结合文本一谈一谈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写作特色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数年,昭帝崩,宣帝立,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年老,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白曰:“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愿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赞曰: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注〕曹柯之盟:春秋时鲁齐在柯会盟,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威胁齐桓公归还所侵之鲁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令汉且贳陵A罪B全其老母C使得奋D大辱之积E志F庶几乎G曹柯之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之察察”和“蒙世之温蠖”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不同。B.“事”和《论语》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相同。C.“陛下春秋高”的“春秋”,指年龄,与成语“春秋鼎盛”中的“春秋”意思相同。D.昭帝,指刘弗陵,这是用谥号称皇帝;谥号有褒贬等感情色彩,有美谥,有恶谥。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选文与课本可知两传写法有差异:《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苏武传》以叙为主,把褒扬寄寓在叙事中,在末尾的“赞”中直抒胸臆。B.渔夫两次用“何故”质疑屈原的遭遇,认为他应该随波逐流;屈原拒绝渔夫的建议,怀石沉江。《史记》描写两人对话,凸显屈原浊世中持守正道的品质。C.李陵批评汉武帝残酷寡恩,劝苏武不要守节;苏武予以反驳,先说皇恩厚重,又以父子伦理比君臣之义。《汉书》使用对比手法,彰显苏武的坚定信念。D. 李陵两次见苏武,两次置酒,一次是劝降,一次是饯别。李陵“泣下沾衿”“泣下数行”,两次流泪都是因为他面对忠贞不屈的苏武,感到深深愧疚自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②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愿致金帛赎之。14.苏武和屈原历来都被视作忠君报国的典型,但表现各异,请指出他们的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徙倚①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书愤②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徙倚:徘徊。②该诗为1186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62岁。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徙倚》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时至三更,“渔扉夕不掩”这一细节颇有意味B.《徙倚》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寄寓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法释怀的情感。C.《书愤》前两联诗人虽至暮年,但北望中原,仍气壮如山,不禁回忆起青壮年时期经历的战争。D.《书愤》尾联用典明志,意蕴丰厚,既有追慕先贤之意,又暗示朝野上下多是主降的碌碌小人。16.《徙倚》的“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与《书愤》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者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作比喻,说明治学做事要靠自己坚持,如果“_______”,停下来,其错自己;而即便“_______”,也能够前进一步了,进益在自己。(2)《诗经·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好兵器,共同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意境优美:江水曲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冰粒在闪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绝大部分家长都知道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但他们A,父母在阅读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视。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时光,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事实上,阅读给孩子带来的更多是愉悦的体验,能够缓解那些难以消解的负面情绪,缓解来自学业、社交、家庭变故等方面的压力。父母为孩子读故事,①孩子听父母讲故事或看图画,②是睡前最温和的时光。③一起阅读,④这本身就是父母、亲子之间互动和沟通的重要方式。⑤这种情感的互动、沟通润物细无声,⑥能为孩子建立一个强大的支持体系。⑦相互陪伴的时光总是异常宝贵的,⑧它会让人难以忘怀。家庭共同阅读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首先是对读物丰富性的大力推动,出版机构、教育机构、学术机构要B。其次是公共文化机构对家庭阅读的支持,要使周末逛图书馆成为流行的家庭活动,就需要更好的儿童友好社区环境和高质量、高覆盖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不过也不能都指望社会环境,像社会环境的支持能解决所有问题似的。毕竟,有了读物,有了图书馆,还是要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家乡有腊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园有四棵很大的腊梅。腊梅有两种,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①:“冰心腊梅”,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腊梅”。腊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因为它是狗心的,我们也就不大看得起它。不过凭良心说,腊梅是很好看的。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大腊梅,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不过我们已经②,每年都有一回。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腊梅花。上树是我的事。腊梅木质疏松,枝条脆弱,上树是有点危险的。不过腊梅多枝杈,便于登踏,我年幼身轻,从来也没有掉下来过。我的姐姐在下面指点着:“这枝,这枝!——哎,对了,对了!”我们要的是横斜旁出的几枝,这样的不蠢;要的是几朵半开,多数是骨朵的,这样可以在瓷瓶里养好几天——如果是全开的,几天就谢了。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的作用。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样大的腊梅树,满树黄花向着冬日的晴空绽放,热热闹闹又安安静静”,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谈到曹操,唐太宗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钱穆说: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这些评价让我们看到人们衡量曹操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对人对事,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