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3504
大小:655.1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5-01-23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1.“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了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化石,共存有箭猪、牛、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经鉴定,长阳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距今约10余万年。据此可知()A.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已到长江中游地区B.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C.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群居稳定农耕生活D.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其时代距今约10余万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旧石器时代,据材料信息,遗址位于湖北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活动已到长江中游地区,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与本题时空信息不一致,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从事的是渔猎和采集生活,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与本题时空信息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认为,龙山时代是最初意义上中国的孕育期,这个时代涌现了大批城邑。迄今为止,已发现龙山时代城址七十座以上,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下列关于龙山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中华大地上邦国林立②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③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④代表性遗存有陶寺遗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①正确;龙山文化时期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③正确;龙山文化时期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④正确。所以关于龙山时代的表述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趋向稳定。而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②错误,排除A项;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是在新时期时代初期,而龙山文化的时间是新时期时代晚期,②错误,排除B项;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是在新时期时代初期,而龙山文化的时间是新时期时代晚期,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史记·五帝本经》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在位时,设置“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人民,伯益管山林。同时,舜还镇压了所谓的“四凶族”等反对势力。这说明当时()A.专制王权正式形成B.国家初始形态具备C.王位世袭取代禅让D.原始民主制度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舜在位时期,就已经设置的不同的官职对民众和社会进行管理,说明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舜时期没有形成专制王权,王位世袭还没有出现,排除AC项;“制度完善”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反映了启继位的不同历史记载,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5.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夏、商、西周等早期国家突出的特征是()A.中央与地方关系较松散B.拥有军队等国家机器C.实行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王朝世袭,设有职官【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与秦朝大一统相比,早期国家都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是突出特征,A项正确;B是历代王朝都有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问题,排除C项;历代王朝都是王位世袭,排除D项。故选A项。6.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造型的青铜面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中原类似的蚕丝品和青铜纹饰。这说明当时()A.中原文明已传播到四川地区B.商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四川地区C.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不同区域间存在经济文化联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造型青铜面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中原类似的蚕丝品和青铜纹饰。这反映出当时四川广汉与中原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进而说明当时不同区域间存在经济文化联系,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有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的青铜面具,“中原文明已传播到四川地区”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定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三星堆考古遗址中的发现情况,无法体现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7.夏朝官制简单而笼统,分为处理对外事务的军事体系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宗教事务体系。商朝时期,军队明确编为左、中、右三师;商王之下设“尹”“百僚”“小臣”;宗教活动和生活记录呈现分离趋势。这一发展表明,商朝()A.王位世袭制确立B.宗教活动影响政治C.中央集权制形成D.国家机构更加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能够发现和夏朝相比,商朝官制更加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且内政管理与宗教事务相分离,这些都体现了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D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在夏朝时已经确立,排除A项;宗教活动影响政治是夏朝与商朝的共同特征,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才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8.赐贝是商代与西周早期金文史料反映的赏赐礼仪活动。史载,西周早期“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王祷于成周,王赐圉(燕侯之臣)贝”“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王咸诰,赐贝卅朋”。西周早期此类活动()A.反映了西周分封制成熟B.是为了建立和巩固王朝的统治秩序C.强化了西周血缘宗法制D.有利于西周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期,周王在会见诸侯等一些场合,会赏赐给诸侯“贝”,这是赏赐礼仪活动为了巩固统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周王用一些礼仪活动加强与诸侯的关系,巩固统治秩序,与分封制度成熟无关,排除A项;这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C项;专制中央集权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9.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A.构建完整祭祀体系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姬姓宗亲内,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政治权力的继承规则和贵族等级秩序,“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故选C项。10.“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材料反映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周王代表国家占有土地,B项正确;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井田制下的土地归以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各级贵族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排除C项;井田制实行于我国奴隶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11.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下列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B.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西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关于农业方面,西周农业生产中少量使用青铜农具,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A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B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C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2.关于《诗经·国风》起源,学界一般重视“采诗说”,即由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达到“比其音律,以闻天子”。由此可见关于“采诗”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地方得失B.体察民情疾苦,纠正君主专制C.掌握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D.集合各地民情,以备后世借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并运用阶级分析法,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再加上题中材料“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以闻天子”,通过翻译最后得出,诗经编撰的最终目的是让“天子”掌握地方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C项正确;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朝正式确立,因此A项和B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和B项;根据材料“以闻天子”,说明诗经的编撰是为周天子治理国家服务的,而不是“以备后世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时间事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项正确;诸侯国间矛盾日趋尖锐概括的不全面,排除A项;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4.“……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实质上()A.周室衰微,大国争霸B.列国纷争,诸侯兼并C.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进步D.是华夏文明的扩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促进了中原华夏与周围的少数民族之间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有利于华夏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周室衰微,大国争霸不属于材料的积极意义,排除A项;列国纷争,诸侯兼并不属于材料的积极意义,排除B项。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 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1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和墨子所处时代为春秋战国,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阶级属性不同,即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的利益,而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代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排除A、B项;学术思想的区别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官员选拔根据门第B.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D.加速了王朝的灭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得出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项正确;官员选拔根据门第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C项;加速秦朝灭亡的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故选B项。18.两汉创造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对下列著作评价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史实评价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B《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汉书》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项;《史记》被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排除C项;《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故选A项。19.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A.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激化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信息体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景,这说明当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推动了统一观念的增强,即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C项正确;三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况,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是蜀国和魏国都有统一国家的理想,但是并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且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20.后周太祖郭威进行军事改革,限制地方武夫军事集团的权力,诛杀跋扈的将领,并重建文官系统和恢复律令。郭威的改革()A.避免了武将夺权的现象发生B.意图消除藩镇割据的威胁C.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D.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限制地方武夫军事集团的权力,诛杀跋扈的将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代时期后周郭威实行军事改革,目的就是要消除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威胁,B项正确;武将夺权的现象还在发生,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排除C项;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是北宋时期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21.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弱化了对中原的统治B.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C.有利于北方粮食南运D.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以看出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B项正确;隋朝大运河强化了对中原的统治,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南粮北运,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丝绸之路并没有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2.近年来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震惊中外的汉代海昏侯刘贺墓横空出世,128件精品文物获得展出,刘贺在世33年,经历了王、帝、民、侯四种身份。这一考古发现的价值在于()A.可以丰富史学家对刘贺的认识B.能够印证西汉武帝时期的强盛C.说明汉代非常重视文化传播D.证明汉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刘贺在世33年,经历了王、帝、民、侯四种身份”可知,通过对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挖掘,对于刘贺的身世有了显著的了解,说明的是这一考古发现可以丰富史学家对刘贺的认识,A项正确;材料与印证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传播,排除C项;刘贺是皇族,对其考古并不证明当时汉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23.隋唐时期民族政策比较开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唐玄宗被草原各族尊称“天可汗”B.东北靺鞨族首领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C.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了伊犁将军D.唐玄宗册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为“怀仁可汗” 【答案】B【解析】【详解】唐玄宗时期,东北靺鞨族首领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B项正确;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排除A项;清朝设立伊犁将军,排除C项;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册封为怀仁可汗,排除D项。故选B项。24.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史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还原”的说法错误,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廷,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答案】(1)特点:分布广泛;主要沿河流分布。(2)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出现土地私有制。(3)关系:因果关系。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解析】 【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地图信息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于南北各地,且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小问2详解】新现象:根据图片信息,牛尊、铁制农具、私田,反映出当时使用牛耕、铁农具以及出现土地私有制。【小问3详解】关系:材料二是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是文化的繁荣,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两者是因果关系。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26.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商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答案】(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躲避战乱。(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解析】【详解】(1)类型:根据材料“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和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分析得出躲避战乱。(2)影响:根据材料“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分析得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可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可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可分析得出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根据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可分析得出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根据材料三“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可分析得出设置贸易机构;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可分析得出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设置贸易机构,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唐朝的经济生活;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以丰富唐朝的文化生活。总之,唐朝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明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答案】(1)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时代背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思想。(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任意三点)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任意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贡献:根据材料一“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可分析出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根据材料一“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大一统思想。【小问2详解】举措︰根据材料二“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影响︰根据材料二“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可分析出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根据材料二“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学者眼中的汉武帝作者著作观点叶幼明《汉武帝论》纵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的所作所为,虽也作过一些有益于民的事,对历史的发展起过一些好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应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暴君,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过大于功。洪煜《评汉武帝》 汉武帝执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汉武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改革的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政治态度。我们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给予汉武帝一个公允的评价。从表中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答案】示例:观点:汉武帝在历史上功大于过。论述:汉武帝通过建立中朝制度,推行察举制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官管盐铁、统一铸币和均输平准等措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小农经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有利于中原农耕经济的发展;两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丝绸之路得以开辟,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虽然曾经任用酷吏,在本质上也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但汉武帝的统治总体上功大于过,其诸多改革的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政治态度,值得后人学习、借鉴。【解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