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4815

大小:45.8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5-01-23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择,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D.乡土社会的产生并没有具体目的,是一种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与有具体目的而分工协作,机械地聚合在一起的法理社会不一样。2.下列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它们和法律都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样的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如一个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B.初次出国的人,老人会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出行人的箱子底下,告诉出行的人,如果水土不服就用灶土煮点汤喝。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C.一个村子几百年来老是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这说明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D.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4.文本选段中运用了多种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5.在中国香港,经常会出现诸如“长沙湾道”“山东街”“南京街”“北京街”等以大陆城市命名街道的现象。读了《乡土本色》后,你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棉袄孙犁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因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②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③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④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⑤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⑥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⑦我说:“是。”⑧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细碎地爆炸着。⑨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⑩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缩拢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⑨段中头发梳得“平”写出姑娘的干净利落,和人说话时眼睛“盯”住人,表明姑娘善于观察,聪慧机警。B.想到要接待陌生人时表现出踌躇以及提出治疗打摆子的迷信方法,这些情节使姑娘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C.从人物的身份角度考虑,本文中的“姑娘”比《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更能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D.《百合花》中新媳妇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盖上棉被的悲剧结局比《红棉袄》的结局更耐人寻味,更有感染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②③段中对风的描写,既渲染充满寒意的氛围,也推动两人需要落脚休息和顾林打摆子需要保暖等情节的发展。B.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渲染手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传神。C.本文中的物象“红棉袄”具有象征意味,“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表达对前方战士的有力支持。D.文中姑娘并无名字,可见作者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以小见大表现冀中女性的群体形象。8.小说《红棉袄》中的“我”,并非故事的主人公,但在文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4分)9.这篇《红棉袄》和教材中的《百合花》存在很多相似点,请结合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退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初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瑜子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节选自《三国志•吴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B.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C.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D.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与本名有一定关系的别名,如在周瑜的名与字中,“瑜”与“瑾”都指的是美玉。B.“得蜀而并张鲁”的“并”意思是吞并,与成语“并驾齐驱”中的“并”意思不相同。C.爵,指爵位,《礼记》记载爵位有五等,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D.“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的“匹夫”指平民,与成语“匹夫之勇”中的“匹夫”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为人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此外,他还精研音乐,在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B.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孙瑜等人先征讨麻、保二屯,收获颇丰,后来又追击攻打黄祖的大将邓龙并将其俘虏。C.周瑜受到孙氏兄弟器重。孙策曾经极为高兴地认为有了周瑜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共同掌管诸项事务。D.周瑜有远见,有谋略。他能够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张鲁入侵刘璋时,他能够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得到孙权认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14.诸葛瑾、步骘心目中的周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15.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3分)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B.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C.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D.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16.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本诗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意象进行比较,简述两个菊花意象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绘的是山村的安静与祥和。其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乡村安详恬静的句子是:“,。”(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了梦境美好的世界,由梦境醒来转入现实、梦中景物完全消失的诗句是:“,。”(3)《登高》中,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发出“,”的感慨,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晚年病苦的悲愁。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2023年2月3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为后续线路开通运营创造条件。验收完成后,预计4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年内具备开通运营条件。静态验收是高速铁路竣工验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建设、系统设备等的第一次全面“体检”。铁路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将检查确认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福厦高铁于2017年9月全线开工,正线全长277.42公里,设计最高行车时速350公里。建成通车后,福厦高铁将推动福州、厦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串联起一条“黄金旅游带”,加速经济贸易,让城市更繁荣。福厦高铁的修建,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带来益处。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根据文中信息,给“静态验收”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10分)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①,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不能都写尽了。② ,让读者去琢磨,去思索,去补充。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包世臣论书以为当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宋人论崔颢的《长干行》“无字处皆有字”。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空白的艺术”。办法很简单:能不说的话就不说。这样一篇小说的容量就会更大了,传达的信息就更多了。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短了,其实是长了。少了,其实是多了。这是很划算的事。(节选自汪曾祺《自报家门》,有删改)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4分)21.第一段是怎样把“语言的美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明白的?(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原文是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相比现代社会”错。文章中仅提到“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却没有与现代社会进行比较。B.“它们和法律都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错。原文是说“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熟悉和信任”是调节乡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而“法律并不是”。C.“这样的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原文是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未说这种信用远胜于契约。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错。这说明的是泥土在中国文化中的可贵。4.①举例论证:第3段中,举语言学家研究的成果为例,从语言角度来看,用例独特,证明农民黏着土地的特点。②比喻论证:第4段: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生动形象写出宣泄出外的农民的情态。表明上一段所言的农民黏着土地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而是在宏观历史上稳定时代定居,但是个别时候仍有一些人会离开家乡土地,即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③对比论证:第7段中,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进行对比,说明所谓的社会这一概念通常有两种不同形态呈现,我们的乡土社会其实就是礼俗社会。④引用论证:第8段中作者引用并解释《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其实还是为了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5.①从中国大陆到中国香港的迁移,是乡土社会向现代都市社会发展,人口迁移的结果。②迁居后出现大陆地名,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土”在文化里占据重要位置,故乡是人精神上的归宿,中国人有浓厚的安土重迁的思想。6.C(3分) 解析:“本文中的‘姑娘’比《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更能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错误。本文中姑娘还有一重身份是妇女自卫队队员,而新媳妇是一名普通老百姓,相比较而言,新媳妇毫不犹豫为牺牲战士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更能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旨。7.B(3分) 解析:“主要采用渲染手法”说法错误。本文在塑造人物时, 采用的主要是白描手法,如“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选项中“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传神”描述的正是白描手法的艺术效果。8.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姑娘,展开叙述,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推动情节发展。(4分。每点2分)9.①主要人物相似,且人物身份也具有共性。两个“我”都是具备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两个“小战士”都是革命战士,两个女孩都是后方女性。②重点情节相似。“小姑娘”为病重的“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与“小媳妇”为牺牲后的“小通讯员”盖上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的情节相似。③表现的主题有共性。两篇小说均表现了人性之美。④主要物象都具有象征意义。“红棉袄”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棉被”象征温暖与关爱。(6分)10.C11.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解析】B.“并”:吞并/并排。句意: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C.“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理解错误,文中的爵指一种酒器,“三爵”理解为喝了很多酒。D.“匹夫”:平民/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句意: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指毫无智谋,单凭一己之力蛮干的勇气。12.B【解析】B.“孙瑜等人先……后来……”错。根据原文第一段“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可知,追击攻打邓龙并将其俘虏的是周瑜。13.(1)袁术打算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回到东吴,袁术听从了他。【解析】“观”,看出;“故”,所以;“为”,担任;“假涂”,借路,“涂”,同“途”,道路。(2)我离开京城到此任职已有两年,一直是心情恬淡、宁静自得,她的一席话触动了我,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14.不一致。诸葛瑾、步骘眼中的周瑜是身先士卒的勇猛武将形象;苏轼眼中的周瑜是从容淡定地指挥作战的儒将形象。【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周瑜身体高大健壮、相貌俊美。起初,孙坚组织义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独与周瑜友好。周瑜的叔父周尚担任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正好赶上孙策准备东渡,到达历阳,写信急速通知周瑜,周瑜领兵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就一切顺利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攻打横江、当利,全部攻克。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打算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东归,袁术听从了他。周瑜于是从居巢回到吴郡。这年是建安三年。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任他建威中郎将。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执掌政事。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建安十一年,督率孙瑜等人征讨麻、保二屯,杀死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返回守卫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将领邓龙带兵几千人进入柴桑,周瑜追击攻打,活捉了邓龙送到吴郡。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这时,刘璋任益州牧,外有张鲁入侵。周瑜于是到京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有忧虑在心,不能和将军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和奋威将军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我再回来与将军您一起占据襄阳进攻曹操,北方就能够谋取了。”孙权答应了他。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途径马丘病死,当时年纪三十六岁。当初周瑜收到孙策友待,太妃又让孙权以兄长之礼尊待他,这时孙权职位是将军,众位将领宾客待他的礼节很简单,而周瑜独自先竭尽恭敬,就对他遵循臣下的礼仪。周瑜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很得人心、周瑜年轻时精研音乐,即使喝了很多酒之后,乐曲如有缺误,周瑜一定知道,知道后一定回头看,所以当时人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周瑜的儿子周胤,在黄龙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后因罪被流放到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奏疏说:“臣等私下认为周瑜从前受到宠爱信任,受命出征,身挡箭石,尽忠献身,视死如归。对于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敬重的。所以汉高帝封爵的誓词说‘即使黄河变得如同衣带,泰山变得就像磨刀石,封国永远保存,传及子孙后代’。何况周瑜去世不久,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更加让人哀痛伤心。私下希望陛下圣明,遵依古义,臣等为周胤诉情,恳求赦免他余下的罪行。”1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物象的能力。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B.“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C.“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作者自比海棠,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学习海棠花的矜持。写的是海棠清高的形象。D.“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和此诗表达情感一致,即才华超群却无人赏识,16.①《感遇四首(其二)》中,“菊花”代表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不得志之士。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洁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②“采菊”中的“菊花”代表淳朴的自然和田园。此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感遇四首(其二)》的开篇,李白没有直接描写菊花的高洁或傲霜,而是另辟蹊径,先感叹一番菊花的茎干。东篱边的菊花,茎干疏细,枝叶微小,虽说和兰蕙群芳有所不同,却也自有一番芳菲,只有菊花才能在秋日展现出独有的美。在这菊花盛开的秋日,却没有人带着美酒来欣赏菊花之美,真是白白辜负了清露对菊花的滋润。诗的最后,李白感叹道:菊花盛开的时候不去采撷,等花枯叶落、菊香凋萎的时候,想采摘也不可能了。这里的“菊花”代表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不得志之士。此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高洁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这里的“菊花”和南山一样,代表的是自然,是淳朴的田园,此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17.(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8.福厦高铁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去掉“带来益处”;二是搭配不当,把“的修建”去掉。4分。每处2分)19.(静态验收是)对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的过程。(4分。单句1分,“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1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1分,“全面检查确认”1分) 20.示例:①读者读了②要留出余地(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21.①采用类比论证,借用包世臣论王羲之字来类比说明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让语言具备美感;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语言”比作“树”和“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句与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立意】①从选取一句的角度立意: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关注时代、心系家国、着眼未来;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让自己更有力量。②从选取两句的角度立意: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接地气,有实干精神;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广泛学习借鉴,让自己更有力量;既要接地气,有实干精神,又要广泛学习借鉴。③从三者结合的角度立意: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接地气,并广泛学习借鉴,才能让自己更有力量。【参考标题】《能识乾坤大,亦怜草木春》《择高处立,向阔处行(化用左宗棠名句)》《脚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亦横亦纵写华章》《以“小切口”,做“大文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胸有丘壑,心系苍生》《入乎其内有生机,出乎其外有高格》《把人生论文,写在大地上》【写作素材】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体现的就是为民造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2.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青年朋友们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3.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深入田间地头,根植人民沃土,故有生机;而“出乎其外”,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故有“高格”。5.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他是在告诫我们,要做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文章。 6.前几天,董宇辉在直播中说,他隔三差五就要回乡下,去亲近土地,因为土地会让人感觉踏实,土地会给人很多经验与智慧,它可能是呆板的守旧的,但一定是正确的经典的。只有脚踏实地,不忘根本,才可行得稳,走得远。7.很多具有人民性的文学作品,流传了百年千年,历久弥新。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比如鲁迅的《故乡》《祝福》,比如当代文学精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都是如此。8.纵观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反映人民生活的不在少数。比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今年热映的电影《八角笼中》。   9.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谢绝社交,深入到庄园农舍,走到田间地头,与农夫们一起吃喝,一起劳作,一起收割……他很乐意于人们授予的新头衔——“耕作的诗人”。他回到生活的原点,扎根民间的沃土,于是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文光芒的篇章。10.最美村官沈浩,曾是安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他被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一届任期后,小岗村民集体摁上鲜红的手印,挽留这位百姓贴心人、致富引路人,沈浩也选择留下,再干三年。他把最后的生命时光留在了小岗村,他把人生的论文,写在了厚实的黄土地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