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ID:83624740

大小:816.6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7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开始使用专有名词来描述青铜原料的远距离运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称之为“金道锡行”。其中重要的一条线路是先把大冶地区的锡料送到(武汉)盘龙城,再经孝感、随州,沿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到达洛阳。据此可知()A.盘龙城是王朝重要军事据点B.南方与北方的联系日益加强C.大规模的商业活动非常频繁D.周代青铜文明已发展到顶峰2.据《汉书》记载:(宣帝)元康三年六月诏:“今春,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长安及周边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上述材料反映了汉朝()A.具有生态保护的意识B.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C.贯彻以法治国的思想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3.唐朝前期的财政收入约1053万贯,其中铜钱200万贯,粮、绢、布等实物折合成铜钱853万贯。两税法推行后,财政收入超过1900万贯,其中两税约1200贯,盐税600贯。这一变化()A.反映了实物是唐代税赋主要形式B.表明政府控制的人口在持续增加C.折射出了政治局势日益动荡不安D.推动了社会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4.蹴鞠是宋代一项非常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女子或“内搭抹胸,外穿裙子”,或“外着旋裙,内着裤”,广泛参与这项活动。这反映了宋代()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纺织产品种类丰富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门第观念日益淡化5.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与此相符合的史实是()A.从秦郡县制到汉代郡国并行制B.从隋朝州县制到唐代藩镇制度C.从宋代路州县制到元代行省制D.从明初三司分权到清设理藩院6.下表1842—1894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岁入:两,比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年代田赋盐课厘金关税岁入比重岁入比重岁入比重岁入比重184219,575,722764,981,845134,130,45511188532,356,768487,394,2281112,811,7081914,472,76622188833,243,347427,507,1281013,600,7331823,167,89230189432,669,086436,737,469.913,286,8161822,523,60530A.农业税收一直呈现下降趋势B.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C.财政收入结构日益走向近代D.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7.19世纪末,黄遵宪等提出“文学革命”,强调文学“含融万汇,左右群情,载道明德,纪政察民”。要革新积习,“则除恃文学为群治之萌芽,诚未闻别有改良之方法”。这反映出()A.传统文学功能逐渐减弱B.文学成为宣传改良的手段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D.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8.下图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由陕甘宁边区文协印制的木刻年画《丰衣足食》《小先生》,这些木刻年画被印成黑白色画,然后再添加颜色,和《边区群众报》一起发行,反响很好。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力群《丰衣足食》彦涵《小先生》A.摆脱了外来艺术的影响B.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服务于全面抗战的需要D.诠释了“双百”方针的内涵9.1941年,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促成了会议的成功。据此可知()A.民主革命经验延续至新中国B.求同存异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C.统一战线推动了革命的胜利D.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发展主旋律10.1986年底,上海真空股份制有限公司成立,向社会发行以国有股份为主体的股票。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说:“现在不同了,我要对股东负责,我得听股东的,听市场的,当然大政方针还必须听国家的。”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11.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写道:“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今乃见凿通金山,远赴赛里斯国以取衣料。”而中国《魏略》中载:“(大秦)多璆琳、琅玕、神龟、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这些记载()A.体现了当时海上商路的发达B.佐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往来C.表明了古罗马手工业的进步D.展示了东方养蚕缫丝的实情12.在12世纪的意大利,大教堂及其钟楼仍是城市的象征,而从13世纪后期开始,市政厅从建设伊始就占据了更中心的地位。大教堂的重建虽然也在进行中,但更多是一种辅助工程,是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这反映当时的意大利()A.宗教改革动摇基督教会地位B.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C.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空间布局D.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思想13.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世纪初期,伦敦每年被起诉的人数大概是2700人,然而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0000人。1844年,英国杂志曾记录“英格兰的犯罪数量增长了百分之七百,爱尔兰的犯罪数量增长了大约百分之八百”。上述现象()A源自于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B.导致了英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体现了英国社会立法渐趋完善D.反映工业化促使社会矛盾激化14.苏俄成立伊始,列宁曾说“俄国革命……必须唤起国际革命,必须从我们仅仅一国的革命转变成世界革命。”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又提出了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打破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隔绝状态。这一转变主要基于苏俄当时()A.已获资本主义国家承认B.片面地重视发展重工业C.力图输出革命主义文化D.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15.2015年正式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截止2023年9月,亚投行成员数量增至109个。下图是关于亚投行的时事漫画,这说明()A.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任重道远B.美国控制了新兴经济体的金融C.布雷顿森林体系遭遇严重冲击D.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关系破裂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明清时期水路运输】材料一1368年明太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扫平残余势力,其中北遁后盘踞于辽东地区的北元政权实力仍不容小觑,而海路则是太祖进兵的重要手段。从海路向辽东地区运送粮饷、兵士,无疑是太祖平叛北元、经营辽东的重要运输方式。其主要路径是经由江南苏州府的太仓,沿海岸线经山东半岛过渤海,最终抵达辽东半岛,每年大约可运送六、七十万石粮食,以及大量的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为最终治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海运还负有抵御倭寇的国防和对朝鲜外交的特殊任务。太祖时代保持一支强大的海运军队,对保卫海域边疆的安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摘编自许冰《明代漕运制度研究》材料二清代湖广漕运是隶属于清廷直接控制的漕运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有自己的分省漕运组织和管理机构。主管漕运的官员为漕运总督,长驻淮安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直隶、湖广等省文武官员经理漕务者,咸属管辖”。设巡漕御史,稽查漕运官吏漕务。设粮道,分管漕务与粮储。设监兑官,坐守湖广水次,监督漕粮开兑,验明米色好坏,然后交押运官。设押运官,监督湖广漕粮运输。此外,各级文武官吏皆负一定程度的漕务,湖广总督和巡抚协助管理漕务。湖广有漕府共九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荆州府等。主要从生产水平高低、道里远近、运输便利等因素综合考察。如郧阳、宜昌等因为道路遥远、凶险而未列入漕府。湖广漕额为二十六万石,湖北、湖南各半,包括正米和耗米。此外还有行月钱粮、赠贴、随漕席木板竹、厅仓茶果银、解费银、浅船银等随漕款。——摘编自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海运实施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湖广漕运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水路运输的影响。17.【文化保护与传承】材料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下面是与敦煌莫高窟相关的两个人物。王圆箓(1850—1931年)1850年出生在湖北,家境贫寒,信奉道教。1897年云游到了莫高窟,四处化缘,将得来的钱财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发现了后来享誉世界的莫高窟第十七窟一一藏经洞。他步行50里赶往敦煌县城,找到了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随意打发了他。1904年,他又上书清宫,但也同泥牛入海。藏经洞的保护,就这样错过了上佳机会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以捐功德钱的形式骗取了大量文物,接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经卷流失严重。王道士,他幻想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千佛洞,靠着这些“君子”们的资助,做着卑微而伟大的事。诚然,在他手里,这个古窟添上了许多伤痕,但过错绝非一人应该承担。樊锦诗(1938——)1938年出生于北平,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奋斗了近60个春秋。她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先后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工作;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被誉为“敦煌女儿”。—摘编自刘伟《敦煌莫高窟重见天日始末》、任风《樊锦诗:“敦煌的女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近、现代敦煌莫高窟不同命运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认识。18.【利文斯顿探险非洲】材料一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令人瞩目。下表是利文斯顿探险非洲的相关概况。次数时间概况第一次1841-1856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传教活动。利文斯顿决心开拓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期间,他开辟了从非洲东、西海岸进入内陆的道路。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获得巨大名声。第二次1858-1864英国政府组织了由利文斯顿本人领导的,包括海军军官、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等成员在内的探险队伍,并规定其任务是“扩大已经获得的有关东非和中非的地理、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的知识”。但因利文斯顿无情批评葡萄牙人从事奴隶贸易的言行,英政府为维持与葡萄牙的结盟关系,中断探险活动。1866-1873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次利文斯顿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目标掩藏了他的真实目的,再次探险。最终,利文斯顿没有勘测出准确的尼罗河源头,但利用交给记者的信件与日记说服英国政府彻底废除东非奴隶贸易。—摘编自舒运国《试析利文斯顿探险活动的特点》、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材料二19世纪中叶,《秦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9世纪末,英属中非第一任专员哈里·约翰斯顿曾肯定利文斯顿是“自己在该地区的政治管理的前身”,是开创非洲新时代的“先驱”。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利文斯顿的形象不再总是充溢着圣人光环。比如传记作者蒂姆·耶尔认为利文斯顿显然是“帝国主义最早的先知和倡导者之一”,学者波特更是认为利文斯顿表露的观点包括以某种方式预测“非洲分治”,是帝国主义的先行者。—摘编自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引起19世纪英国广泛关注的社会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人们对利文斯顿认识的变化。19.【历史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材料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五四新文化运动引来了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制定了一个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它取法于十月革命,一开始就否定了资本主义,却超越了中国革命。中国人由此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现之前,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丧失其历史的进步性。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是,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中国社会特有的矛盾因此获得一种理论上的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面成为旧民主主义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