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7300
大小:297.7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5-01-22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荣昌中学高2024届高三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京疏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袝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家族观念约束加强B.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儒家礼制约束强化D.族权与政权相统一2.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3.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A.门阀士族威胁统治B.国家财政危机严重C.存在一定社会危机D.女性政治地位提升4.《世说新语》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又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反映了( )A.统治者思想较包容B.魏晋名士放浪形骸C.法律制度相对宽松D.儒家地位受到冲击 5.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B.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6.长期任职于中国海关的美国人马士说:“中国的地位历经1842、1858、1860、1885、1895年已经逐步地降低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这表明当时( )A.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深渊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D.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7.《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描述:九省钦差江浙办案,由旱道而走,后坐民船,再下江南。上头质疑他为何不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搭轮船至上海,他却称:“火车、轮船,走的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臣若坐了,有伤国体”。据此可知( )A.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较为缓慢B.清政府近代化努力未获得认可C.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D.观念滞后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8.1920年,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第一份通俗小报《劳动音》,下表为《劳动音》刊载的部分文章的标题。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国外劳动界消息南京机织工人听者!一般工人也听者!记南京机织工人暴动情形 哈尔滨之劳工大学据表可知,早期共产党组织( )A.关注工农的生存状态B.推动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C.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D.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9.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冬学教育一方面采用诉苦、对比和算账的方式,配合翻身教育实现农民“翻心”;另一方面结合基本国情、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广泛开展时事教育,重塑农民道德体系和价值观。据此可知,冬学教育的实施( )A.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B.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C.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10.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11.2003年到2021年,世卫组织积极应对包括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非典)、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在内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21年以来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中,国际原子能机构聚焦各方共同关切,提出包括5项原则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安全倡议,并为此积极进行斡旋。这表明( )A.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经济全球化面临着重大挑战C.当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已发生重大变化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12.下图为1970年、199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份额。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A.不同程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经贸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C.科技革命推动制造业的内部调整D.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升13.1895年,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政府开征特别税以抗击意大利侵略,不几天就全部收讫,广大贫苦牧民、各部族群众踊跃投军,封建诸侯纷纷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边。随后,孟尼利克迅速组建起一支配备10万支来福枪、400门加农炮的大军。这说明,当时埃塞俄比亚( )A.在军备上具有优势地位B.国内阶级矛盾得到化解C.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D.民主精神在战争中发扬14.18世纪,乔治·萨尔主编的65卷本《普遍史:从创世至今》出版之后畅销欧洲。该书力图面面俱到地描绘已知世界所有民族的历史,当新知识与《圣经》记载发生冲突时,编者则会通过各种方式论证《圣经》记载的权威性。一个世纪以后,许多世界史著作将其视为批判的靶子。由此可见( )A.新的历史著作更有价值B.全球视野易于发现历史真相C.多卷本世界史大而不当D.历史认识需要适时加以反思15.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3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唯一文明的国家,自称为“华夏”“中国”“中华”,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所谓的“四夷”。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因为在华夷休系内,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摘编自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材料二 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摘编自黄德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的课题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做为学习成果,准备进行展示。请你做为学生评委,结合所学对该示意图进行评析。(要求:可以赞同或提出修改建议,并加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重庆市荣昌中学高2024届高三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解析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袝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可知,西周时期墓葬受到宗法制等级观念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说明血缘关系主导墓葬规则,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等级森严,“家族观念约束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此时还未出现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等级森严,未涉及族权与政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皇室的宗庙设置虽然其出发点是“亲亲”的血缘关系,但是其最终目的则是“刑罚中、庶民安”等政治效果,也正是由于皇室宗庙具有血缘和政治上的双重价值,所以皇室宗庙的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并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秦完成统一后,就推广了郡县制,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军剿捕”可知李波宗族实力强盛,无视封建社会秩序,直接和政府军队对抗,同时也存在着百姓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现象,反映了北魏存在一定社会危机,C项正确;门阀士族威胁统治只是其中一项,概括不完整,同时还存在着百姓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税收入不敷出,无法反映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女性的政治权力,无法得知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阮籍经常与嫂子在家中见面,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刘伶长脱衣裸形在屋中,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材料体现的是阮籍和刘玲的情况,这都反映了儒家地位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阮籍和刘伶的情况,不涉及统治者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阮籍和刘伶的情况,不能说明整个魏晋名士放浪形骸,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制度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前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明代前期,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使用白银的比重上升,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其他通货种类占据比例不断下降,所占比重几乎忽略不可计,说明商业交易活动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可以佐证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B项正确;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在商业交易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并不能说明物价是用银两计算的,排除C项;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当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并不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洋人的朝廷”,未涉及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以“九省钦差”为代表的部分国人对新式交通工具持排斥态度,由此折射了中国近代化遭遇阻力,在缓慢发展,A项正确;“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建设可以折射清政府近代化的努力,但以“上头”为代表的国人,显然对近代化在交通领域的努力是持认可态度的,排除B项;材料中展示的“九省钦差”“上头”均是封建官员的代表,但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不一。因此,无法说明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观念滞后确实不利于近代交通建设与发展,但材料表明,尽管部分国人观念滞后,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已成为民众选择,说明近代交通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报刊积极宣传工人运动,有助于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运动,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共产国际领导无关,没有强调共产国际对早期组织的领导,排除C项;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农民冬学教育学习“采用诉苦、对比和算账的方式,配合翻身教育实现农民‘翻心’”和国情与时事教育,目的是重塑农民道德体系和价值观,这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A项正确;从学习的内容上看,学习不是为了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而是为服务新生政权,排除B项;材料所述只是一种学习,且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抗美援朝,所以无法起到保证抗美援朝胜利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里并没有提到与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任何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这标志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C项正确;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无法反映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3年到2021年(世界)。材料主要体现了世卫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全球问题凸显的当代,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世卫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均是联合国的重要机构,因此,材料体现了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没有体现全球治理主要力量的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据材料可知,与1970年相比较,199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份额都有大幅增加,据此可判断,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实现调整与提升,客观上促进出口的份额增加,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而非加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出口份额的变化,没有描述经贸交流,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比重,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埃塞俄比亚)。根据材料“不几天就全部收讫,广大贫苦牧民、各部族群众踊跃投军,封建诸侯纷纷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边”可知,当时埃塞俄比亚抗击侵略者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人民也很踊跃,这说明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埃塞俄比亚在军备上的优势地位,排除A项;“化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并没有涉及民主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普遍史:从创世至今》出版之后畅销欧洲。一个世纪以后,许多世界史著作将其视为批判的靶子,是因为它充斥着宗教神学的内容,反映了历史认识需要适时加以反思,D项正确;“新的历史著作更有价值”说法片面,新的历史著作也存在谬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认识需要适时加以反思,未体现全球视野易于发现历史真相,排除B项;《普遍史:从创世至今》中的部分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多卷本世界史大而不当”说法绝对,材料也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材料“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推动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区域文化重构,D项正确;阿拉伯人的统治宗旨是维护自身利益,非促进文化多元化为目的,排除A项;阿拉伯人以武力扩张为主,非文化殖民为主,排除B项;民族意识消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特点:规模比较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技术低,生产速度慢,;资金周转比较慢;获利低;生产动力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和蓄力。影响:促进了资本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发展条件的相同点: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发展条件不同点: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进行了工业革命,引入蒸汽动力进行生产;中国依然是封建国家,对冶铁生产经营进行重重的限制和约束。(3)认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一“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可得出,规模大,生产成本高;“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可得出,生产技术低,生产速度慢;“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可得出资金周转比较慢,获利低;“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可得出,生产动力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和蓄力。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场”兴起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而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所以中英两国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发展条件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开始了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因而冶铁业引入了蒸汽动力进行生产,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中国依然是封建国家,政府对冶铁业的经营和生产进行了重重地限制和约束。(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各行各业获得了更为先进的动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生产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17.(1)特点:中国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不平等性;受到制度约束;形成一种和平、稳定的关系;经济交往不受重视。(任4点即可)评价: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增强了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客观上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浸透着“天朝上国”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负担。(任3点即可)(2)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平的原则。(任2点即可)影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可知,中国处于主导地位;依据材料一“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可知,具有不平等性;受到制度约束;依据材料一“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可知,形成一种和平、稳定的关系;经济交往不受重视。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一“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得出增强了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客观上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根据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得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根据材料一“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得出浸透着“天朝上国”的理念;根据材料一“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得出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负担。(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二“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得出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二“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可得出是和平的原则。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国际范例,国际外交原则,现实需要等角度说明影响。国际范例上,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国际外交原则上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现实需要上,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18.范例:观点:我赞同该小组所制作的示意图。阐述: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蒸汽技术革命和电气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商品,并且改变了国际交通和通讯方式。火车轮船和飞机以及电报和电话等设备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沟通联系,为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技术支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鼓励政府放松对外贸易限制,允许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极大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1816年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两次技术革命的科技成果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以及英国金本位制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机制。修改建议方面可从:第一波全球化的起止时间(例如16-18世纪)动力来源(例如殖民活动、国际贸易、资本输出、人口转移等)等角度思考。【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选择题。时空:近代世界。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该小组从技术、思想和制度等方面总结了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于该示意图应该持赞成态度。结合两次工业革命、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和金本位制的内容、影响等内容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即两次技术革命的科技成果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以及英国金本位制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机制。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可以从第一波全球化的起止时间、动力来源等角度对这一示意图进行修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