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1级一诊模拟试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 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曾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曾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C.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答案】1.B2.D3.C4.①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①《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②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③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错误。根据“……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可知,材料一认为,“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C.“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错误。根据“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可知,贾府仅是“寄生”于“清王朝”,因此不能说“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D.“都认为……”错误。材料一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材料二重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将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统摄,信息整合有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D.“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错误。根据“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可知,这只是个例,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C.“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错。根据“……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曾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可知,这里通过对比,论述了曹雪芹的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依据材料一“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可概括为: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 ②依据材料一“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对广大读者来说……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可概括为: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依据材料二“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可概括为: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依据材料二“《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可概括为: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摘要”要语意连贯、语句通顺,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①依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②依据“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可概括为: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③依据“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可概括为:曹雪芹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开河梁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 。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看,堤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一天,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古体诗。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写作者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带领民工在黄河边防凌汛的一些事情,这是作者正式参加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同时运用叠音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武开”时河冰骤然开裂后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C.文中引用农民的话“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人对黄河的高度依赖及感激之情。D.作者夜晚独处,浮想联翩,认为自己处境和苏东坡《卜算子》的某些意境不太相符,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某些意境相合。7.下列关于文中作者写的第一首古体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河滩奔跑的骏马,可见优秀的作品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B.这首诗歌承接前文“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画面,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之美。C.诗中的“河边马”飞驰的状态正是作者的一种追求,在即将开始的工作中扬鞭奋蹄。D.半个世纪过去,作者仍对此诗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8.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黄河有哪些特征。9.梁衡先生说过:“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之美的。【答案】6.A7.D 8.(1)既气势磅礴,又安详平和、雍容大度;(2)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9.(1)文章写黄河“开河”之景,作者“巡河”之事,文笔简洁、凝练;(2)文中写“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场面相互映衬,使文章富有意境之美;(3)文章写自己“正式工作”,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正如“开河”,含有哲理之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错误,原文“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应是劳动锻炼结束,到县里工作之时。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诗歌内容的能力。D.“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原文“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古体诗”,原因应该是“两个第一次”。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特征的能力。此题的答案集中于文章的二、三、四段。根据“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概括为:黄河既气势磅礴,又安详平和、雍容大度。根据“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冲击河堤,危及两岸”“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概括为:黄河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特征的能力。要求探究梁衡散文的“三美”,“三美”的含义在题干中已经给出,考生只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即可。(1)关于叙述之美 根据“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分析,文章写黄河“开河”之景,作者“巡河”之事,文笔简洁、凝练;(2)关于意境之美根据“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分析,文中写“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场面相互映衬,使文章富有意境之美;(3)关于哲理之美根据文中最后的语句“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分析,文章写自己“正式工作”,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正如“开河”,含有哲理之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 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候,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材料二: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14.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答案】10BEG11.B12.D13.(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公理由离开(吴国)呢?14.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 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B处断开;“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E处断开;“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G处断开。故选择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B.“意思相同”错误。“见”,表示被动。/拜见。句意:反而被疏远。/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C.正确。将要。/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D.正确。内心。/接纳。句意:并不了解我的内心。/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错误。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邦”,国;第一个“其”,推测,大概;“存”,“吴国长存”;“倾”,倾覆;“安”,安定。(2)“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①“王阖闾……深问其国……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深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而放弃报复,这是伍子胥在践行对渔夫的江湖恩义;③“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这是伍子胥行君臣之义。参考译文: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面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撒兵返吴,离开了楚国。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非登明心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子贡评论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材料二: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16.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答案】15.A16.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开篇以“何事”发问,并非表达寄予厚望之意。侄儿家境贫困也于文无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意思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刻画了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的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这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勤奋,惜时。(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全诗的主旨句,表明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答案】①.同是天涯沦落人②.相逢何必曾相识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⑤.乍暖还寒时候⑥.最难将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写错的字有:沦、蜉、蝣、渺、粟、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亦是我们的先民仰观俯察的宇宙发现,更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心灵觉悟。从本质上说,()。在这里,时间成为天地众生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关联与呼应。我们的先人出于对天道自然的尊崇和敬畏建立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并由此衍生出既具有繁衍生息又具有薪火相传特质的文化伦理。因此,在古代蒙学教材中,开篇即是“天地人”三字,以此对儿童作最朴素的生命与时空的哲学启蒙。二十四节气为现代教育所提供的其实是一张大自然的“时间表”,是上天为人间设定的时令和节律,可惜的是,学校教育对这种自然的时令和节律视而不见,我们的时间表仿佛成了“课程表”。风声听不见,雨声听不见,鸟语更是听不见,偌大的空间里只有铃声才是提醒时间的唯一信号。将二十四节气的种子植入学校教育,就要是将现代教育从知识与课程的某些病态占领中解放出时间和空间,将教育的“自然之维”全面敞开,让年轻一代从一种认知与独白的“物化视界”走向理解和对话的“生命视界”。时间打开,空间亦打开,才可能谈得上课程的打开。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别的“自然时间观”是二十四节气提供的B.“自然时间观”是二十四节气提供的,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别C.二十四节气提供了“自然时间观”,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别 D.二十四节气所提供的是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别的“自然时间观”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D19.我们的先人出于对天道自然尊崇和敬畏的目的,不仅建立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而且由这种生活方式衍生出了相应的文化伦理,这种文化伦理既具有繁衍生息又具有薪火相传的特质。20.①构成:三个句子都含有“听不见”句式,结构相同;“风声”“雨声”鸟语”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内容相关。②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语气强劲;有力突显了学校教育对二十四节气所带来的自然时令和节律的忽视,强烈批评了现代教育从知识与课程对学生时间和空间的某些病态占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文“二十四节气是……的时间体系,亦是……的宇宙发现,更是……的心灵觉悟”可知陈述对象是“二十四节气”,所以此处补写的句子应从“二十四节气”说起,由此可排除AB两项;C项“二十四节气提供了‘自然时间观’,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别”,有语病,“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别”的主语承接上文是“二十四节气”,不合逻辑,排除C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分析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几组主干成分:“我们的先人出于对天道自然的尊崇和敬畏”;“建立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衍生出……的文化伦理”;“既具有繁衍生息又具有薪火相传特质”。同时可看出句子“我们的先人出于对天道自然尊崇和敬畏(的目的)”可单独成句,“建立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衍生出……的文化伦理”是递进关系;“既具有繁衍生息又具有薪火相传特质”可单独成句。根据上述分析句子主干以及修饰成分分别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重组即可。故改为:我们的先人出于对天道自然尊崇和敬畏的目的,不仅建立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而且由这种生活方式衍生出了相应的文化伦理,这种文化伦理既具有繁衍生息又具有薪火相传的特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风声听不见,雨声听不见,鸟语更是听不见”中三个句子都含有“……听不见”的相似句式,结构相同;“风声”“雨声”“鸟语”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内容相关。 ②表达效果:用三个“……听不见”的相似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语气强劲;突出强调了听不见“风声”“雨声”“鸟语”等自然的声音,有力突显了学校教育对二十四节气所带来的自然时令和节律的忽视,强烈批评了现代教育从知识与课程对学生时间和空间的某些病态占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9月23日晚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晚间20时许,开幕式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本次大赛的开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寓意着新时代的中国正与亚洲、世界交融激荡,像浪潮一样奔涌向前。开幕式共分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将通过国风之潮、自然之潮、科技之潮、运动之潮、数字之潮等对主题中的“潮”字进行具体诠释。本届亚运会,亚洲全部45个亚奥理事会成员超过1.2万名运动员报名,加上技术官员、记者等总规模达3万余人,创下新纪录。【答案】9月23日晚间20时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分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参会人员规模创新纪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语段一共四句话。由第一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9月23日晚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晚间20时许,开幕式正式拉开帷幕”概括为:9月23日晚间20时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由第二句“作为本次大赛的开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寓意着新时代的中国正与亚洲、世界交融激荡,像浪潮一样奔涌向前”概括为: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由第三句“开幕式共分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将通过国风之潮、自然之潮、科技之潮、运动之潮、数字之潮等对主题中的‘潮’字进行具体诠释”概括为:开幕式分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由第四句“本届亚运会,亚洲全部45个亚奥理事会成员超过1.2万名运动员报名,加上技术官员、记者等总规模达3万余人,创下新纪录”概括为:参会人员规模创新纪录。综上,对以上概括出的要点合并整理,这段新闻报道保留关键信息为:9月23日晚间20时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分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参会人员规模创新纪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下加一个“心”,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渺渺之途,儡儡不断,以德为伴,彧彧花繁。《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辈青年如何开创自己的灿烂人生呢?我认为,当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润德走正道,以行动践德。德,是一种行为,欲得德,要敢做敢为、善作善成。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德,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坦荡如砥。1937年毛主席表兄文运昌因家庭生活困难,致信毛主席希望到延安谋一份薪水丰厚的差事。毛主席却写信回绝,并说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我们党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德是一种行为,证明了德是一种政治文化,是根脉,是基石。行稳当能致远,这稳便是以德相伴。以德引领前路,以德化育一方,以德行大道走正途。厚德心坦荡,欲得德,需要眼睛看正,笃定心志意志坚。孟子曾言:“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立身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坚定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们要正眼,正心,守住自律自省自重的底线。如果做人不正直,做事不正派,结果必是翻车于人生中途。古人警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兰考好书记焦裕禄,即使重病也心系人民,在他的心里,修德就是把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写在奉献之中,德字当先,砥砺前行。时代波诡云谲、霄壤嬗变,我们只有保持眼正,心正,路正,才能不会被种种陷阱迷惑,始终保持人生航船的正确方向,厚修德行心坦荡。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欲得德,要心胸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 “戢鳞潜翼耐沉浮,自得竣邈来日长。”注重内在修养,培养良好的品质。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因修德,才有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盛况;因修德,才有周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修德,无数中国共产党人默默付出,夙夜在公九死不悔。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以王进喜、孔繁森为榜样,把一腔热忱坦荡无私地献给人民,以黄大年、黄文秀为榜样,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勇于担当,敢于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修德于心,外化于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百年梦圆,民族复兴。我们要以行动践德,走正道,心胸坦荡。作为新青年,我们当以德行担使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面对新百年的新征程,现代化的新使命,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润德走正道,厚德心坦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图片加文字材料的作文题。材料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是选自《说文解字》“德”字的图形。文字部分是对“德”字构成的解说。材料中对“德”字的解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左边部分的“彳”,意为行走,引申为行为、行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德”是指导行为的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德”为行事的准则,要将“德”这种操守、品行化于行为之中,做真正的有德之人。二是右边部分的“直”和“心”可以理解为直行时眼睛要看正,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强调正道直行。作为新时代青年,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要坚守信念、坚守初心,要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方可践行“德”。当然,“德”字也可理解为正直、坦率、诚实、遵循本心等。三是在古代文献中,“德”与“得”通用。材料意在告诉我们,有德才有得,这里的“德”是品德、道德,“得”可以理解为目标的达成或成果的获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有道德的贤明之人,一个有“德”的新青年才能够在人生中有所获得。综上,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德”,作为当代青年,要践行德,以德为行事准则,要正道直行成就德,要心怀坦荡成美德。人生有“德”,才能有所得。写作时,概括材料内容引出中心论点,德,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为事准则,是一种坦荡的胸襟。唯有明德,修德,践德,方可得人生。主体部分可以分别围绕“明德”“修德”“践德”展开论证。从《说文解字》中说,“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吉也。”明德,是认识和领悟道德的智慧。孔子有言:“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修德,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周易》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践德,是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的过程。最后总结新时代青年当以德为伴,雕琢青春,以德行担使命,砥砺丰人生。论证时,可以使用排比论证,让文章更有感染力,使用对比论证,让观点更加明确。立意: 1.践行正“德”,做有德青年。2.有“德”,自有“得”。3.做人正直,做事正派,成就美“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