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1838
大小:38.8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5-01-22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四中高2022级年高二下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2.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10年”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项。故选D项。 3.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4.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情况,排除B项;公务员改革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开始推行”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5.《大明律》将唐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除第一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为构架的格局。《明会典》也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明代这些举措旨在()A.规范政府行政活动B.防止宦官干预朝政C.削弱武人政治地位D.革除唐宋律例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为明代律令对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这些律令的颁布旨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A项正确;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示并非武人政治,更不能说明对武人政治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明代律令更改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革除唐宋律例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6.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法律文件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制的完善,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7.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各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卷入其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签署于二战后期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1815年维也纳体系形成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建立起来;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8.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其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A项正确;B项与日内瓦会议有关,排除;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9.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的中国。据材料“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可知,两税法获得收入比租庸调制多,皇帝不顾一些人反对坚持实行两税法,说明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无比较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能得出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两税法是为了增加税收,并且主要向货币税收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10.欧洲国王与城市联盟发端于10世纪。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市民阶级的大力支持下,1202年,借口英王约翰不履行封臣义务,宣布剥夺他在法国的全部领地。据此判断,市民阶级()A.拥护王权,反对城市自治B.逐渐成为新兴的政治力量C.实力雄厚,享有特殊权利D.已经成为执政的统治阶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市民阶级的大力支持下,1202年,借口英王约翰不履行封臣义务,宣布剥夺他在法国的全部领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他们逐渐成为了新兴的政治力量,参与国家大事和政治生活,发挥的政治作用越来越大,B项正确;市民阶级并不反对城市自治,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市民阶级实力雄厚,享有特殊权利,排除C项;在当时市民阶级并未成为执政的统治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11.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北美洲,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此后蔗糖进入千家万户这一变化()A.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B.促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快速发展C.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兴盛的结果D.说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奢侈品,但是到了近代,随着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发展,蔗糖的产量和贸易量大增,蔗糖逐渐普及,C项正确;蔗糖逐渐普及不代表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排除B项;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12.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欧洲)。题干中“那座铁塔”指的是始建于1887年、竣工于1889年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埃菲尔铁塔使用了钢铁结构,其建筑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体现了工业文明孕育了建筑风格的创新,B项正确;题干“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体现了技术进步,但没有体现这些技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时间是19世纪后期,此时启蒙运动早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当时法国存在不同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新式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13.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年至186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在近代的中外经济交往中,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B项正确;外商接受了庄票不代表现金退出了中外结算,同时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题干时空,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14.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18404128127686.718933367127698.2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193646962528111.2194954167576510.6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推动力量C.政权更迭推动城市化D.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率提升缓慢,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大量人口固定在农村,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D项正确;“持续加快”说法有误,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数据无法看出推动力量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排除C项。故选D项。15.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实现了革命性发展,出现了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等新生事物,下列有关这一发展及表现认识不正确的是()A.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B.英法海底隧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C.空中通道便利了人们的出行D.20世纪70年代后宽体客机成为客运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法海底隧道并不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B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实现了革命性发展,出现了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等新生事物。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空中通道便利了人们的出行,20世纪70年代后宽体客机成为客运主流,ACD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成效。【答案】(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2)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推动英国代议制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问题:根据“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得出贵族掌握政权;分根据“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可得出议席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小问2详解】成效:根据所学可得出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根据“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得出推动英国代议制发展。17.工业革命带来诸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 我们已经看到,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蒸汽机通过枢轴同各个小屋中的织机连接起来。在过程的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大规模生产的场合,那些最近几十年间新兴的工业,例如信封制造业、钢笔尖制造业等等,通常都是先经过手工业生产,然后经过工场手工业生产这些短暂的过渡阶段才达到工厂生产。——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三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2)阅读材料二,指出“小屋”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答案】(1)变化:从边缘到中心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作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举措: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完善配套卫生设施;治理环境污染。(任答三点)特点:阶段性、注重立法规范、先污染后治理(任答两点)【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归纳出从边缘到中心;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 生产组织形式:材料“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是对工厂制度的描述。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度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小问3详解】举措:根据材料“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可归纳出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可归纳出完善配套卫生设施;根据材料“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可归纳出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根据材料“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可归纳出治理环境污染。特点:从发展阶段来看,呈现阶段性;从颁布的法律来看,注重立法规范;根据材料“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可归纳出先污染后治理。点睛】18.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答案】(1)特征: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的帮助。评析:促进建国初的经济恢复;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突破:打破苏联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说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的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小问1详解】特征:根据材料“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可知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的帮助。评析:根据材料“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可知促进建国初的经济恢复;根据所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意义可知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结合学习苏联对新中国的巩固可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结合所学一五计划可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小问2详解】突破:根据材料“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可知打破苏联模式;根据材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可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所学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说明:结合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和进程可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的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近代1.1842年,美国人派克在广州建立了眼科医院。2.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3.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专业化设计。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边区卫生机构出现制度化倾向。5.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建立了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解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制度分工更加细化。现代6.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7.2003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到2010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8.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9.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据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政府的支持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论题必须围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可以从背景、特征、影响等角度展开,比如“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明显时代性”、“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改善民众生活”等)阐述: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逐渐回收部分主权。1929年,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大大提高了中国卫生安全,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政府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大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大大推动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为抗战胜利奠定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颁布一系列法规法律,推动医疗卫生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2017年,中央政府将城乡医保合并,使医学成果普惠平等,极大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健康要求,推动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小结: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民生福祉。政府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通过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建立平稳、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国民健康。【解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